劉鑫
【摘要】2010年6月,哈爾濱以它多元而燦爛的城市音樂文化歷史、廣泛而持久的音樂文化活動,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音樂之都”的稱號,成為亞洲地區(qū)唯一獲此殊榮的城市。在如此重要的機遇面前,哈爾濱應如何借勢造勢,營造哈爾濱整體“音樂之城”的藝術氛圍,強力打造“音樂文化名城”,是當務之急應解決的重大課題。
【關鍵詞】哈爾濱;音樂之都;文化名城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總書記2015年12月在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指出,“保護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延續(xù)城市歷史文脈,保護中華文化基因。要保護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遺產(chǎn)”。“要結合自己的歷史傳承,區(qū)域文化,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要對外樹立形象,對內(nèi)凝聚人心”。每個城市要有自己鮮明的城市形象,這種形象不只是被城市的居民自己理解的,它還需要對外部有一個鮮明的刻畫。哈爾濱,在這座只有百年歷史的城市,音樂卻成為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音樂是哈爾濱重要而鮮明的文化傳承,音樂伴著哈爾濱不斷發(fā)展、壯大。
哈爾濱音樂文化是一張重要的城市名片,它抒寫了很多歷史。哈爾濱由于其特殊的歷史原因及地理位置,20世紀初便成為接納西方音樂藝術的窗口,中東鐵路修筑和經(jīng)營后,哈爾濱云集了一大批外國的音樂藝術家,其中有很多久負盛名的音樂表演藝術家和音樂教育的著名專家,他們投身教育、登臺獻藝,促進了中西文化的交融,豐富了哈爾濱人們的文化生活,培養(yǎng)了中外藝術人才,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也使哈爾濱成為我國接觸歐洲古典音樂和俄羅斯藝術最早的城市之一。同時我國與音樂文化的多個“第一”都產(chǎn)生在哈爾濱。1899年5月,捷克人艾爾米家庭小樂隊來到哈爾濱,并首次舉辦了室內(nèi)樂音樂會;同年年底,在哈爾濱鐵路俱樂部添置了第一架立式鋼琴;交響樂團出現(xiàn)在哈爾濱的時間為1908年,其名為“中東清鐵路管理局交響樂團”,第一次演出的曲目是俄國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和俄羅斯民族樂派作曲家鮑羅丁的《第五交響曲》(片段);舉辦了我國時間最長、屆次最多的音樂盛會,即哈爾濱音樂之夏音樂會;舉辦過由數(shù)百家合唱團組織的“萬人大合唱”等,使當時哈爾濱的音樂舞臺出現(xiàn)了豐富多彩的景象,它不僅為當時的哈爾濱各個階層人民群眾提供了豐富的文化素養(yǎng),同時也為今天的哈爾濱音樂事業(yè)的大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隨著人們的物質(zhì)生活不斷豐富,人們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也逐步提高。作為城市的名片,文化在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哈爾濱打造“音樂文化名城”,需要強有力的音樂文化載體作支撐,2017年3月,省政府、哈爾濱市政府聯(lián)合召開哈爾濱“音樂之都”建設工作會議,陸昊出席會議并指出,要借助哈爾濱在音樂藝術方面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進一步提升哈爾濱“音樂之城”的藝術水準,營造哈爾濱“音樂之城”的藝術氛圍。每一屆哈夏音樂會的成功舉辦,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哈爾濱的城市文化形象;要建設好代表哈爾濱整體水準、符號鮮明的哈爾濱音樂學院;加強哈爾濱交響樂團和省歌舞劇院等藝術團體建設;哈爾濱大劇院、哈爾濱新音樂廳要堅持市場化運作,演出水準要嚴格把關。這些音樂載體已經(jīng)成為這座城市的音樂文化標志和焦點。一個城市的魅力與城市文化的聯(lián)系是分不開的,要全力打造“音樂之城”,只有音樂學院、劇院、藝術團體,沒有氛圍是完全不夠的。哈爾濱的整體藝術氛圍要增強系列感,既要有“哈夏”音樂會、面向全球的“哈爾濱音樂大賽”等這種時間段較集中的藝術文化活動,還要有對市民日常氛圍的刻畫和營造。為了更好地彰顯哈爾濱“音樂之都”的美譽,迎合哈爾濱的城市音樂文化,道里區(qū)群力新區(qū)在松花江沿岸修建了一處以音樂元素為主題的音樂主題公園,該公園在設計理念上融入哈爾濱的本土音樂文化,汲取了哈爾濱悠久的音樂文化歷史,體現(xiàn)了哈爾濱傳統(tǒng)音樂名城的特色,將哈爾濱“音樂之都”的特色完美詮釋。
如今的哈爾濱,“音樂之城”已經(jīng)被體現(xiàn)得更為名副其實。一年一度的哈夏音樂會、哈爾濱音樂學院的發(fā)展、哈爾濱大劇院標準的音樂設備,必將促進哈爾濱音樂文化進入一個更為繁榮和活躍的時期,也必將讓哈爾濱的音樂響徹全國乃至全世界。
參考文獻
[1]劉欣欣,劉學清.《哈爾濱西洋音樂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04).
[2]關杰.哈爾濱城市音樂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3]劉學清.哈爾濱交響樂團百年[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8.
[4]王勝祥,馬繼澤.加快建設音樂之都,強力打造文化名城——關于哈爾濱市建設音樂之都的思考與建議[J].哈爾濱市黨委校報,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