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皮影藝術是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瑰寶,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而山西皮影以其濃郁的地方特色成為了中國皮影藝術殿堂中不可或缺的一個分支。對山西皮影的工藝技術特征進行研究,可以復原、記錄、傳承這一寶貴的傳統(tǒng)工藝,進而對山西皮影工藝的歷史流變和演進進行考察、解讀。
關鍵詞:皮影戲;工藝特征;制作工藝
1、山西孝義皮影戲簡介
山西皮影戲是一種傳統(tǒng)民間藝術。主要活動場所在民間,在農(nóng)村,是山西廣大農(nóng)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活動形式之一。山西皮影起源很早。從1980年10月,在孝義縣西約五十華里許榆樹坪村南,金正隆元年七邊形磚砌單室墓中出土的皮影頭像壁畫可知,早在八百多年前的宋金時期,孝義皮腔紙影戲已然有之,是山西目前發(fā)現(xiàn)最早的皮影。山西皮影戲,主要活動在晉中、晉南以及呂梁、晉東南、晉北部分地區(qū)。晉中一帶,皮影戲班社甚多。數(shù)百年來,它以孝義為中心。
皮影戲(Shadow Puppets),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后面,一邊操縱影人,一邊用當?shù)亓餍械那{講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其流行范圍極為廣泛,并因各地所演的聲腔不同而形成多種多樣的皮影戲。由于皮影戲在我國流傳地域廣闊,在不同區(qū)域的長期演化過程中,形成了不同流派,常見有四川皮影、湖北皮影、湖南皮影、北京皮影、唐山皮影、山東皮影、山西皮影、青海皮影、寧夏皮影、陜西皮影,以及川北皮影、陳龍皮影等風格各具特色的地方皮影。各地皮影的音樂唱腔風格與韻律都吸收了各自地方戲曲、曲藝、民歌小調、音樂體系的精華,從而形成了溢彩紛呈的眾多流派。有沔陽皮影戲、唐山皮影戲、冀南皮影戲、孝義皮影戲、復州皮影戲、海寧皮影戲、江漢平原皮影戲、陸豐皮影戲、華縣皮影戲、華陰老腔、阿宮腔、弦板腔、環(huán)縣道情皮影戲、凌源皮影戲等等。
2、制作工藝
在選皮方面,山西皮影制作主要采用牛皮,比河北和東北使用的驢皮要更適用于皮影的加工與制作。在山西皮影的選皮過程中,雖然也經(jīng)歷了驢皮、羊皮等嘗試,但是最終確定為牛皮。而且,山西皮影藝人還總結出了一歲半到兩歲的牛娃的皮最好,泡制出的皮質薄厚均勻這一規(guī)律。
在雕刻方面,山西皮影使用較多的是“推皮法”,與河北、南方的“推
刀法”不太相同。具體做法為將皮稿放在棗木板上,左手拿刀頂在皮槁雕線上,刀尖要扎住棗木板不動,右手順著雕線推皮雕之。而且,山西皮影身上的圖案花紋,由于“骨縫”工藝處理巧妙,由上身承接中腰,中腰承接雙腿,逐節(jié)承接下來,完整統(tǒng)一,沒有分割之利弊,勝出別的皮影流派的處理方法。
在上色方面,山西皮影的色彩極富民族特點,主要是紅、黃、綠三大原色,其他顏色均由此調配而成。山西皮影藝人通過對精皮膠的使用,可以使得皮影的顏色歷久彌新。這樣敷上的顏色,稍刻便干,不易暈染,且持久性極強,它是山西皮影藝人在實踐中摸索出來的寶貴經(jīng)驗。
山西孝義皮影中的紙窗皮影保留了中國最古老和原始的皮影制作工藝,對于皮影的制作流程,選皮與制皮是相當重要的頭道工序,老藝人總結出一歲半到兩歲的黑色小牛皮最為優(yōu)質這一寶貴經(jīng)驗,是相當不易的。山西孝義皮影的制作流程已經(jīng)非常成熟,由此形成了獨有的工藝特色,如雕刻方面“推皮法”的采用、上色方面紅、黃、綠三大原色的采用等。由此可見,山西皮影制作工藝技巧是一套非常完整而成熟的體系。
3、藝術技巧
通過對孝義的實地考察,結合對文獻的分析,可以看到山西皮影工藝技術有著自己獨有的特色。在選材方面,經(jīng)歷了素紙、羊皮、驢皮等的使用,并最終得出一歲半到兩歲的小黃牛皮做出的皮影透亮、質優(yōu)這一認識;在雕刻手法上,根據(jù)皮影材料的不同,先是采用“拉刀法”,后來逐漸改用“推皮走刀法”,并一直沿用至今,這與其他地區(qū)的皮影制作刀法有很大不同;上色方面,主要采用紅、黃、綠三大原色,這是山西皮影制作藝人偏愛的幾種顏色,采用藝人自己熬制的皮膠進行調色,使得皮影顏色亮麗而持久;出水方面,采用“碎發(fā)黃泥土”的土坯出水,完成出水的皮影堅硬挺拔而持久不易變形;連綴方面,“骨縫”工藝處理巧妙,由上身承接中腰,中腰承接雙腿,逐節(jié)承接下來,完整統(tǒng)一,沒有分割之利弊,勝出別的皮影流派的處理方法。這一傳統(tǒng)手工藝所包含的科學知識與科技方法,不僅折射出先前老藝人們的智慧,而且還能給現(xiàn)代人以科學的啟示與借鑒,科技價值巨大。
4、小結
山西皮影的發(fā)展有著深厚的歷史基礎,而且在山西境內出土了能夠見證中國皮影發(fā)展的實物資料——孝義榆樹坪金代墓中有皮影頭像的壁畫、曲沃斐南村金代墓中的皮影及戲曲人物壁畫、繁峙巖上寺文殊菩薩殿金代兒童弄影戲圖壁畫、孝義新城元代墓壁上的孩童手操皮影圖,為界定中國皮影的起源提供了佐證。無論是山西皮腔紙窗皮影還是山西碗碗腔紗窗皮影,在本土成長與外省交流、融合的交叉影響過程中,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有著山西獨有的皮影工藝技術特征。山西孝義皮影被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表明了國家對山西皮影的認可程度,也意味著發(fā)展與探求山西皮影工藝技術的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英)愛德華·泰勒.連樹聲譯.原始文化——神話、哲學、宗教、語言、藝術和習俗發(fā)展之研究[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
[2]侯丕烈.中國孝義皮影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3]廉振華.中國皮影戲史述[M].臨汾,平陽歷史文化叢書,山西省內部發(fā)行圖書,2010
作者簡介:
任路(1992-),女,聊城大學美術學院17級研究生,專業(yè)為藝術學,研究方向為設計史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