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弗朗茨·李斯特是19世紀匈牙利著名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他在創(chuàng)作和演奏上的成就令全世界矚目。作品音樂會練習曲《嘆息》是其魏瑪時期的經典之作,本文從其創(chuàng)作背景、演奏分析以及教學研究三方面對這首曲子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李斯特;嘆息;練習曲;鋼琴演奏
【中圖分類號】J624.1 【文獻標識碼】A
弗朗茨·李斯特是19世紀匈牙利著名鋼琴家、作曲家,浪漫主義時期代表人物。其標志性的炫技風格,以及創(chuàng)作的眾多經典的音樂作品,為后世留下了大量形象鮮明、影響深遠、思想內涵深刻的鋼琴音樂作品。作品音樂會練習曲《嘆息》作為練習曲體裁的革新標志,是李斯特在魏瑪時期的經典之作,打破了傳統(tǒng)的純技能訓練實踐,主題性的思想表達,賦予了練習曲無盡的想象力和豐富的意蘊空間。
一、創(chuàng)作背景及作品風格
1848-1861年,李斯特在魏瑪宮廷這段時間里,創(chuàng)作了大量經典的音樂作品,魏瑪時期也可以稱得上是其創(chuàng)作的頂峰時期。他把鋼琴演奏中的技術和音樂所要表達的內涵和情感完美地融合到了一起,一改之前練習曲沉悶枯燥的單一傳統(tǒng)練習模式,賦予練習曲畫面感和意境美。在魏瑪時期的李斯特可以說是非常閑適安逸的時期,他把這種狀態(tài)和自己內心世界的感受放到自己的創(chuàng)作中,讓音樂作品富有生命力和表現力?!秶@息》就是在這期間創(chuàng)作的音樂會練習曲,主題性的表達,優(yōu)美流暢的旋律,如歌自由的旋律,此起彼伏的伴奏織體,處處體現了李斯特的大師風采。
《嘆息》完美地反映了音響效果的多層次性、音樂的詩意境界、內容與形式、技術與藝術的高度融合和諧統(tǒng)一。練習曲通過一連串左右手交替的琶音跑動進入音樂主題,伴奏織部和主題旋律在左右手的銜接中交替出現,仿佛碧波中的一只小船,輕盈靈動,富有意境。隨著音樂的深入,和聲效果的豐富加強,音樂的情緒也隨之起伏蕩漾,層層推向華麗的高潮,給人一種余音繞梁又意猶未盡的感覺。這首需要兩手交替演奏主旋律,并輔以輕柔的琶音伴奏的曲子是李斯特極致浪漫主義的極好體現,也是其后浪漫主義風格和炫技演奏的最好證明。
二、演奏分析
好的鋼琴演奏應包含兩點因素:一是音樂形象;二是演奏技術。二者相互交融、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相互制約,這是優(yōu)秀的鋼琴表演必不可少的關鍵因素。
李斯特這首《嘆息》練習曲的主旋律部分在四四拍的基礎上構建,比較規(guī)范統(tǒng)一。伴奏織體的節(jié)奏流暢自由,演奏時應注意樂句的呼吸與歌唱性。主旋律聲部和伴奏織體聲部沒有一成不變的固定節(jié)奏對位,演奏時應注意找準主旋律聲部的節(jié)奏,讓主旋律聲部在伴奏聲部的襯托下優(yōu)美展現?!秶@息》中有很多附點和復附點的出現,這種復雜節(jié)奏的處理不能刻板地去對位,應根據樂句的音樂線條做一些自由的散板性質的表演。
李斯特的作品中隨處可見大量的技巧性練習,這首《嘆息》就是一首琶音練習曲,演奏時應注意琶音的靈活性和輕巧之感。引子部分的琶音是整首樂曲的基礎,所有的琶音都是根據引子部分的琶音變化而來。演奏時,需要用手腕帶動指尖下鍵,重心隨著指尖力求讓每一次的觸鍵音色飽滿豐富。彈奏時應注意用指腹觸鍵,避免手指、手腕的肌肉僵硬。主題旋律出來后注意聲部層次的變化,伴奏織部切不可將主題旋律蓋過。主題旋律的觸鍵應注意用小臂帶動指尖,注意力量的下沉和轉移。從第9小節(jié)開始,主旋律聲部出現了附點以及復附點的節(jié)奏音型,要注意彈奏時更應多關注其旋律的呼吸和走向,更像自由散板的模式,不要彈奏得過于死板。第13小節(jié)開始出現7對3的不規(guī)則對位旋律,要多用“聽”的方法,將重心放到主旋律聲部的旋律線條上。從第21小節(jié)開始,應多注意右手旋律要放到大指上,旋律連貫且?guī)в泻粑?,中間有一個任意延長和一個rit漸慢,演奏時應多多遵循旋律線條的呼吸和流暢感,切不可生硬收尾。從中部主題開始,主旋律聲部轉到了左手上,并且加入了大量的琶音、八度以及和弦來豐富其主旋律的層次。這一段在練習時應多注意左手高聲部的旋律線條,在強調音響效果震撼的同時,也要強調音響效果的色彩對比。彈奏時要注意干凈流暢,和弦色彩變換時應注意勤換踏板,切不可使音響效果渾濁不堪。右手的琶音彈奏要運用大臂帶動小臂以及手腕,并且要注意大指的轉指和同音換指的地方應盡量做到沒有生硬的痕跡。從第40小節(jié)開始,主題旋律變?yōu)殡p音進行,應注意三度音要彈奏得整齊均勻,音色透明干凈,依舊運用手臂帶動指尖觸鍵的方式。從42小節(jié)開始,右手的大跨度琶音在演奏時應盡量注意將彈奏時間盡可能縮短,不要太拖沓,動作應平穩(wěn)。從第52小節(jié)雙手的快速跑動應注意音樂情緒的變化和加強到最后的收弱,一氣呵成,連貫流暢,讓人有無限的遐想和意猶未盡的感覺。從第53小節(jié)開始,主旋律分散到雙手的重音上,左右手分別用一指交替奏出主旋律。彈奏時應避免聲音直白生硬,注意重心的下沉和轉移,多用耳朵聆聽其旋律的連貫性和歌唱性。從第62小節(jié)開始,旋律采用一段三度平行進行,彈奏時要注意做到輕柔但不虛無,還是應該將重心放下來,跟隨指尖轉移運動。尾聲部分雙手銜接的分解和弦,應著重體現音樂的浪漫抒情,旋律的歌唱優(yōu)美。每一組的第一個音注意要用手臂帶動再落下觸鍵,其余音符需要由指尖貼鍵靈活跑動。整個樂曲在一片靜謐祥和的旋律聲中結束,讓人意猶未盡,思緒紛飛。
三、教學研究
在李斯特的這首《嘆息》教學中,教師除了應注意在前期加強學生的基本功訓練和夯實以外,要注重把握藝術美與技術美的和諧統(tǒng)一,還應對整首曲子的背景、旋律音色要求、觸鍵要求、踏板技法等方面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地詳盡地講解和示范。
(一)加強師生間的溝通交流,促進課堂教學的高效進行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加強師生間的溝通交流,在給學生講解曲目之前,應多注意對樂曲背景和作曲家創(chuàng)作背景的講解,讓學生對樂曲有一個大致且全面的認識,這對其準確把握曲目的演奏風格有重要的作用。最好可以提前讓學生在上課前做好準備工作,這樣對增強其自主學習的能力有很大好處。
(二)根據學生個體情況因材施教,優(yōu)化教學流程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對學生個體情況差異的把握,做到因材施教,優(yōu)化每一次的教學流程。切忌千篇一律,要把握每一個學生的實際情況,優(yōu)劣勢所在,有針對性地對其進行輔導教學和技巧技能練習的加強。
(三)注重課堂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
在鋼琴教學課堂中,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非常必要,但教師應結合實際需求,著力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的弊端,加強新思路、新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梢越Y合教師示范和音視頻材料進行綜合教學講解,也可利用不同演奏家甚至不同時期的演奏版本進行對比教學,力求讓學生學會用耳朵聆聽,學會分辨不同的音色層次和演奏中豐富的思想內涵。通過多種手段豐富傳統(tǒng)課堂教學,以提高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
李斯特的這首音樂會練習曲《嘆息》是其在魏瑪時期處于悠閑安逸的狀態(tài)中創(chuàng)作出來的,屬于他成熟時期的作品。在鋼琴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從多方面對學生進行啟發(fā)式的教學引導,讓學生準確把握作品風格和演奏要點的同時,提高學生舉一反三的自主學習能力,促進鋼琴課堂教學的高效進行。
參考文獻
[1]李斯特鋼琴全集練習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2013.
[2]約瑟夫·霍夫曼,李素心.論鋼琴演奏[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
[3]露絲·史蘭倩絲卡,王潤婷.指尖下的音樂[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4]陳雪.李斯特音樂會練習曲《嘆息》的鋼琴演奏和教學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0.
作者簡介:黃丹霞(1988-),女,漢族,四川自貢人,四川職業(yè)技術學院教師,主要研究方向:器樂演奏與教學、音樂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