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笛子作為一種傳統(tǒng)的民族樂器,有著較為悠久的歷史,在不同的表演藝術中有著較為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笛子演奏過程中會出現不準等問題,本文對笛子演奏中的音準問題以及影響因素進行了簡單的探究分析。
【關鍵詞】笛子演奏;音準問題;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J632 【文獻標識碼】A
一、演奏者的主觀因素
(一)氣息對音準的影響
氣息運用對笛子的音準有著直接的影響,通過嘴唇以及氣息可以控制笛子的音準,如果演奏者的呼吸方法不當,還是通過正常狀態(tài)之下的生理呼吸方式開展,無法有效地控制氣息,就會直接的降低笛子的音準,導致失準問題的出現;如果演奏者氣息控制不當,就會導致音準出現時高時低的問題;如果演奏者呼氣與吸氣沒有有效配合,無法對其進行充分的融合,導致在演奏過程中,出現“音尾”偏低等問題,導致在曲子演奏沒有結束之前就出現氣息不足等問題,出現被迫的“擠氣”狀況,直接導致音高偏低的問題。
(二)口型對音準的影響
在笛子的演奏中,口型與氣息的配合可以提升音準,在氣息相對較為穩(wěn)定的狀況之下,如果其口型太緊就會導致音變高,而太松則會降低音準。對此,在實踐中要想克服口型,在平時演奏的過程中,要保障口型隨著音準的強弱而不斷的變化,在進行高音的演奏過程中口風要稍細,避免減緩氣速,進而有效地保持音高的穩(wěn)定性。
(三)指法對音準的影響
笛子的音高主要就是因為音孔與空氣柱的長度實現。演奏者的手指高度會直接影響音準。在演奏過程中,要掌握笛子的正確姿勢,要掌握好抬起的高度,綜合音孔開放的大小。在演奏過程中,因為音孔開放大小因素的影響,導致吹奏伴音的時候就會導致音變高或者變低;如果按孔的指法不標準,也會導致音高的偏差問題;在指法的改變過程中,如果其出現錯誤就會影響音準。同時,如果在演奏過程中,手指過低,也會導致音偏低。
(四)加強音準控制方式與策略
對此,演奏者必須要基于自己的聽覺,通過指法對其進行不斷的調解,進而獲得較高的音高,保障音準的穩(wěn)定性。
1.要加強對氣流速度的有效掌控練習
在對其進行高音吹奏的過程中,要加快呼吸的速度,在低音的吹奏過程中,要逐漸放緩自身的呼氣速度,要及時進行跳進音程、高低八度的訓練,不斷強化自身的流速控制能力,加強對音準的掌握與控制。
2.調整氣流速度
在進行吹奏練習的時候,要利用氣流角度控制音準,在實際的練習過程中,要利用向外轉動笛孔,增大氣流角度的方式,保障笛子可以發(fā)出高音;而相反的,面向內轉動就可以有效縮小氣流角度,進而發(fā)出低音。對此在實踐中可以通過改變氣流速度的方式加強對音準的控制與掌握。
3.加強對指法的練習,合理控制控制音準
在實踐中要綜合手指覆蓋笛孔的實際面積狀況,加強對笛子吹奏過程中高低音變化的有效控制,在常規(guī)狀況之下,如果手指對笛孔覆蓋面積越大則其聲音就越低,反之則越高;對此,在進行吹奏練習過程中,必須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吹奏技巧來有效避免音準失準的問題。
二、客觀因素對于笛子音準問題的影響
(一)笛子自身質量的因素
笛子的品質與制作等因素直接關系到音準。在笛子的制作過程中,低音到高音之間的兩個八度均有一定的差異,幼兒的笛子音準就會偏高或者偏低,笛子不同的音孔之間均有一定的誤差;音高隨著笛子制作有著一定的區(qū)別。在我國主要就是通過自然的竹材制成,對此無法找到竹節(jié)、內徑、薄厚、攀軟、竹質等完全相同的笛子。
(二)氣溫對音準的影響
笛子的材質很容易受到天氣變化的影響,竹子會隨著溫度的不同而熱脹冷縮,因此不同季節(jié)中其溫差的不同、舞臺表演的溫差、不同環(huán)境中的不同溫度都會直接影響笛子的音準。氣溫升高會直接增加笛筒內空氣柱振動頻率效果;而氣溫降低則會導致其由高變低。對此演奏者在進行笛子的演奏過程中,吹進管道內的熱氣也會直接提升笛子的發(fā)音頻率,因此,在進行笛子的演奏過程中,可以先對其進行預熱,然后再校音,兼顧不同環(huán)境中的不同穩(wěn)定差別,保障其音準質量與效果。
三、結束語
笛子音準在實踐中是值得重視的一個問題,多數演奏者在實踐中必須要加強對笛子學習技巧的訓練以及笛子自身品質的重視,加強對氣息、口型、指法等對音準影響的重視,探究笛子質量、氣溫以及保存方式與保養(yǎng)手段等因素的重視,要深入探究不同因素之間內在的關聯,基于實際問題,探究有效的解決方式與手段,提升其音準的精準度,進而保障笛子演奏的效果與質量。
作者簡介:韓建燁,男,漢族,山西省太原市人,吉林藝術學院音樂表演戲曲伴奏系大學本科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