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淑影
摘 要:現(xiàn)在的初中音樂教材可為內(nèi)容豐富,古今中外的名家名曲都包羅其中。但是中學生對課本音樂的興趣與通俗音樂比起來那可以用天差地別來形容。作為音樂教師,我竭力使學生對音樂課產(chǎn)生興趣,但效果往往不盡人意,通俗音樂對學校有著勢不可擋的沖擊和影響。同學們經(jīng)常在課下哼唱一些通俗歌曲,有的同學甚至在音樂課上對我說:“老師,您能教我們流行歌曲嗎?課本上的歌不吸引我們?!边@祈求的語氣讓我深思音樂課是否可以不局限于教本內(nèi)容,而是由課本延伸出來,以激發(fā)學生對音樂課的興趣和愛好為目的,將通俗音樂有機地滲透到課堂中來,把教本內(nèi)容與通俗音樂有機的整合起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主性。那么什么是通俗音樂?與教本音樂相比它有那些有點?什么樣的通俗音樂能引進來?怎樣把通俗音樂引進課堂?下面從幾個方面談談我的看法:
關(guān)鍵詞:教本內(nèi)容;通俗音樂;整合
一、知己知彼
所謂通俗音樂(又稱流行歌曲)就是以通俗易懂、易記易唱、娛樂性強、便于流行而見長,它是屬于輕音樂范疇的一個品種。
通俗音樂與課本音樂相比它更容易被掌握和操作:1、通俗音樂是“大眾的音樂”,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尤以抒情歌曲居多,也有描寫理想、倫理、思鄉(xiāng)、友誼、感喟等人之常情的種種內(nèi)容
2、通俗音樂的結(jié)構(gòu),大多比較短小精練,許多作品富于即興性,在旋律上力求易記易唱,音域不寬,十分注意通俗性。而課本音樂多是藝術(shù)歌曲和內(nèi)涵較深的古典樂曲,結(jié)構(gòu)嚴謹,音域?qū)捈夹g(shù)性強
3、通俗音樂的演出,群眾性強,易于交流。演出時加上燈光、美術(shù)、服裝、舞蹈、音響等綜合因素,會造成十分強烈的舞臺效果,很容易吸引人,感染人。而課本音樂互動性小,感染力沒那么強烈。
4、通俗音樂的形式和手段發(fā)展的快,尤其是網(wǎng)絡的出現(xiàn)更是大大促進了通俗歌曲的傳播與傳唱。
通過通俗音樂與課本音樂各自特點的比較,我們可以看出通俗音樂走進課堂已是大勢所趨。那么,我們音樂教師要怎樣去做呢?
二、合二為一
把通俗音樂引進課堂,開闊學生的音樂視野,是適應新課改的要求,同時也會給我們音樂教學增添新的活力。所以我們要這樣做:
首先,我們老師要更新觀念先接受和喜愛通俗音樂。以學生的興趣和愛好我前提,將優(yōu)秀的通俗音樂有機地滲透到音樂課堂中,對教材進行有效整合,把教本內(nèi)容與通俗音樂彼此銜接,把主要的精髓的要素組合在一起,使其最終形成有價值有效率的一個整體教材。
其次,讓學生知道“通俗音樂”不止是流行歌曲的代名詞,它還包括通俗鋼琴曲、經(jīng)典的影視音樂和影視歌曲、輕音樂等;教學中甚至可以引入流行的“街舞”等流行元素。學生更感興趣。
那么在引進通俗音樂的過程中又要注意些什么呢?
音樂藝術(shù)不斷發(fā)展,通俗音樂逐漸成熟并顯示出它的魅力,讓通俗音樂走進課堂,不能一鍋端,將通俗音樂有機的滲透到我們音樂課堂中,課堂教學應具備以下幾點:
1、通俗音樂教學內(nèi)容要積極向上。
由于通俗音樂起步晚,音樂創(chuàng)作水平低,商業(yè)味道濃,娛樂性強,流行歌曲大多是成人訴說自己情愛的愛情歌曲,而有的通俗音樂只是在烘托一種氣氛,比如的士高音樂,本身沒有多大的價值。所以并不是所有的通俗音樂都適合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既要以學生的興趣和愛好為前提,又要以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為目標,精心選擇教學內(nèi)容,如:《超越夢想》、《感恩的心》、《青花瓷》、《北京歡迎您》等。這些歌既能過足學生的癮,又能激發(fā)學生的時代熱情,從音樂中體驗情感。并培養(yǎng)學生對人生與生活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進而努力學習。
2、提高學生對通俗音樂的獨立鑒賞能力。
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在欣賞和學習通俗音樂時的獨立感受和見解,提高學生對通俗音樂的鑒賞能力。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對不同音樂的鑒賞能力強起來,我經(jīng)常會在每個單元加一個課時的通俗音樂唱歌或欣賞。例如:我把《歡樂頌》和《龍的傳人》兩首歌放在一起學習,兩首歌在節(jié)奏、速度、音色和力度上都不一樣,《歡樂頌》節(jié)奏強烈,速度快,音色明亮力度較強,而《龍的傳人》主要音樂元素恰好相反,通過雅俗對比學生,學生很快把握兩首歌曲進的風格,鑒賞能力也漸漸有了提高。達到了雅俗相長的效果。
3、通俗歌曲要適合學生的演唱能力。
通俗歌曲雖技術(shù)性不如藝術(shù)歌曲那么強,但也要掌握一些相應的方法。在選擇歌曲時要注意到中學生正處于變聲期,對歌曲難度的選擇要把握適度,選擇音域不寬,音調(diào)不高,作品難度不大,較容易演唱的歌曲。例如《鄉(xiāng)間小路》、《北京歡迎您》等。而不能拉長脖子使勁喊《青藏高原》、《西部放歌》,那樣嗓子喊壞了,歌聲也難聽,情感也沒有表達出來。對于那些難度大,不容易演唱的而又喜歡的好歌曲,要給學生多聽,讓學生從音樂中感受,體驗音樂的情感,理解音樂表達的內(nèi)涵。進而提升音樂鑒賞能力。
4、通俗音樂也有教育意義。
通俗音樂也是音樂的一種,它能讓學生從音樂中領(lǐng)悟藝術(shù),從藝術(shù)中領(lǐng)悟情感明白道理。在把通俗音樂引進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通俗音樂更能調(diào)動學生的情緒,更能激發(fā)他們的熱情。在教唱《北京歡迎您》的這首歌時,我明顯的感受到學生對祖國的熱愛和自豪之情,他們能從歌中感受到祖國的日益強大和繁榮,對奧運會能成功舉辦的信心。這些學生都會從中受到感染,和情感教育。
三、春華秋實
通過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把通俗音樂引進課堂的一些嘗試。在《新課標》“以音樂審美為核心”基本理念的指引下,有選擇、有導向、有目的的將那些健康向上、富有時代特點,適合中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的優(yōu)秀音樂作品引進課堂,我發(fā)現(xiàn)學生對音樂課的興趣大大提高,師生之間的距離拉近了,同學之間的互動也加強了,而且課堂效果也特別好,效率也很高。音樂課中的通俗音樂所具有的審美因素,在潛移默化的教學中逐漸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審美能力,進而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能夠去發(fā)現(xiàn)美,感受美,并能夠去創(chuàng)造美。
讓通俗音樂走進我們的課堂,既不是媚俗的去迎合,也不是簡單的隨大流,這一舉措擴展了學生的音樂視野,使學生接觸到更多的音樂文化信息,滿足了學生對潮流音樂的心理愿望。鄧小平主席有一句話:“不管黑貓還是白貓,抓到耗子就是好貓?!蔽乙f的是:“不管高雅藝術(shù),還是通俗音樂,只要能夠教學相長,只要能給孩子帶來快樂,只要能夠陶冶情操,那就是好音樂!”
參考文獻
[1]王安國,吳斌.《音樂課程標準解讀》.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年版
[2]郭聲健.《藝術(shù)教育的審美品格》.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3]高師.《中學音樂教學論教程》.人民出版社
[4]《通俗音樂》.江西文化音像出版社
[5]屠蘭蘭.《新課程教學設計與案例分析》,200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