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曉燕
【摘要】古典詩詞對于中學生提高修養(yǎng),了解優(yōu)秀的文化典籍,充實自身底蘊,汲取文化的營養(yǎng)非常重要。中小學部編新教材在古典詩詞的引入方面加重了比例,因而中小學在教學中正確引導學生對古典詩詞的學習就顯得尤為重要,但詩無達詁, 方法不止一條,使用方法要靈活,因作品而異,采用最適應的方法切入,更要注重方法的側(cè)重與融合。
【關鍵詞】古典詩詞;教學方法;靈活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學生常常抱怨文言詩詞艱深、晦澀,缺乏學習興趣。而學者林語堂先生曾經(jīng)說過:“古者則有幽深淡遠之旨,今者則得親切逼真之妙。兩者須看時并用,方得文字機趣?!睂W習古典詩文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鑒于此,我想結(jié)合中學古詩詞教材和自己的教學體會,對鑒賞方法作淺顯的歸納。
一、知人論世
“知人”包括了解作者人格、思想、精神狀態(tài)、遺傳、境遇、生涯、心理等。論世,《文心雕龍·時序》:“文變?nèi)竞跏狼椋d廢系乎時序。”“世”包括時代思想、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背景;還包括年代、地理、制度、風俗等。 中學教材中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屈原的《離騷》、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等,都可以采用知人論世的方法。又如李白《贈汪倫》,在教學時須了解唐人漫游的情形,李白的愛好(一生好入名山游,好酒)、性格(不喜落淚)等;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應了解唐代送別的時間、路程、折柳、飲酒餞別等風俗;王翰的《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需了解盛唐文人的從軍邊塞的昂揚精神,不至于做悲傷語讀。
在解讀蘇軾的詩作時,須了解蘇軾的人格、情趣與愛月的喜好相結(jié)合?!冻啾谫x》中的“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臨皋閑題》中的“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閑者便是主人”,《記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種種關于月的詩作可以看出蘇軾是心地純潔,一片冰心,反映出來便是性情愛月,此出自本性。因此他不適合官場。愛月是他的人格的一個典型反映,而非官場不如意,才去尋消遣而愛月。恰是他純美的性情,他才官場不如意!因此“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句,不宜從官場失意去做過度解讀,不宜做牢騷語看。而更多的正是蘇軾的自然審美觀、人格、天人合一的映照。
二、情感共振
所謂情感共振,是指讀者與作者共鳴。傅庚生先生的《中國文學欣賞舉隅》有這樣的論述:真情與興會; 深情與至誠;悲喜與同情; 癡情與徹悟;情景與主從,傅先生在此書中有詳細的論述,此處不贅。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杜甫的《登高》皆是情感共振較好的典型之作。
三、情景的想象和描述
詩的語言是跳躍性的,需要聯(lián)想銜接。鑒賞文學作品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就是對其情景進行玩味、體驗、會心、妙悟。要融進讀者的經(jīng)驗,展開想象的翅膀,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維。但不能像脫韁的野馬。
要讓學生領會,必須把對情景的想象說出來,這就要借助描述。描述是一種情景教學,引人入勝。如王昌齡的《采蓮曲》描述,展示采蓮圖景;詩歌又具含蓄之美,許多詞語富于彈性、張力,甚至有一些模糊語言,全在想象。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余兮善窈窕”“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紅樓夢》的香菱學詩,關于對王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等的理解、想象、體驗、描述的道理,全都可以用到這種鑒賞的方法。 另外,想象需要體驗與超越性,描繪則需要傳神達意。如李白的《蜀道難》、白居易的《琵琶行》,在教學時可以加以關注。
四、意象、意蘊、意境的會通
古典詩詞中有很多的意象,解讀詩詞時要注意對意象的體悟。如關于“明月”的意象、意蘊,關于“送別”的意象,有青草(芳草)、浮云、落日、征蓬、鞍馬這些,又如“楊柳”有作為春色、春意、春天,蘊離別相思、興亡之嘆、女性姿態(tài)、女色等豐富的意蘊。
五、解說創(chuàng)作方法
古典詩詞在賞析時,還可以適時融入創(chuàng)作方法的解讀??梢躁P注創(chuàng)作方法中的煉字、煉句,詞作詩眼,詞眼,名句的解讀;關注層次結(jié)構,透視,設色,境界等這種詩中有畫的創(chuàng)作;關注脈絡交綺的寫法;關注通感的運用;關注動靜配合和化靜為動;關注超越時空、正反對比;關注夸大失真和巧妙比喻。
六、意趣和理趣的感悟
詩人詞人以童真、純潔、浪漫等心靈感受、體驗和妙解事物,主客之間情感溝通,因而意趣無窮。鑒賞這類作品,要分析意趣,賞析趣在何處。詩詞藏哲理、道理,十分有趣,但必須“理趣”渾然,寓于形象之中,否則枯燥、概念化,因為詩詞是注重形象的。注意不可強索理趣。
七、風格體認
詩詞各有風格,如雋永、沉郁、纖巧、濃艷、沖淡、豪放、婉約、典雅、平和,每種風格的詩體賞析時要各有側(cè)重。古詩詞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古典文學中的精華,古代教育家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痹娧灾?,詩傳情。古詩詞教學既是提高學生的欣賞品位與審美情趣的途徑之一,鑒賞古詩詞的方法也要靈活地、綜合地運用,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萬云駿.詩詞曲欣賞論稿[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
(編輯: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