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娟
【摘要】網絡語言,顧名思義,即產生并運用于網絡中的語言,包括字母、標點、符號、拼音、圖標等多種組合。當今時代網絡語言已成為一種語言新趨勢,日常生活中網絡用語隨處可見。隨著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和普及,使大家對網絡流行語的認知、接納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對網絡接觸較多的初中學生,在寫作中網絡語言的應用不可避免,其影響也是一把雙刃劍。
【關鍵詞】網絡語言;作文教學;應對策略;影響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扎心了老鐵、戲精”等這些網絡用語在初中生作文里并不陌生,甚至非常多見,這得益于網絡的傳播,一方面體現了文章寫作的創(chuàng)新性、時代性等特點,其中也不乏一些具有幽默感、節(jié)奏感的好文章;另一方面也會有與寫作目的不貼合、文章內容不緊湊等諸多不利影響。本文旨在從三個方面淺談網絡語言對初中生作文教學的影響及其應對策略,望能對初中作文教學起到一些幫助。
一、關于網絡語言對初中作文教學產生的影響分析
(一)情感表達
情感對一篇作文的重要性無須強調,好的作文寄情于文,情文交融。文章中缺少對情感的抒發(fā)表達,就如同一具沒有思想的身體,空洞乏味,無靈魂可言。網絡世界繽紛多彩卻又復雜多變,如不加以甄別,很容易對涉世未深的初中生造成不利影響,對初中生表情達意產生一定的阻礙作用,往往詞不達意。例如在一篇習作中,某學生寫道:“這次的月末考試我明明那么努力,為了使數學成績有顯著提高,每天天還不亮我便起床,刷數學試題,背數學公式,就盼能‘一雪前恥,然而事與愿違……扎心了老鐵?!边@一片段應該是講他考試失利后內心的難過失望與沮喪悲傷,而該生后面寫了一句“扎心了老鐵”,此文就沒有體現出作者該有的情緒,反而多了份不倫不類的詼諧意味,使人哭笑不得,而文章也變了味道。
(二)文章題材
“新課改”實施以來對作文的題材要求不再像從前那樣刻板呆滯,學生想象和發(fā)揮空間較大,那么基于網絡語言對學生寫作方面的影響,這就導致了一部分學生對作文題材的定位偏頗、題目消極晦澀、內容空洞庸俗等弊病。例如某學生在一篇描寫歷史人物的文章中,所刻畫的人物荊軻并不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刺秦英雄,而是一款當前大熱的手游中的游戲人物。在游戲中該角色吸引了大量的玩家,其中很大部分都是中學生,該學生更是運用了大量的網絡詞語“猥瑣發(fā)育,別浪”“穩(wěn)住,我們能贏”,等等。該篇文章引起極大的熱議,相關部門對該游戲公司進行了約談。回顧這篇習作本身不僅模糊了對歷史人物的概念,其中更充滿了暴力思想,面對此種情況,如若教師不加以正確的指導和規(guī)范,此類現象必會越演越烈。
(三)文章結構
文章結構是部分與整體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與外部形式的統(tǒng)一。一篇好的文章在結構上必有其章法,雖說對結構無統(tǒng)一要求,除去思想內容、詞句堆砌,結構組織上需清晰嚴密、整齊有序。但受到網絡語言的影響,很多學生在寫作中忽視了文章結構的重要性,段落不清、層次不明,構架松散,無順序可言。例如某學生在一次常規(guī)語文作業(yè)題目“愛是一種信仰”的結構中這樣寫道:“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十五彩衣年,承歡慈母前。”整篇文章是想歌頌母愛,想貫穿詩句來體現母親的偉大與不易,其中穿插了幾幅圖片,立意是好的,但是整篇文章結構除了引用詩歌以外沒有一定的銜接,“中西結合”不知其所云,如此混亂的結構,實在稱不上是一篇合格的習作。
二、針對網絡語言對初中作文教學造成的影響提出的策略
(一)幫助學生掌握區(qū)分文章的方法
眾所周知,網絡語言是一把雙刃劍,不應一味摒棄或全盤接收。當下的初中生是一群有個性、有思想的新青年,一些網絡語言已融入大家的生活,百科、詞典等也在不斷接收、容納這些新鮮詞語,例如“PK、打Call”等,作為新時代下的青年適當、合理運用也無可厚非。教師要幫助學生區(qū)分網絡用詞在作文中以何種語境、在何種氛圍下出現,使文章基調是一致的、和諧的、統(tǒng)一的。例如在一些嚴肅、悲傷的情感氛圍中,對網絡用語的把控要嚴格,一般是不適宜出現的。
(二)引導學生選擇合適的寫作題材
題材是寫作之本、思想之源。在一些學生題材出現問題時,教師應及時加以干預。比如上文中提到的對歷史人物的“加工再造”,應立即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人物關系,在其思想還未完全成熟之際幫助其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在全班開展班會討論作文應取哪些題材,請學生暢所欲言,篩選辨別合適的合情的合理的,這種把學生放在主體位置討論的效果往往比老師一人的說教來得奏效。
(三)引導學生正確運用新穎寫作結構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當今學生更是有鮮明個性的一代,倡導“創(chuàng)新”也不是一句新口號、空口號,而是要真真實實地落實到寫作教學中去,鼓勵引導學生大膽去創(chuàng)作,但“新”不意味“好”,采取新穎結構的同時,還是不能摒棄其作文的基本規(guī)范,不宜大面積使用網絡用語,創(chuàng)新雖好,用之有度。教師無須抑制學生對新穎結構的運用,但要注意既新穎又合理,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三、結語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思想的媒介,是人與人交流的重要組成方式。新時代背景下網絡用語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產生一些新詞語,這是無法避免也無須抵觸的,需要我們做的是加以判斷,為我們的寫作服務,使其正確使用好這項新的語言形式,使學生的寫作能力得到一定的發(fā)展與提高。
參考文獻
[1]李夢.網絡語言對青少年運用語言的影響及規(guī)范[J].中學生課程資源,2012(7).
[2]趙英嫻.網絡語言對初中作文教學的影響及其應對策略[J].文學教育(上),2017(12).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