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軍
摘要
“三學”是李庾南老師提出的教學主張,也是基于“自學·議論·引導”教學論而派生出的實踐智慧。從數(shù)學學科走向其他學科,從“素質(zhì)教育”到“核心素養(yǎng)”,“三學”主張沿著教學改革的足跡前行。為在歷史課上落實“三學”,通過確立教學資源的“點”,理順學法指導的“線”, 催生思維碰撞的“面”,勾勒出一張清晰的“路線圖”。
關鍵詞
三學 歷史教學 路線圖
“三學”即“學材再建構(gòu)”“學法三結(jié)合”“學程重生成”。這是李庾南老師一貫的教學主張,是“自學·議論·引導”教學論的實踐總結(jié)。在李老師長久的教學實踐中,“三學”主張以融合與創(chuàng)新,指向?qū)W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引領學科教學,走向?qū)W科教育,已在當下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力和號召力。
如何在歷史教學中落實“三學”?如何在既定的教學行走方式上實現(xiàn)“變革”?結(jié)合“三學”的教學實踐,筆者嘗試著為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勾勒出一張清晰的“路線圖”。
一、確立教學資源的“點”,結(jié)合學生特點描繪“知識樹”
教學資源中的“點”可以是一個事件,一段歷史,也可能是一個人物?!包c”的取舍依據(jù)學生所求,“學材”所需?!皩W材”是與學習者相關的課程材料、課程資源的總稱,但絕非僅僅指向單一的課本,即教材。李庾南老師認為:“教材不等于教學內(nèi)容,教者應該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力求學生的知識、智力、能力、情感、態(tài)度能達到各自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創(chuàng)造性地用教材,重組教學內(nèi)容,決不能只是講教材?!?/p>
歷史教學本應如此。教師在課前應充分了解學生的學情,圍繞課標并基于課標,讓課標的內(nèi)涵與價值通過案例、實踐等路徑實現(xiàn)“學生理解”。在此理解的認知前提下,尋找相關“學材”的跨界、重組、整合,謀篇布局,提煉每節(jié)課的“教學靈魂”,在學生頭腦深處勾勒出清晰的“知識樹”。
例如,以岳麓版《歷史》八年級上冊“鴉片戰(zhàn)爭”一課為例。教師緊緊圍繞“愛國”主題,讓教學資源的“點”分散在這一教學“主干”四周。林則徐、虎門銷煙都是“學材”中不可或缺的“點”。如何讓學生有血有肉地感受到林則徐這一人物?靈魂的基點在哪?其虎門銷煙的影響又如何內(nèi)化為學生的自我認知,而不是被動灌輸?筆者動員學生取材于網(wǎng)絡,查找虎門銷煙的相關資料,走出去參觀紀念館,請教專家,實現(xiàn)前期知識的“分支”儲備;擴充“學材”的視野,提升“學材”的高度,為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學生在尋找“點”的過程中學會自主建構(gòu),在理解“點”的基礎上學會自主探究,在思辨“點”的疑惑處學會合作。
這種自主建構(gòu)、探究、合作的動態(tài)過程,就是知識的發(fā)現(xiàn)、積累、理解、運用的過程,就好像為樹的“主干”增添枝葉,輸入“血液”,促其鮮活。在學生的腦海深處,知識逐漸“內(nèi)化”,知識的“葉”“ 枝”“ 干”漸漸成形,產(chǎn)生關聯(lián),形成“知識樹”。
二、理順學法指導的“線”,依托認知規(guī)律規(guī)劃“導游圖”
“學法三結(jié)合”就是堅持運用個人學習、小組學習、全班學習的“三結(jié)合”教學形式。這種教學形式是李庾南老師堅守幾十年的實踐成果,是學生主體地位得以充分發(fā)揮的重要一環(huán)。
這一環(huán)在歷史教學中至關重要。歷史教學中“學法”三結(jié)合,實現(xiàn)從個體思考走向整體思維,從“獨學”指向“群學”,從“孤立”派生“聯(lián)合”,從“孤軍奮戰(zhàn)”到“學習共同體”。
如何在“學法三結(jié)合”下,幫助學生理順歷史教學的“線”,為課堂認知規(guī)劃“導游圖”?
1. 個體學習,學生在知識的田園里“自駕游”。
“學情”是歷史教學的基礎,是教師開展教學的前提。在充分尊重“學情”的基礎上開展個體自學,學生可以實現(xiàn)知識理解的最大化、知識結(jié)構(gòu)的最優(yōu)化。預習提綱是學生開始“自駕游”的第一站。教師在歷史課前要設計好難易適中、具有思維梯度的預習提綱。學生可以依據(jù)文本、互聯(lián)網(wǎng)、圖書館、走訪等多種方式實現(xiàn)“個體學習”。個體學習的過程就是從知識的一個“景點”走向另一個“景點”,學生始終在“自主駕駛”,享受尋找知識田園的“興致盎然”。知識探索的道路上,可能是“平坦大道”,也可能是“山路十八彎”,或涉“淺灘”,或遭“激流”,煉就了學生歷史學習的必備能力與品質(zhì),發(fā)展了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2. 小組學習,學生在思辨的樂園中“結(jié)伴互賞”。
在個體自學歷史“學材”的前提下,逐步開展“小組學習”,把“學材”的困惑、疑慮,甚至奇思妙想在小組內(nèi)提出,智慧分享,取長補短,內(nèi)部消化。小組內(nèi)有分工、有布置、有落實,確保人人參與,確保問題有思考、有討論、有見解。學生在小組學習中可以實現(xiàn)智慧互享、疑難共辨,突破個人學習的局限,思維得以“結(jié)伴而行、相互欣賞”。此時的智慧融通,就是取長補短,提升自我,發(fā)展學力。學生在此過程中就像一個動態(tài)的“點”,思維跳躍、生長、碰撞,將思維處留下的“軌跡”連接,便形成了學生一節(jié)課的“思維曲線”。教師如果能夠把握學生這一“思維曲線”,實行動態(tài)關注、過程管理,就能真正觸及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學生學力就可以得到培養(yǎng)。
3.全班學習,學生在純美的伊甸園中“團隊共行”。
當歷史教學步入佳境時,小組學習出現(xiàn)了不能解決的教學疑問,此時可以采取“全班學習”,實現(xiàn)關鍵問題的“團隊共行”,達到“團隊共贏”。既可以采取教師點撥,也可讓學生進行二次思考、破解。讓問題從學生中來,再到學生中去。這些問題一定是帶有共性的、能夠引起共鳴的疑慮,處理好共性問題就是處理好課標的“學生理解”,也就是教學中的難點、重點。突破重、難點,依賴于“全班學習”,發(fā)揮集體智慧,博采“眾生之長”,每個人都在深度思考,理性表達。此時歷史教學出現(xiàn)“山重水復疑無路”,是否會再現(xiàn)“柳暗花明又一村”?需要師生共赴思維的“盛宴”,探究中“破題”,合作下“解題”,彼此享受沿途美麗的風景。
三、催生思維碰撞的“面”,聚焦核心素養(yǎng)實現(xiàn)“文化圈”
李庾南老師認為,教學過程既是一個認識的理性過程,同時也是一個情感的、社會化的非理性過程。
教學過程在本質(zhì)上應該是“學習過程”即“學程”。傳統(tǒng)教學中非常注重“教”的成分,往往忽略“學”的價值。因此,李老師提出了“學程重生成”。重“教”體現(xiàn)的是教師本位,教師一味地講解,全然不顧學生的感受、需求,結(jié)果是“一潭死水”;重“學”則彰顯學生本位,以學定教,以學促教,學生學習的過程就是獲取知識、培養(yǎng)能力、發(fā)展思維的過程。也只有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學生的思維才能彼此得到碰撞、生成、迸發(fā)。生成是學生思維發(fā)展的一次契機,一種自然的追問,也是學生嘗試高度對話的一種表達。
歷史教學的過程中如何催生思維碰撞的“面”?如何通過這種“對話”與“表達”來聚焦核心素養(yǎng)實現(xiàn)“文化圈”?
1.課堂營造適度的“文化氛圍”。
課堂文化氛圍不能過于壓抑。處于壓抑環(huán)境下的學生,心理會帶有緊張、壓迫、對抗情緒,內(nèi)心不敢、不想、不愿與教師交流。學生對于教師的問題思考會“收縮性”隱藏,主動性不足,效果差。教師因而得不到真實的、準確的、深度的反饋,生成極少,課堂基本處于“沉悶”狀態(tài)。相反,寬松、愉悅、自主的課堂文化氛圍,學生積極性高,情緒高漲,各種奇思妙想都會不由自主地產(chǎn)生,很容易在問題的追問中實現(xiàn)“深層對話”和“理性表達”。此時,學生回答往往會出乎教師所料,引發(fā)教師的“二次思考”,深度推進問題的解決。師生此時會融為一體,享受問題探究的樂趣和直面解決問題的現(xiàn)場感。
2.師生努力實現(xiàn)“文化親和”。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边@種基于理解和信任建立起來的師生關系,能產(chǎn)生巨大的教育“親和力”,學生就會“愛吾師,更愛真理”。由于“親其師,信其道”,學生自然“神會”教師的教學意圖,“領會”教師的教學思想,“意會”教師的問題指向。學生思維此時接近“最近發(fā)展區(qū)”,課堂生成水到渠成。師生關系緊張、對立、模糊都不利于對話與交流,缺乏情感“連接點”,課堂則無法在“面”上出現(xiàn)“生成”。
3.問題切入尋求“文化基點”。
“學程”是基于問題而“存在”,又超越問題而“重生”,因此問題設計就顯得至關重要。巧妙的設問可以將學生帶進一個未知卻又神秘的世界,讓學生急于尋找突破口;如果此時問題沒有“坡度”、缺少“扶手”,學生面對問題只能望而生畏、知難而退。若能巧妙地設疑、布疑,造成懸念,在問題中引爆學生思維的“可燃點”,讓其在問題的探索中有所發(fā)現(xiàn),形成新穎、獨特的見解,掀起情感波瀾,就能讓學生學會并主動質(zhì)疑,就能提綱挈領地對歷史事件進行剖析、生成,就能悉心演繹出精彩的歷史課堂。
(作者單位:江蘇省宿遷市鐘吾國際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