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紅
摘要 江蘇省江陰市第一初級中學多年來一直致力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學校通過課堂改革激活學生、激活教師、激活學校,使課堂成為“激趣的課堂”“自主的課堂”和“優(yōu)質的課堂”。
關鍵詞 課堂改革 “三力” 激趣 自主 優(yōu)質
從2009年開始,江蘇省江陰市第一初級中學對課堂教學情況進行全面的總結和反思,大家在研討中進一步明晰了課堂教學必須以人為本、尊重學生、因材施教,要徹底更新理念、變革教育行為,改變傳統(tǒng)意義教學中“重教輕學、重結果輕過程、重知識輕情感”等問題,改變日常教學中教師理念滯后、課堂教學目標不明確、學生學習興趣不高、教育成效不明顯等問題。學校期望通過課堂改革來激活學生、激活教師、激活學校,期望通過課堂改革,能使課堂成為“激趣的課堂”“自主的課堂”和“優(yōu)質的課堂”。學校邊思考、邊實踐,邊反思、邊完善,幾年來,學校的課堂改革給校園帶來了別樣的風景。
一、“活”在教學中生成
學生的發(fā)展是英語課程實施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初中課堂教學改革活動為英語課堂教學注入了新的生機,為學生的發(fā)展提供了多樣的途徑。在《英語》7B第八單元復習課中,教師根據(jù)不同的寵物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并讓他們討論組名,學生們集思廣益,想出“Wonderful Rabbit”“Super Dog” “Parrot Polly”等有創(chuàng)意、有情感的組名。課堂上,學生們探索了本組寵物的各種特點,學習了其他小組的討論成果,既培養(yǎng)了團隊精神,也提高了課堂效率,完成了六種寵物的探索任務。教師圍繞本單元的主題“pets”和“poem”這一學生接觸的新文體,不斷地在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放手,在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設置了情景任務:Make a poster about your group pet for the Community Pet Club. 學生們熱情高漲,互相配合,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了小組海報的設計和展示。小組合作制成的海報各有特點,其中不乏有文采的英文小詩,學生們在合作中實現(xiàn)了資源共享。如果能為學生創(chuàng)設合理又有挑戰(zhàn)性的情景,搭建自主探究的平臺,他們將綻放別樣的智慧光芒。
二、“愛”在課堂里流動
在小組合作中,學生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合作有利于學生團隊精神的培養(yǎng)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如在教授《蚊子和獅子》一課時,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按照體型來看,蚊子、獅子、蜘蛛,究竟孰強孰弱?為何會出現(xiàn)文中的結局?”接著,教師請學生上臺當小小發(fā)言人,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明顯提高。其間,教師讓坐在臺下的學生參與其中,這就形成了生生互動、相互合作的局面。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處于平等和諧的關系之中,感情上更融洽,氣氛更寬松,教師也就會更愉快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學困生”與優(yōu)秀學生在教師的教育之愛引導下產生更大的學力。
三、“智”在教學中碰撞
借班上課,對于副校長陸麗萍來說并不陌生,但是面對江蘇省如東縣景安初級中學的孩子,她卻有些忐忑,因為他們不是傳統(tǒng)意義課堂上的孩子,是經過了“合作化學習”系統(tǒng)訓練的課改成功的學校學生團體,教師的教學該如何設計才能達成目標?
連續(xù)一周,陸麗萍都在對授課內容的教學設計進行反復思考和修正。但是當面對孩子們的眼睛時,她還是有些緊張。這是一堂復習課,陸麗萍對學生的學情等情況都進行了預設。在預設和生成中,師生順利地完成了課堂教學,孩子們也非常高興。課后,陸麗萍隨機走訪了幾個孩子,有一個孩子說,復習課中取材于生活中的實驗探究讓他很興奮;還有一個孩子認為,工藝流程的問題設計有點理想化,并提出他的觀點。聽完孩子們的想法,陸麗萍想:我們不斷追求課改的目的是什么?那就是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和實踐能力。在觀看其他教師的課堂后,陸麗萍發(fā)現(xiàn)自己在講臺上的話語權較大,未能充分地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如何真正地達成“尊重學生的主體性”,還要做更大的努力、做更深入的探討和實踐。
四、“樂”在課改中體驗
作為一名一線初中教師,陳老師參加工作已有十六年。學校課程改革實施已近十年。一開始接觸課改,她和所有人一樣一頭霧水,課改要改什么?為什么要改?怎么改?在多次的理論學習、專家講座、公開教學中,她逐漸明白課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貧w教育本源,把課堂還給學生,放手讓學生探究,提供學生展示的平臺,這些都是實現(xiàn)教育初心最好的途徑。
在課改這個大背景下,陳老師在物理常態(tài)教學中漸漸有了這樣的習慣和意識——依標據(jù)本的意識:立足課標,用好教材;整體謀劃的意識:教、練、測通盤考慮;漸進建構的意識:遵循認知的生發(fā)規(guī)律。在她的常態(tài)教學中,也經常有這樣的教學面貌出現(xiàn)——教學進程:井然有序(時間與內容的統(tǒng)籌);教學環(huán)節(jié):相得益彰(教、練、測的配合);教學特色:物理味道(學科特點的彰顯)。
課堂上,陳老師看著一張張在獨立思考、合作學習后渴求展示學習成果的自信臉龐,聽著一個個富有個性的見解,她真正體會到了課改帶來的變化。課改為課堂注入了生機,讓學生充滿了活力。她把學生們的精彩亮相定格成了一張張照片,傳到了班級QQ群里,家長們通過屏幕感受到孩子們主動學習、探究的快樂,發(fā)自內心地支持學校、班級的工作。
與此同時,陳老師個人也享受著課改帶來的快樂,在專業(yè)成長道路上也頗有收獲:被評為“江陰市第六批教學新秀”;在各類比賽中取得好成績;多篇論文發(fā)表或者獲獎;成功申報江陰市課題“回歸生活世界的初中物理實驗教學實踐研究”。
堅持以“揚長挖潛,以情育人”為宗旨,構建積極課堂;明確、細化課堂教學各環(huán)節(jié)的行為和要求,引導學生“自己學”;改變學生學習興趣不強、被動學習的狀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內驅力,充分解放學生的學習力,變被動學習為樂學,真正解決學生學習的“動力”問題。這些課改策略慢慢已成為江陰市第一初級中學全體教師的共識。
(作者單位: 江蘇省江陰市第一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