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久,劉明俊,吳新民,何穎,唐輝
一、引言
作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通識教育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國家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十三五”規(guī)劃》著重指出,要“探索通識教育和專業(yè)教育相結合的人才培養(yǎng)方式,推行模塊化通識教育”,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同時,《國家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十三五”規(guī)劃》還強調加強職業(yè)教育的重要性,應該積極推動職業(yè)教育產教融合,滿足各行各業(yè)對技術技能人才的大量需求。筆者認為,深化教學改革,通識教育和專業(yè)教育的有機合還需要考慮不同的教育類型和各個學校的專業(yè)特色。高職院校的專業(yè)教育特點與通識教育存在“天然”的矛盾,為通識教育與專業(yè)教育融合帶來了挑戰(zhàn)。然而,當前的教育改革研究多注重大方向,比如教育課程體系改革和教育法規(guī)政策等,而針對諸如課堂教學模式等教學過程方面的內容卻關注不多。因此,本文將分析高職學生的特點,結合教學實際,對高職專業(yè)課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探討。
二、通識教育介簡介
通識教育思想起源于亞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思想,它注重學生的人文精神熏陶,以人格完善與修養(yǎng)提高為主要特征。19世紀初期,很多歐美學者認為當時的大學學術分科太過精細、知識割裂嚴重,正式提出了通識教育的概念。美國博德學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第一次把通識教育與大學教育結合起來,認為大學應該提供一種“古典的、文學的和科學的,一種盡可能綜合的教育”[1]。
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有多種稱謂,如“博雅教育”“大學教育”“核心教育”“普通教育”和“通才教育”等。雖然在稱謂和概念的表述上各不相同,但對通識教育的目標,人們可以達到共識:通識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具有獨立的思考能力、廣博的知識素養(yǎng)的全面的、完整的人[2]。也就是說,通識教育首先應該是一種人本教育,注重方法學、思辨能力、推理能力、人文或者文化素養(yǎng)等方面的全面發(fā)展;另外,通識教育應該是一種自由教育,注重放飛自我、返璞歸真,重點不在于知識的獲取,而是強調知識學習過程對個人潛能的挖掘作用和知識本身對人的心靈和智慧的啟迪作用。
三、高職專業(yè)課課堂教學引入通識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高職專業(yè)課的教學目標需要在高職專業(yè)課教學過程中引入通識教育理念。高職專業(yè)課程旨在傳授學生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技能,并鍛煉其知識和技能的實踐應用能力,同時需要開發(fā)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職業(yè)素養(yǎng),使他們能夠在未來工作崗位上立足??梢?,此目標同時注重學生專業(yè)知識學習應用能力和學生個體素質成長。尤其是自主學習能力、職業(yè)素養(yǎng)等方面,都符合通識教育的教學目標。
另外,高職學生的特點需要在高職專業(yè)課教學過程中引入通識教育理念。與本科高校學生相比,高職教學有兩大難點:(1)高職學生的基礎知識相對薄弱,對專業(yè)課程中的理論性內容的接受能力較差[3]。但是,考慮到理論內容對實踐技能的指導性和教學內容的完備性,高職專業(yè)課不可能摒棄理論教學內容。(2)高職學生學習動力不足,自我控制能力較差,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但實際上高職學生并非“真的差”,只是缺少引導和管理,而且需要鼓勵。而通識教育就是要在學習的過程中挖掘學生的潛力,無論在學識、能力還是信心方面加以引導,使之成長。因此,把通識教育思想引入課堂教學,根據學生特點設計課堂教學模式是可行之道。
四、通識教育視角下的高職專業(yè)課課堂模式
在美國,通識教育的課堂教學模式主要以課堂講述、小組討論、研習匯報和個人研究為主[4]。下面分別就這幾種典型教學模式在高職專業(yè)課課堂教學中的運用進行論述。
(一)課堂講述
課堂講述方式是最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但這種方法使學生處于被動地位,不利于主動進行知識構建,而且沒有考慮不同基礎知識水平的學生接受能力的不同。且對高職學生來說,他們很難長時間處于精力集中的狀態(tài),學習動力不足,導致課堂講述的教學效果較差。
因此,在融入通識教育思想后,課堂講述可以轉變?yōu)橹v授—討論法,將講授與提問結合起來,通過知識呈現—狀態(tài)監(jiān)控—綜合討論,即首先給出授課內容的關鍵知識點,然后利用提問的方式監(jiān)控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最后提出綜合性的問題或者附加問題,讓學生自發(fā)探索,理解知識要點。如此一來,可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不同知識基礎水平的學生可解決不同層次的問題,并且講練結合,調整授課節(jié)奏,有效抑制了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現象。在實施講授—討論法時,教師一定要積極引導學生,并以平時分獎勵等方式激勵學生。
(二)小組討論
小組討論方式是講授—討論法的升級版,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教師提供一個主題,在充分考慮學生知識背景的情況下,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旨在鞏固學生所學知識并鍛煉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在討論中,每個學生都有機會表達自己觀點和見解,有利于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yǎng)獨立思考和探究精神,同時還能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
小組討論方式較好地融入了通識教育思想。考慮高職學生課堂參與積極性較差、有一定自卑心理和高職學生知識基礎梯度大(學生知識基礎從好到差的狀態(tài)跨度較大)的特點,教師需要精心準備討論主題,使之難度適當并設置激勵條款,吸引學生興趣;開始討論前要讓學生充分理解問題并做好足夠鋪墊;討論過程中要耐心引導,注重學生的自主探索過程,鼓勵學生質疑、探究和創(chuàng)新,并鼓勵所有學生積極參與,鍛煉語言交流能力;最后還要做好總結,對所討論的案例進行全面分析,對學生在討論過程中的表現進行鼓勵,同時還要中肯評價出現的問題,引導學生反思。
(三)研習匯報
研習匯報方式更進一步,不僅要以學生為中心并引導學生,而且把主動權交給學生。具體地,將學生分組,給出研習案例和目標并提供研習資料,同時指導性地給出文獻檢索方向,研習完成后各個小組輪流匯報。研習匯報方式不僅有利于學生知識和技能的增長,還可以提高其創(chuàng)新能力、文獻檢索能力、合作能力和組織表達能力并培養(yǎng)探究精神。
高職專業(yè)課以專業(yè)技能應用和解決實際問題為目標,技能性非常強,教學項目案例多,因此,研習匯報方式非常適合高職專業(yè)課。針對高職學生特點,教師需要在以下方面精心準備:設計合理的評價方法,評價內容不僅包括匯報內容和匯報效果,還包括小組研習過程和工作方法,且教師或者其他組學生提問時,要求每個組員都要承擔回答問題的責任,教師評分、組員互評和組間評分相結合,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競爭意識,提高學生對小組研習工作的參與度;項目案例應該以舊知識為基礎,以新知識應用為目標,難度適中,并提供較為豐富的研習文獻,可提高研習案例完成度;分組搭配要合理,小組中既要有知識基礎較好或者協(xié)調組織能力較強的學生作為組長,也需要加入不同知識基礎層次學生,共同學習進步。
(四)個人研究
個人研究模式允許學生自主擬定符合課程教學目標的研究課題,經教師審查同意后,學生獨立進行研究工作,但學生需要定期或者不定期向教師匯報工作進展或者工作思路,教師則針對性地對研究內容進行指導,學生最后以提交研究報告的形式完成研究工作。個人研究模式在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文獻檢索、探究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方面具有良好效果。
對高職學生來說,個人研究模式的難度較大,對知識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實施過程可能會打擊學生自信心。因此,此教學模式并不適合大范圍推廣。然而,因材施教,針對不同學生特點制定不同培養(yǎng)策略,充分挖掘每個學生的潛力,達到最大化成長,是通識教育的核心思想。因此,在實訓項目或者畢業(yè)設計類課程中,可以允許學生根據自身情況和興趣選用此方式。
五、總結
通識教育與專業(yè)教育的融合本身具有相當的挑戰(zhàn)性,高職學生的特點也決定了專業(yè)課教學過程中通識教育思想的貫徹頗具難度。這也為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筆者認為,取得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真正地體現通識教育思想,需要在以下方面做好工作:(1)在教學模式方面,多種教學模式綜合使用,因材施教、因內容施教,教學案例設計難度恰當,實現教學效果最大化。(2)教師個人教學能力和責任心需要提升,要注重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技巧,善于把握學生心理,長于激勵學生,精心設計教學方案。(3)教學條件需要得到保障,例如小班授課能夠讓教師更容易記住每個學生的特點,便于因材施教以及與學生交流,增強教學演示系統(tǒng)的交互性更方便學生與教師交流并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傊?,通識教育與專業(yè)教育的融合是可行之道,廣大教育工作者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趙玉玲.通識教育視角下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2,33(1):140-144.
[2]李曼麗.通識教育:一種大學教育觀[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3]譚敏.基于學生實際及課程特點的高職建筑力學教學對策解析[J].讀與寫雜志,2016,13(3):73.
[4]秦屹,熊俊梅.美國大學通識教育視角下的中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J].2012,25(4):169-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