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峰 王敏
【摘要】本文從“視域融合”的視角出發(fā),通過分析典型案例,討論與分析王科一《傲慢與偏見》中文譯本,以期對文學翻譯的欣賞及教與學起到一些幫助和啟發(fā)。
【關鍵詞】《傲慢與偏見》;視域融合;翻譯
一、引言
《傲慢與偏見》是現(xiàn)實主義女作家簡·奧斯汀的代表作。在眾多譯本中,王科一的譯本可謂是最成功的譯本。許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對王的譯本進行了剖析(馮曉黎2006、楊帆2009等)。本文旨在從“視域融合”角度出發(fā),探討王科一的譯本及其譯文風格形成的主要因素。
二、視域融合
在翻譯領域,“視域”是原著、譯者、目標語讀者的視野,而譯者的角色是將這部作品詮釋給新的讀者。因此翻譯就是譯者的“現(xiàn)今視域”與原作者的“初始視域”融合的過程。從“視域融合”的角度來看,翻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理解,譯者深刻而慎重地對文本內容進行理解,形成一個視域,即原作讀者的視域。第二個階段是用譯入語的文字進行推敲、取舍和表達,形成目標語讀者的視域。在翻譯中,譯者對原作者“初始視域”的把握影響“視域融合”。另外,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會不由自主地流露出自身的審美取向及語言用詞習慣。所以,分析原作者的“初始視域”是譯者解讀原作文本的必經(jīng)之路,而譯者的“現(xiàn)今視域”限制譯者的翻譯,處理得恰當將會事半功倍,處理得不當則適得其反。
三、案例分析
例1:“This young gentleman is blessed, in a peculiar way, with every thing the heart of mortal can most desire,——splendid property, noble kindred, and extensive patronage. Yet in spite of all these temptations, let me warn my cousin Elizabeth, and yourself, of what evils you may incur by a precipitate closure with this gentlemans proposals, which, of course, you will be inclined to take immediate advantage of.”(chapter 57)
王譯:貴人年輕福宏,舉凡人間最珍貴之事物,莫不件件具有。非但家勢雄厚,門第高貴,抑且布施提拔,權力無邊。唯彼雖屬條件優(yōu)越,處處足以打動人心,然則彼若向尊府求婚,切不可遽而應承,否則難免輕率從事,后患無窮,此不佞不得不先以奉勸先生與表妹伊麗莎白者也。
分析:在《傲慢與偏見》中,柯林斯這一角色與簡·奧斯汀的婚姻觀念完全背離,簡·奧斯汀筆下的柯林斯是她諷刺和批判的小丑,這是原作想要呈現(xiàn)給讀者的“視域”。王的譯文采用文言文的形式,為讀者呈現(xiàn)了一個咬文嚼字、賣弄文筆、勢力而又能言善辯的柯林斯形象。譯者在翻譯此段時首先需要將原作描寫的人物形象映入自己的腦海中(即“初始視域”),然后用恰當?shù)牡氐赖暮虾跞宋镄蜗蟮闹形谋硎龀鰜?,以求目標語讀者也能呈現(xiàn)出這樣的形象(即“現(xiàn)今視域”)。王科一先生的語言風格多文言文的簡介凝練,熟知英美文學,且富有翻譯經(jīng)驗,對原作情感和風格的把握精準,因此翻譯出來的譯文既忠實流暢又自然地道。通過品讀與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王科一先生的譯文達到了“視域融合”的效果,因而受到人們的推崇。
例2:Fatigued as she had been by the mornings walk, they had no sooner dined than she set off again in quest of her former acquaintance, and the evening was spent in the satisfactions of an intercourse renewed after many years discontinuance. (Chapter 43)
王譯:雖然一上午的步行已經(jīng)使她感到疲倦,可是一吃過飯,她又動身去探訪故友舊交。這一晚過得真有意思,正所謂:連年怨闊別,一朝喜重逢。
分析:“視域”的“融合”是從視覺到心里,從語言到文化多方面的“融合”。王科一先生的譯文凸顯文言格式,頗有古文的正式與韻律。原文的“many years discontinuance”與“the evening was spent in the satisfactions of an intercourse renewed”,他分別翻譯成“連年怨闊別,一朝喜重逢”,這樣的呼應滿足源語言與目標語在語言形式上的呼應與重合,給讀者以視覺上的“視域融合”。而“連年”與“一朝”所形成的鮮明對比又能將兩人分別后的思念,以及重逢后的無限喜悅表現(xiàn)出來,這是情感上的“視域融合”。譯文與原文在視覺上、精神層面融合統(tǒng)一,最終加以古詩詞的方式呈現(xiàn),就是文化層面的“視域融合”與統(tǒng)一。
例3:…to care for none beyond my own family circle; to think meanly of their sense and worth compared with my own. Such is was, from eight to eight and twenty; and such I might still have been but for you, dearest, loveliest Elizabeth! What do I not own you! You taught me a lesson, hard indeed at first…
王譯:他們教我,除了自己家人以外,不要把任何人放在眼里,教我看不起天下人,至少希望我去鄙薄別人的見識,鄙薄別人的長處,把天下人都看得不如我。從八歲到二十八歲,我都是受到這種教養(yǎng),好伊麗莎白,親伊麗莎白,要不是虧了你,我可能到現(xiàn)在還是如此!
分析:王科一不是將原文翻譯成“我最親愛的伊麗莎白小姐”,而是將它投射到我們讀者十分熟悉與親近的古典名著中去,這更能使譯文與讀者產(chǎn)生共鳴,從而達到翻譯的意境在讀者心中重建。另外,從小說內容本身分析,當兩個相愛的人解除誤會,發(fā)現(xiàn)彼此之間的距離已經(jīng)越來越近,他們的語氣會更加柔軟而不像相識時那樣堅硬甚至冷漠。王科一的譯本在這里處理得很細膩,將原文要表達的劇情發(fā)展以及情感的位移體現(xiàn)了出來。
四、結語與啟示
通過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第一,“視域融合”在翻譯的過程中并不能外化成某種形式,而是在我們看到譯文形成并重新審視譯文時才能展現(xiàn)出來。譯者翻譯的譯文越具有目標語文化特色,越能被目標語讀者所接受,這對于譯者的知識積累,包括對于原著的理解,以及自身文化的積淀要求就越高。第二,翻譯的過程其實是“初始視域”和“現(xiàn)今視域”的重合。“視域融合”是原作者與譯者的“融合”,是原作讀者與譯作讀者對作品理解的“融合”,是文化和語言的“融合”,也是視覺和心里的“融合”,只有重疊了這些,才能真正達到“初始視域”與“現(xiàn)今視域”的“融合”。第三,“初始視域”和“現(xiàn)今視域”不僅在翻譯實踐中行之有效,它對翻譯批評與賞析,尤其是在研究翻譯家們的翻譯風格上也很有幫助。
參考文獻
[1]馮曉黎.《傲慢與偏見》王科一譯本的成功與不足[J].重慶大學學報,2006,12(03):135~140.
[2]楊帆.操縱論觀照下的王科一的《傲慢與偏見》中譯本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9.
作者簡介:全峰(1982.11—),男,博士,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句法學;王敏(1991.03—),桂林電子科技大學,MTI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筆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