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春彥
“啃老”在最近又成為了熱詞。這一次,它的前面加上了“精神”的定語。
“不是只有經(jīng)濟上的依賴才叫啃老,還有一種是精神上的啃老?!蹦暇├淆g委的一位工作人員近期表示,現(xiàn)在啃老已經(jīng)不只表現(xiàn)在經(jīng)濟上,有的子女本身經(jīng)濟條件很好,但是整天將“我好忙呀”“我的壓力好大啊”掛在嘴邊,帶著孩子來父母家吃現(xiàn)成飯,把孩子丟給老人,自己享清閑。
哪些人容易與“精神啃老”掛上鉤呢?據(jù)筆者觀察,“精神啃老”者一般自身的經(jīng)濟條件比較好,不但不會在經(jīng)濟上依賴老人,還會經(jīng)常為父母購買生活用品;他們也不會對老人冷言冷語、愛答不理、漠不關心,甚至還會主動跟父母倒苦水、發(fā)牢騷,以至于給父母帶來精神負擔。
與評價一般意義上的“啃老”不同,老人認為這是“說不出口的痛”,年輕人卻認為這是“不能認的賬”。那么,為什么兩代人在“精神啃老”的問題上會存在認識上的差異呢?是因為80后、90后的“襁褓青年”真的不懂事、長不大,還是意見分歧的背后折射出了代際認知與預期的差異?
在中國,人們對于“啃老”的概念界定含混、分類復雜,討論也往往充滿爭議。盡管“啃老”受到諸多的批評,它讓家庭內部的結構與關系充滿了張力和矛盾,但現(xiàn)實生活中總有一些父母心甘情愿地被“啃老”。長期以來,中國社會對“啃老”的寬容度也比較高。因為在中國父母與成年子女之間,歷來有比較緊密的互助和互惠傳統(tǒng),代際之間的適度依賴常常被視為幸福家庭的特征之一,甚至有些所謂的“啃老”是兩代人理性共謀的結果。而在這種代際關系的構建過程中,對情感以及親代對代際責任倫理的重視通常起到非常關鍵性的作用。
也有人對“精神啃老”提出批評,某種程度上而言,批評的聲音代表的是代際關系預期的變化?,F(xiàn)代性的影響不僅影響了子代也影響著親代?,F(xiàn)代父母的觀念已經(jīng)不再傳統(tǒng),很多人不再把含飴弄孫當作他們理想晚年生活的一部分,他們也受到了“自我中心式個人主義”的影響,不再愿意承擔無限的家庭責任,不再愿意讓自己的一生都被兒女套牢?,F(xiàn)代父母的自我權利意識在增長,他們重視自我的生活質量,他們希望有自己的空間、自己的生活,希望能夠有足夠的時間去圓自己的夢、去享受屬于自己的夕陽紅。他們也知道子女在外打拼的不易,所以“對責任的無可逃避”和“不得已”讓老人們有了“說不出口的痛”。
受到批評的年輕人的“不認賬”則不容忽視。相當長一段時間以來,人們批評子女對父母有很深的工具性依賴,可情感上卻親近不起來。那些樂于和父母分享自己工作與生活中煩惱的年輕人,也許他們的“吐槽”過了界而自己卻渾然不覺,他們沒有想到心情的分享、撒嬌式的抱怨、讓渡一定自我權利努力構建的家庭親密關系已成為父母的負擔,初衷很好但結果有偏,或許這并不是他們預期的結果。
不管子代是否愿意,親代對“精神啃老”的不滿都要給予重視。最優(yōu)的方案是:社會服務的總體水平不斷提高,讓社會提供多樣化的服務以滿足不同群體的差異化需求。但社會化服務水平的提高總需要一定的時間和過程。在過渡時期,希望父母可以給成長中的子女們多一些包容、理解和適當?shù)闹笇?,也希望子女們不要用情感“捆綁”父母,多關注父母的精神需求與身心健康。畢竟,家庭有愛才是港灣,代際責任倫理的落實需要親代和子代共同的努力。
當然,筆者也有些困惑:經(jīng)濟上、精神上都獨立,子女與父母相敬如賓,真的就很好嗎?這樣理想的和諧家庭,在現(xiàn)實中存在嗎?“精神啃老”需要理性對待。
聶勇薦自《小康》2018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