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蕙君
前段時間聽得最多的可能就是眾多家長開學前幫孩子突擊補作業(yè),聯(lián)想起曾有新聞報道,一女子“堂而皇之”的請假,說自己得了拖延癥需要治療一個月,許多讀者不禁驚呼:這拖延癥到底是種什么病,真的有這么可怕嗎?
非理性的拖延才是病
關于拖延,心理學研究者把它定義為一種“非理性”的拖拉現(xiàn)象。心理學家們把拖延分成了“主動拖延”和“被動拖延”,主動拖延:一種明智的現(xiàn)象,它意味著將不重要和不那么緊急的事務策略性的暫時擱置;被動拖延:愚蠢的舉動,是純粹的不理性。
拖延癥,顧名思義,就是將需要做的事留到最后一刻才去完成。此病癥“患者”分布廣泛,癥狀因人而異。
單純的做事拖拉或是懶得去做,只能定義為“拖延”,也僅是一種壞習慣,改正它并不難。當“拖延”已經(jīng)影響到情緒,如出現(xiàn)強烈自責情緒,強烈負罪感,不斷的自我否定、自我貶低,伴生出焦慮癥、抑郁癥、強迫癥等心理疾病時,才能稱之為“拖延癥”。
心理專家將拖延區(qū)分成兩種狀態(tài):消極拖延和積極拖延,相比之下,后者往往更喜歡在壓力下工作,這樣他們可以做出更深思熟慮的決定,并更及時地實行。除了焦慮和逃避控制,常與拖延聯(lián)系起來的,還有完美主義。
拖延不會讓事情更完美
有人統(tǒng)計,有拖延癥的人和人群平均水平相比具有更高職業(yè)地位。當然并不是拖延癥使他們事業(yè)成功,而是事業(yè)可能成功的人才更有壓力和追求完美的心態(tài),而使他們?nèi)菀谆纪涎影Y。
拖延癥的認知誤區(qū)在于追求完美,它的情緒基礎是焦慮,就是過分擔心可能性不大的威脅。焦慮情緒有其進化上的優(yōu)勢,患焦慮癥的人比其他人更少死于意外事故,因為他們總是對周圍保持警覺。但是過度的警覺只是浪費了大量心理資源。當你自己都覺得自己處于無意義的焦慮的時候,要放松一下,往往會減少拖延。
拖延癥的身體基礎是疲勞。當你覺得疲勞的時候,自然會把事情向后拖。疲勞有真的疲勞和焦慮產(chǎn)生的疲勞,前者要靠鍛煉身體,后者要靠科學地放松。
換一種快樂的方式“拖延”
為什么現(xiàn)代人拖延癥越來越嚴重?從根本上,拖延癥反映了我們?nèi)祟惞逃械囊庵玖θ毕荨6@種缺陷的背后更深刻的情緒感受同樣不能忽視。希望和恐懼、夢想和現(xiàn)實、自我超越和自我懷疑……在一對對矛盾中掙扎著等待突破的人性。
有心理專家曾提出了結構化拖延的觀念,一種通過增加自己的待辦清單從而降低自己啟動門檻的方法。結構化拖延并不是拖延癥真正的解藥,不過它背后確實包含著一種正確的心理機制,那就是雖然拖延,但還是要原諒自己。
研究發(fā)現(xiàn),那些原諒了自己之前拖延行為的大學生,在下一次的考試中反而會更少去拖延,而那些因為一直在心中責怪自己之前的拖延行為而始終處于內(nèi)疚中的學生,在下一次的考試中會拖延得更嚴重。所以,如果改變不了拖延,那么就請快樂和積極的拖延吧,因為反正負罪感和愧疚感也不會讓事情變得更好,反而是更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