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ycle,QCC)由美國質量管理專家Shewhart博士首先提出,Deming教授采納、宣傳,獲得普及,是全面質量管理所應遵循的科學程序[1],它是適應時代發(fā)展需要而新興的管理模式[2],也是開展質量管理的重要方式。醫(yī)院的診療水平是醫(yī)院生存發(fā)展的決定因素,而如何在診療過程中提高檢驗標本準確率,又是醫(yī)院診療活動順利實施的關鍵。以品管圈為工具降低檢驗不合格率,使病人得到及時、準確的診療,是保證病人安全,提高病人對醫(yī)院滿意度和信任度,提升醫(yī)院整體品牌形象的重要舉措。2015年7月—11月,我院護理部開展品管圈活動降低血液標本不合格率,取得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于2015年2月—6月品管圈活動開展前共查檢住院病人血液標本17 618份,2015年7月—2015年11月品管圈活動開展后共查檢標本17 620份。品管圈活動前后選取的血液標本病人性別、年齡、疾病種類、體重指數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成立品管圈小組
成立以護理部主任為輔導員、副主任為圈長、檢驗科主任及其他護理部成員為一般組員的品管圈小組,共8名。全體組員均為本科學歷;平均年齡39歲;其中,高級職稱5名,中級職稱1名,初級職稱2名。2015年7月4日在護理部召開第一次圈會,利用頭腦風暴法和5,3,1評分法選定攜手圈為圈名,寓意齊心協(xié)力,攜手合作。選定圈徽,顏色為五色,紅色象征熱情、意志力,黃色象征智慧、希望,綠色象征和平、生命、蓬勃向上,藍色象征寧靜、明亮,紫色象征冷靜;圖案為四手相連,寓意多個部門團結協(xié)作、無縫銜接、群策群力,共同攜手完成目標;中間的試管代表血液標本。
1.2.2 選定主題
召開圈會,利用頭腦風暴法,由圈員根據目前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提出6個備選主題,再根據可行性、迫切性及圈員能力,按5,3,1評分法選定“降低血液標本不合格率”為本次活動主題。
1.2.3 現狀調查
利用查檢表收集2015年2月—6月住院病人血液標本17 618份,其中不合格標本163份,不合格率為0.92%。
1.2.4 設定目標
利用查檢掌握現狀,血液標本不合格率0.92%,根據現況值、改善重點及圈能力,按目標值=現況值-(現況值×改善重點×圈能力)的公式,計算出本次活動目標值為0.37%。
1.2.5 原因分析
分析血液標本不合格原因,進行統(tǒng)計,計算所占比例及累計百分率,根據80/20定律,得出檢驗標本不合格的前4位原因是標本凝固、標本量不足、試管使用錯誤、條碼項目與試管不符,累計百分比85.28%。對原因進一步分析總結,發(fā)現血液標本不合格的表面原因是取血方法不正確、未執(zhí)行采集確認、未執(zhí)行送檢確認;過渡原因是制度執(zhí)行不到位、試管使用不熟悉;利用魚骨圖、因果關聯圖及冰山圖,從病人因素、環(huán)境因素、管理因素、護士因素等方面進行分析,得出血液標本不合格最根本原因是培訓不到位、未制定流程規(guī)范、無掃描槍。
1.2.6 對策擬定及實施
1.2.6.1 針對表面原因制定措施并實施
對護士長及臨床科室護理人員進行電腦醫(yī)囑執(zhí)行、血液標本采集電子化確認、血液標本送檢電子化確認的現場演示與培訓。
1.2.6.2 針對過渡原因制定措施并實施
①與檢驗科溝通,一旦出現不合格標本立即向臨床科室反饋。②加強護士長管理監(jiān)督力度。③統(tǒng)一規(guī)范常用檢驗項目采血管及血量。④制定多種類真空管采血順序示意圖,直觀標示試管使用先后順序。
1.2.6.3 針對最根本原因制定措施并實施
①制定血液標本采集流程、規(guī)范。②在全院護士長、臨床科室護理人員、護工中開展血液標本采集、送檢的相關培訓。③深入臨床科室,及時解決標本采集、送檢過程中存在的問題。④購買掃描槍,建立電子確認信息模塊,對護士、護工進行掃描槍使用相關培訓。
①比較品管圈活動前后住院病人血液標本不合格率,不合格標本判斷標準為檢驗科拒收標本。②比較品管圈活動前后標本凝固、標本量不足、試管使用錯誤、條碼項目與試管不符合發(fā)生率。③比較品管圈活動前后圈員圈能力[3],包括品管手法、PDCA工具、統(tǒng)計知識、協(xié)作能力、品管圈知識、自信心、溝通能力、幸福感、解決問題能力、積極性等10項內容。
表1 品管圈活動前后血液標本不合格率比較
表2 品管圈活動前后血液標本不合格主要原因比較 份(%)
表3 品管圈活動前后圈員圈能力比較 分
品管圈活動的開展有利于圈員掌握并靈活運用品管圈進行質量管理。活動過程中,圈員全面分析了血液標本不合格原因,利用魚骨圖、因果關聯圖及冰山圖,從病人因素、環(huán)境因素、管理因素、護士因素等方面進行分析,總結出血液標本不合格的4項主要原因,針對原因改革、完善相關制度,實施相應措施,有效降低標本不合格率。通過提高檢驗標本的準確率,可以為醫(yī)生的診療提供可靠依據,提高醫(yī)院診療、護理水平,促進醫(yī)院的不斷發(fā)展,發(fā)揮持續(xù)性護理質量改進對醫(yī)療水平、病人康復的重要作用[4]。
本次活動中,圈員重點把握解析過程,針對薄弱環(huán)節(jié)統(tǒng)一進行培訓、制定流程,保證護理工作標準化、規(guī)范化和科學化,如在全院開展血液標本采集、送檢的相關培訓,制定血標本采集與送檢流程、標本采集不合格應急處理流程、常用血液檢驗項目采血管及采血量規(guī)范,繪制多種類真空管采血順序示意圖等血液標本采集電子化確認和血液標本送檢電子化確認實現了標本的全程跟蹤,檢驗結果回報時間明確可查[5],符合等級醫(yī)院評審要求。同時品管圈活動的開展也提高了圈員圈能力。如開展品管圈活動后,圈員對于PDCA工具的知曉及利用能力得以提高,協(xié)作能力加強。管理者與護士之間親和力提高,有利于促進行政部門與檢驗科、信息科、各臨床科室等多部門的溝通與協(xié)作,從而在以后的護理工作中,利用集體智慧解決臨床問題[6]。
本次品管圈活動通過對血液標本檢驗不合格原因進行針對性分析,制定有效措施減少標本不合格現象的發(fā)生,規(guī)范標本采集及送檢流程,采用掃描槍進行條碼掃描確認,減少了護理人員工作量,提高了確認的準確性,在使用后及時追蹤改進,提高了臨床檢驗的準確性和及時性。值得在臨床工作中推廣以避免醫(yī)療護理糾紛,提高醫(yī)療護理質量。
參考文獻:
[1] 牟寶華,祝志梅,葛孟華.品管圈活動在本院護理質量管理中的應用[J].中華醫(yī)院管理雜志,2012,28(4):286-288.
[2] 黃幼平.ICU設立品管圈活動小組的適用性分析[J].現代醫(yī)學2014,42(1):96-99.
[3] 肖瓊芳,黃英,蔣海英,等.品管圈活動在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西部醫(yī)學,2009,21(12):2189-2190.
[4] 徐英,張颯颯.品管圈活動在ICU護理質量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2,9(29):86-87.
[5] 湖南省衛(wèi)生廳.三級綜合醫(yī)院評審標準考評辦法[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207-208.
[6] 趙慶華,肖明朝,劉捷,等.品管圈在護理質量管理中的應用現狀[J].護理學雜志,2014,29(6):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