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三十一年(1905)2月,兩江學堂(兩江會館開辦的學校)創(chuàng)辦《直隸白話報》。吳樾為主編。
吳樾(1878-1905),字夢霞,后改孟俠。安徽桐城人。1901年就讀于保定直隸高等學堂,其間廣閱革命書籍。1903年,與楊篤生在上海發(fā)起組織軍國民教育會,自擔保定支部工作。同年又經楊篤生介紹,加入革命組織“北方暗殺團”,任支部長。并積極開展活動,除自己到兩江學堂講課,傳播革命思想外,還請武備學堂的教員到兩江學堂進行反清演講。為擴大宣傳愛國救亡和資產階級民主思想,1904年,辛亥革命先驅吳樾積極參與創(chuàng)辦《直隸白話報》,這是革命黨人在直隸省會保定創(chuàng)辦最早的報紙。
《直隸白話報》為綜合性半月刊。其宗旨為:“開通民智,提倡學術”。設有社論、歷史、地理、傳記、教育、軍事、學術、實業(yè)、紀事、政法等二十多個欄目。由于直隸是清政府的統(tǒng)治中心,該報采取了較為隱蔽的方式進行反清宣傳。一是大量刊載歷史人物傳記,借古人宣傳“愛國愛種”;另一方面鼓吹資產階級國家學說,反對封建主義君主專制,猛烈抨擊清朝專制政府。它具有強烈的救亡色彩,大聲疾呼中華民族處在危亡之際,揭露帝國主義的侵略罪行和瓜分中國的野心。它反對義和團的盲目排外,提出“文明排外”,主張通過自主自強,富國強兵,發(fā)展教育,來抵制帝國主義的侵略。它還重視向民眾介紹科學技術,主張向西方學習,發(fā)展民族工業(yè),使中國成為獨立富強的國家。
1905年2月《直隸白話報》出版后,極受歡迎,第一、二期各發(fā)行3000份,全部售完,而“索購者尚紛紛不絕”,又再版2000份。該報在直隸省和北京、安徽等地設有17個分銷處,后增至45個,其中直隸23處,京津14處,在上海、南京、奉天和日本東京也設有分銷處。
1905年7月,吳樾聞五大臣出國考察憲政,遂進京參加楊篤生等組織的暗殺團,行刺五大臣,以揭露清政府立憲陰謀。9月24日,吳樾懷揣炸彈,喬裝為仆人,混入北京站仆役中,進入五大臣車廂,不幸被人發(fā)現,倉促中拉響炸彈,炸傷載澤、紹英二大臣,自己壯烈犧牲。吳樾殉難后,《直隸白話報》也隨之停刊,共出14期。
辛亥革命后,安慶都督孫毓筠將吳樾靈柩運回安慶安葬,孫中山為吳樾作祭文。
(后記:本文作者郝毅生為本刊多年的忠實讀者和撰稿人,2017年12月16日老先生因心臟病突發(fā)病逝,享年83歲,今刊發(fā)老先生的遺作以示憑吊和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