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杰 范浩天
抗日戰(zhàn)爭時期,平山縣是晉察冀邊區(qū)著名的抗日模范縣,在這里發(fā)生過許多重大事件,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北方分局第二次黨代會就在平山寨北召開,這個經歷了78年風雨滄桑的會址,最近已修復一新。
(一)
1939年1月以彭真為書記,聶榮臻、關向應、程子華為委員的中共北方分局在攔道石成立,下設晉察冀(即后來的北岳區(qū))、冀中、冀熱察三個區(qū)黨委。平山屬晉察冀四分區(qū)。同時,由彭真兼任校長的分局黨校也在寨北成立。晉察冀邊區(qū)黨政群領導機關長期駐扎在平山,邊區(qū)的施政方針,對敵斗爭的政策、策略、口號和具體措施,都是從這里制定發(fā)出的,北方分局第二次黨代會就是一次關鍵性的會議。
會址設在邢德旺家新建的四合院里,該院占地八分多,坐南朝北,共計16間,大門開在西北角,已壘起了磚柱和外墻,砂了房頂,尚未安門窗壘界墻,各房間均敞著。當時正值臘月,天寒地凍,院子里用帆布棚蓋著頂,院中心盤了個大火爐,向四面房子里修通了火道,保證了各房間的溫度。主席臺設在南房,與會人員分別在各房間和院里聽講。
1月13日至2月初,在此開會25天,出席會議的有彭真、聶榮臻、程子華、關向應、劉瀾濤、蕭克、黃敬等,還有冀中區(qū)李澤西、二分區(qū)張連奎、韓純德、四分區(qū)徐樹貴、五團政委蕭鋒等,白求恩應邀列席,共計500多人。
大伙房設在邢常家,邢常、邢寬等人經常幫著伙房洗菜,擔水、劈柴、做飯。伙房的剩菜、饅頭、大米飯等經常送給四鄰。
會議期間,彭真、賀龍、聶榮臻、關向應等領導人均分散住在鄰村,每天騎馬來參加會議。彭真的夫人張潔清、聶榮臻的夫人張瑞華和少數(shù)工作人員,分別住在村中容易疏散的房間里。山頭和路口均設有崗哨,由軍人和民兵聯(lián)合防守,有情況隨時鳴鑼報警,保證了會議順利進行。
會議主要議程,一是傳達貫徹黨的六屆六中全會精神,二是全面總結創(chuàng)建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工作的經驗教訓,確立邊區(qū)黨在抗戰(zhàn)相持階段的基本方針和任務。
會上,彭真?zhèn)鬟_了六屆六中全會精神并做了重要講話,聶榮臻做了《關于晉察冀邊區(qū)目前形勢和任務》的報告,馬輝之做了冀熱察邊區(qū)工作報告,舒同做了動員群眾參軍的報告,白求恩也發(fā)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
當時,各地正值傳達中共中央政治局1938年12月召開的會議精神。剛從蘇聯(lián)回國的王明提出了右傾投降主義主張,強調“一切經過統(tǒng)一戰(zhàn)線”“一切服從統(tǒng)一戰(zhàn)線”,批評黨中央在洛川會議上確定的在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中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彭真同志結合晉察冀工作實際,贊同毛澤東同志對形勢的分析,強調黨的獨立自主原則,在會上反映熱烈,受到高度贊揚,使王明右傾投降主義的錯誤未能影響晉察冀邊區(qū)的工作。
會議期間,彭真同志還撰寫了《論晉察冀邊區(qū)抗日根據地的政權》一文在會上學習,該文較詳細地論述了邊區(qū)政府何以取得廣大群眾的支持和擁護,群眾怎樣主動積極地幫助政府行使職權,怎樣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怎樣擴大晉察冀邊區(qū)等問題,受到了與會人員的高度評價。
正是由于彭真與聶榮臻同志創(chuàng)造性地執(zhí)行黨中央的路線、方針、政策,使晉察冀邊區(qū)鍛造建設成了“敵后模范抗日根據地和統(tǒng)一戰(zhàn)線模范區(qū)”,把平山建設成了晉察冀邊區(qū)的抗日模范縣。不久,聶榮臻司令員在蛟潭莊完成了他的名著《模范抗日根據地晉察冀邊區(qū)》一書,由毛澤東、朱德、王稼祥作序,在延安出版發(fā)行。
(二)
這次黨代會原安排在平山郭蘇河的寨北村召開,因該村村大人多,交通方便,目標已泄漏。經考察,這里村小蔽塞,便于保密,又有一個剛建的大院適合開大會,遂將會議移駐這里。
該村,地處太行深山叢中,當時全村26戶,150 人,250多間房,山高坡陡,交通不便,隱蔽安全。建黨早,群眾覺悟高,村民自動抬擔架,送彈藥,做軍鞋,支援前線,邢德旺一次就捐獻了3石小米,并有4位烈士為國捐軀。
這里原屬北蒼蠅溝,全村共兩個自然莊,分別叫上村和下村,這里稱上村。聶榮臻說,會前已通知黨代會在郭蘇河的寨北村召開,臨時移到了這里,村名不變了,就把這里改名為寨北吧。從此該村與北蒼蠅溝分村,正式改名為寨北。
黨代會會址,歷經了78年的風雨滄桑,年久失修,已破陋不堪。最近由國家投資,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已修復完畢。石頭房基未動,只是勾抹了石縫。磚圈大門、石礅、舊磚柱均未動,墻體內用磚代替了土坯,外皮用白灰和黃土混合泥抹墻,做到了內新外舊。木制房架結構未變,舊料能用的保留,腐朽的換掉,新門窗按照原樣涂成了棕黃色,基本保留了原貌。
現(xiàn)在這里還保存著當年開會用過的桌子椅子,大伙房用的大鍋、籮筐和豆腐筐等。有的用品已收集到附近的攔道石“北方分局歷史陳列館”。
(三)
多年來,彭真和夫人張潔清等人很思念這里的鄉(xiāng)親和老房東,彭真的內弟和子女曾來此參觀采訪拍照,2009年“五一”節(jié),寨北村支書邢建民和邢德旺的孫子邢永善等人進京看望彭真夫人張潔清。當時彭真已去世,已95歲高齡的張潔清,身板硬朗,思維敏捷,說話聲音宏亮,興奮地回顧了這段難忘歲月。臨行前,張潔清老人把一份由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和新華通訊社共同編輯、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精裝《彭真相冊》贈給邢永善父子。
該相冊詳細地選錄了彭真在各個歷史時期工作的珍貴照片,寨北會議期間彭真、黃敬、關向應、王震、聶榮臻在一起的合影也在其中。現(xiàn)在這本相冊已成了邢家的珍貴文物,當?shù)貦C關干部與村民爭相傳看,成為邢永善家和平山的驕傲。
(四)
黨代會開啟了該村居住機關及工廠的先河,黨代會后,晉察冀邊區(qū)鈔票印刷廠、邊區(qū)地雷廠、手榴彈廠、七大隊、后勤運輸隊等相繼遷入該村。山莊曾熱鬧一時,人員密集,電桿如林,電線如網,人歡馬叫,籃球場、乒乓球、單雙杠、秋千等,體育健身設施俱全,建國前夕機關才遷走。
當時,軍民關系非常融洽,機關經常幫助村民春播秋收,村民也積極配合機關工作,有許多人成了機關工廠的干部職工,后來軍工廠遷往太原。該村的高文義曾任過太原市工會主席、高志曾任過太原礦務局局長,現(xiàn)在太原市有寨北近百人。
十一屆三中會前該村共有70多戶,280多人,由于這里貧窮偏僻,改革開放后村民們紛紛遠走高飛。有的成了國家機關干部職工,有的自謀職業(yè),有的打工,現(xiàn)在該村常住人口只有6人,如果這幾位老人去世后,該村將會從地圖上消失。這里山水好,植被好,遠離鬧市,水電路暢通,既有自然景觀,又有紅色資源,村民們殷切盼望國家或有識之士來此投資開發(fā),讓這個小山村火起來,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