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加強大學生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要充分發(fā)揮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功能。通過加強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普及教育,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促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提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文化素養(yǎng),提高大學生的文化自覺,是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重要內容;發(fā)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獨特內涵,鼓勵大學生的文化自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關鍵詞: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學生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6年度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基于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路徑研究”(編號:XJK016CDY001)的階段性成果;湖南省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提升工程資助項目“中華善文化的高職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編號:17C16)的階段性成果;2016年湖南省思想政治教育專項課題“湖湘文化融入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研究與實踐”(編號:16C21)的階段性成果。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已有幾年,然大學生對于此的認同卻不容樂觀。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來源和沃土。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的核心是價值觀。”[1]高校教育者要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載體,引導大學生增強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自覺,鼓勵文化自為,實現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普遍認同。
一、加強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普及教育,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促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F在不少大學生之所以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還停留在表面,并沒有真正發(fā)自內心的認同和接受,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化不自信。提升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是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前提。
文化不自信是我國近現代才出現的一個問題,泱泱五千年的文明古國此前一直文化很自信。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世界強國,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立國之本,直到近代,突然發(fā)現中華民族不知在何時已悄悄落后于西方。于是近代無數仁人志士不斷地向西方學習,試圖找到救國救民的方案。在學習的過程,人們發(fā)現我國在某些方面的確技不如人,于是乎漸漸地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產生了懷疑,久而久之,文化自信不知在何時幾乎消失殆盡。加上文化大革命時期大規(guī)模批孔運動,使得今天的年輕一代在某種層度上出現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斷層現象。雖然現階段有國學復興熱,但是不少大學生骨子里不再認為自己老祖宗的文化很牛,而是向往和羨慕西方文化,或者是無意識地迎合西方文化。加之美國電影的全球泛濫,美式價值觀簡直是無節(jié)操地輸入,讓青年大學生們防不勝防。
其實作為立國之本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非常具有魅力和吸引力,曾是全世界人們向往和模仿的對象。文學之美,境界之高,智慧之深,無人能及!只是到了近代,雖然我國在自然科學和技術方面落后于西方,但在人文科學領域,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仍然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中西文化有很大差異,其中一點區(qū)別就是西方文化重物質文明,中國文化重精神財富。在近現代幾次工業(yè)革命的浪潮中,物質文明得到了越來越迅猛的發(fā)展,本是好事,人類在物質方面有了前所未有的享受。但是由于物質發(fā)展速度太快,精神文明跟不上來,靈魂滯后的局面讓人容易陷入不知所措,并沒有完全享受到物質文明帶來的幸福感。這一點西方文明或許本身難以解決,因此他們把尋找答案的目光投向了重精神文明的中國文化。據統(tǒng)計,《道德經》一書在西方的發(fā)行量僅次于《圣經》。[2]可見,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能夠給世界人民帶來精神福音的,大學生作為中國人為何沒有文化自信呢?
讓大學生重拾文化自信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加強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普及教育。同時也要意識到文化的普及是需要技巧和方式方法的,簡單直接粗暴的方式,即便是內容本身很好,卻難以讓90后大學生愉快地接受。中央電視臺在打造文化類電視節(jié)目方面就做了很好的探索和嘗試。前有《中國詩詞大會》,后有《朗讀者》,無論是觀賞度,還是文化底蘊,都讓青年大學生青睞有加。尤其是現在正火熱播出的電視節(jié)目——《國家寶藏》,在全國再次掀起一場精彩絕倫的文化盛宴。該節(jié)目展示了我國9家著名博物館的27件鎮(zhèn)館之寶,讓家喻戶曉的明星作為國寶守護人,扮演相關的歷史人物,演繹歷史文物的前世今生。不僅帶著觀眾領略了我國燦爛的歷史文化和藝術之美,最讓人感動的是我國歷朝歷代,那些有意識、無意識去保護中華文脈的讀書人、匠人,他們是真正的國家寶藏。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普及教育就應該如此潤物細無聲,讓大學生們在感動中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提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文化素養(yǎng),提高大學生的文化自覺,是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重要內容。提升大學生文化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是進行廣泛閱讀,打下扎實的文化基本功。相信很多大學生一入校,便有不少老師向大家推薦各類學科的經典之作,其中一定不乏關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世佳作。這些文化名著和名篇是中華民族文化經典的集中體現,也是中華民族最為寶貴的思想和精神財富。經典代表作如“四書五經”:《論語》、《大學》等;哲學類如《道德經》、《莊子》等;文學類如四大名著、唐詩宋詞元曲等;史學類如《史記》、《資政通鑒》等。一般大學圖書館即便是再簡陋,也基本上藏有這些傳世之作。大學生應該一入校便養(yǎng)成經常去圖書館,閱讀經典的好習慣。
當然大學生們也有更新潮的閱讀方式,手機里的各種閱讀APP任君挑選。令人遺憾的是,真正能讀懂傳統(tǒng)經典的大學生一定不多。盡管中小學階段按照老師的要求,背誦過一些古文段落、唐詩宋詞,多數學生不過是為了提高考試分數而已。真正讀懂并熱愛經典的大學生少之又少,畢竟看懂古文不是件輕松容易的事。值得推薦的是,現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有個很好的聽書風潮,大學生可以使用一些專業(yè)的手機聽書APP如喜馬拉雅APP、得到APP等,聽專家為你解讀一本書,尤其是那些原本讀不懂的傳統(tǒng)文化經典,經過專家解讀之后,再來自己重讀,一定會有更多的收獲。
中華傳統(tǒng)文化經典不僅可以閱讀、可以傾聽,還可以大聲朗讀,在此過程中,感受漢語文化之美。伴隨《朗讀者》節(jié)目的全國熱播,“朗讀亭”作為該節(jié)目的線下延伸,2017年在全國各地各高校駐留,吸引了一大批大學生粉絲。大家在亭外排起長長的隊伍,拿著自己最愛的一本書,等待著忘我朗讀,感受文字的力量。[3]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大學生通過多閱讀,多聽書,多朗讀,掀起閱讀和朗讀經典的小浪潮,對于提升文化素養(yǎng),傳承民族文化,建設文化強國無疑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時也在無形之中增強了民族自信和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
此外,大學生還可以自身特點和興趣愛好,學習中華傳統(tǒng)書法、繪畫或傳統(tǒng)樂器等,提升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學習的主動性,感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特殊魅力,陶冶文化素養(yǎng),不斷積淀自身文化底蘊,在此基礎上,深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與接受。
三、發(fā)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獨特內涵,鼓勵大學生的文化自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學生研習中華傳統(tǒng)文化,要內化于心,更要外化于行,做到知行合一,將文化自覺過渡到文化自為,在實踐中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大學生作為當代知識分子和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者,在傳播中華傳統(tǒng)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應該大有作為。大學生可以運用網絡時代的各種新媒體載體,傳播和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在如今的微時代,人們用手機進行文化閱讀已成為重要方式。我國高校中有愛好國學的大學生族群,申請了專門用以傳播傳統(tǒng)文化的微信公眾號,讓歷經中華五千年風雨滄桑的傳統(tǒng)文化通過這一新興模式,在社會中得到廣泛傳播。微信公眾號傳播方式的最大優(yōu)勢就是集優(yōu)美的文字、精美的圖片、感性的聲音、直觀的視頻為一體,改變了傳統(tǒng)文化的艱深難懂,便于現代大學生人們更形象直觀地接受與理解。
一個國家的節(jié)日是該國文化的重要體現?,F在大學生過圣誕節(jié)比春節(jié)熱情,過情人節(jié)比七夕熱情,過愚人節(jié)比端午熱情。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大學生對于西方文化的盲目向往。我們應該過自己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讓自己的節(jié)日更具節(jié)目氛圍,更有文化象征,讓節(jié)日成為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展示舞臺。比如過端午節(jié),難道僅僅只是吃幾個粽子、劃幾場龍舟賽?顯然還有更深層的文化內涵。“節(jié)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痹谇世镲鰵w,有首《粽子歌》是這樣唱的:“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生清白,半世熬煎?!辈痪褪窃谠V說著屈原的人格和命運嗎?在抗戰(zhàn)相持階段的1942年,郭沫若的歷史劇《屈原》以古喻今,激起廣大民眾的愛國熱情,更讓屈原的愛國形象深入人心。[4]這種愛國主義情懷不管是在當時的楚國,還是今天的社會,都是無比珍貴的精神財富,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體現。大學生過著端午節(jié),吃著粽子,感受著屈原,體會著愛國情懷,實際上就是在認同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大學生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從“根”上開始,高校教育者要切實通過教育引導、實踐養(yǎng)成等,使之日?;?、具體化、生活化,貫穿于大學生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并內化為大學生的精神追求,外化為大學生的自覺行動。
參考文獻
[1]沈壯海.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心聚力[OL].人民網.2017-12-14.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1214/c40531-29707305.html
[2]張珈豪.《道德經》:在西方發(fā)行量僅次于《圣經》[OL].搜狐網.2017-08-07. http://www.sohu.com/a/162938284_619294
[3]張雪嬌.一個人一段文:《朗讀者》點燃閱讀熱情 [OL].人民網.2017-03-10.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7/0310/c40606-29137057.html
[4]郭超. 端午節(jié)的文化內涵[OL].2016-06-10. http://news.gmw.cn/2016-06/10/content_20489459.htm)
作者簡介
張敏(1980-),女,湖南衡陽人,湖南大眾傳媒職業(yè)技術學院思想政治課部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