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璇 周瑩瑩
摘 要:本文在調查老年人對臨終關懷的認知情況的基礎上,發(fā)現老人大都缺乏子女的照顧,不了解自己的病情,對臨終關懷的含義都知之甚少,但接受臨終關懷服務意愿強,且傾向于家庭式臨終關懷模式。進而提出加強臨終關懷宣傳,建立家庭式臨終關懷機構,開展臨終關懷服務的建議。
關鍵詞:老年人;臨終關懷;認知情況;對策研究
隨著人口的老齡化,疾病譜和死因順位的改變,惡性腫瘤等慢性疾病的患病過程和死亡過程明顯延長,加上晚期惡性腫瘤患者昂貴的醫(yī)療費用與低質量的生存狀態(tài),這些都使得臨終關懷成為一種迫切的需求。但是,目前社會仍存在對臨終關懷的重視度不夠以及國家政府在經濟上的投入力度不大等問題,為此筆者開展調查,分析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對策建議,希望能為臨終關懷事業(yè)的發(fā)展盡一些綿薄之力。
一、調查情況和研究對象的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以寧波市老年人為主要研究對象,采取隨機抽樣法選取461名老人作為樣本,問卷有效回收率100%。受訪的人群比較集中,97.04%都處在60-80歲,老年人作為臨終關懷的主要服務人員,數據的代表性較好,調查結果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二、老人臨終關懷認知情況調查分析
(一)大多數老人都是與老伴居住,日常生活中缺乏年輕人的照顧
調查顯示,61.6%的老人在日常生活中是獨立照顧自己或者與老伴相互照顧,缺乏年輕人的照顧,可以看出在我國日益嚴重的人口老齡化的國情下,開展臨終關懷具有極大現實意義。
(二)大多數老人并不了解自己病情的治療方案
數據顯示,有疾病的老人占到了73.5%,但清楚了解自己病情的治療方案和預后情況的老人僅占16.9%,所以對老人的照顧就顯得更加重要和必要,臨終關懷的服務能夠更好的對老人的身體疾病進行治療和照顧。
(三)老人對臨終關懷的含義都知之甚少
調查表明,77.6%的老人表示都沒有聽說過臨終關懷,臨終關懷對于他們來說是完全陌生的一個詞匯,這就帶來了臨終關懷的知名度低等問題,進而導致了臨終關懷這個詞匯只停留在了專業(yè)人員學術研究的范圍內。
(四)絕大多數的老人都愿意接受臨終關懷服務
從調查結果來看,在被調查的461個老人中,有77.9%的老人表示愿意接受臨終關懷的相關服務,可見老人在心理上其實是肯定這項服務的存在的,他們在潛意識中也能意識到臨終關懷服務所能給他們帶來的好處和慰藉,所以愿意選擇去接受這種服務。
三、老人對臨終關懷發(fā)展的意見看法
(一)老人們都傾向于選擇家庭式的臨終關懷模式
當老人們被問及“當您將來無法行動自如時,您傾向于選擇哪種方式”時,有51.2%的老人選擇家庭式的臨終關懷模式,有一半還多的老人都比較信賴家庭式的服務,可以看出,我國應把臨終關懷模式的開發(fā)重點放在家庭式的模式上,可以對老人的家人進行專業(yè)的培訓,從而健全和完善家庭式的臨終關懷模式。
(二)臨終關懷的月療費用在200-500之間
從調查結果來看,在各個收費段中,大多數老人都傾向于選擇200-500的價格區(qū)間,其占比將近44.5%。大多數老人都比較節(jié)省,在生活醫(yī)療的支出方面都害怕高額的費用。一方面是他們沒有了工作的能力,沒有固定的經濟來源;另一方面是他們舍不得花錢,生病時懼怕高額的醫(yī)藥費用。
四、對策與建議
(一)政府應建立家庭式臨終關懷機構
我國目前普遍存在兩種臨終關懷模式:一種是以家庭臨終關懷為主,一種是以臨終關懷醫(yī)院為主。這兩種形式都存在著一定的缺陷,因此,根據我國國情,家庭式臨終關懷機構應該是最有效的模式,一方面病人可以體驗著醫(yī)院專業(yè)的醫(yī)療服務,另一方面,又熟悉的環(huán)境,有家人的陪伴,這豈不是兩全其美,而且這種模式規(guī)模小,動用資金少,需要的人力物力都相對較少,很適合我國老齡化的國情。
(二)家屬應提高對臨終關懷的認知和了解
不僅僅是醫(yī)護人員需要了解臨終關懷服務,家屬也需要認識了解臨終關懷,只有知道了臨終關懷是尊重生命,讓生命有尊嚴的離去的意義,是對大家,對整個人類有好處的事,才能讓老人從心里逐漸接受并實行臨終關懷。
(三)老人自身要嘗試接受生與死,接受臨終關懷服務
就目前的國情來看,我國面臨的最大的問題就是由于老人的封建思想從而形成的不理解臨終關懷行為,如果要改變現在這種局面,使臨終關懷服務發(fā)揚光大,那么不僅政府和各個福利機構需要努力,而且老人自身也要努力改變自身固守的觀念,充分認識了解生死觀,嘗試接受生與死,只有這樣,經過時間的推移,臨終關懷這項服務才能推廣,造福公眾。
(四)醫(yī)院、養(yǎng)老院開展有關臨終關懷的服務項目
目前,國內的臨終關懷發(fā)展還比較落后,各方面的人員和設施都還不夠完善。而作為臨終關懷實施主要途徑的醫(yī)院和養(yǎng)老院都還沒有專門開設這一項服務,所以我們應根據需求增加此項服務,由專業(yè)人員進行陪護,而且由于我國國情,醫(yī)院和養(yǎng)老院也應該開設一些相關知識的培訓班,對老年人的兒女進行培訓,從而提高子女對老人的臨終關懷水平,幫助臨終者更加舒適幸福的離開。
參考文獻:
[1]吳雙倩,周瑩瑩.“臨終關懷”的發(fā)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才智,2017(20):240.
[2]孫璇,周瑩瑩.大學生對臨終關懷的認知和志愿服務情況調查分析[J].才智,2017(20):39-40.
[3]余悅,周綠林.關于我國臨終關懷發(fā)展策略的思考[J].醫(yī)學與哲學,2006(1):62-63.
作者簡介:孫璇(1995—),女,學生。
周瑩瑩(1976—),女,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創(chuàng)新管理。
(通訊作者:周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