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海燕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8)01-0063-01
小學語文蘇教版第十二冊課本的一篇課文《學會合作》中這樣寫道:"一個人學會了與別人合作,也就獲得了打開成功之門的鑰匙。""小合作有小成就,大合作有大成就,不合作就很難有什么成就?,F(xiàn)代社會是一充滿競爭的社會,但同時也是一個更加需要合作的社會。作為一個現(xiàn)代人,只有學會與別人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可見合作之于人的重要性。學習亦是如此。只有學會合作,集思廣益,發(fā)揮群體的智慧,才能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也再次凸顯了這一要求。作為一名教學一線的語文教師,一個新課改的努力踐行者,我對引導學生在小學語文課堂學習中如何實現(xiàn)扎實有效的互助合作進行了如下初步的探索:
1.合理分組,讓合作切實可行
小組合作學習中,為了避免產(chǎn)生個別組員一言堂,其余組員充當觀眾,使合作流于形式的現(xiàn)象發(fā)生,教師將學生進行合理地分組顯得尤為重要。我參考別的老師的意見,主要遵循的原則是"組間同質(zhì),組內(nèi)異質(zhì)"。課前充分考慮學生的智力水平、興趣愛好、性格特點,進行合理化配置,使每組成員好中差兼顧。合作起始階段扶幫帶,每組選一名組織能力較強的小組長,讓其學會讓小組成員明確任務分工,協(xié)調(diào)整個合作過程,整合合作成果。當然,小組長及分組情況也不是一成不變的,等一名小組長培養(yǎng)成熟后還可以進行組長輪換制,讓每位學生的協(xié)調(diào)組織能力都得到鍛煉。組員配置也可根據(jù)學習任務的不同而適當調(diào)整。
2.找準切點,讓合作因需而生
新課改中,有的教師為了順應潮流,常常會為了合作而合作。有的問題過于簡單,答案一目了然,通過學生的個體能力完全能夠解決的很好,根本不需要通過互助合作來生成。有的問題又泛泛出示一個要求,學生不知所以,無從下手。因而教師要深研教材,找出教材中難易適中,而且具有可行性、探究性的開放性問題,設計具有討論價值的學習任務,讓合作因需而生。在教學《煙臺的?!芬晃臅r,我就只重點講讀了煙臺的海冬天"凝重"的特點以及煙臺人民不畏嚴寒的品質(zhì)。其余的春、夏、秋三季我就讓各學習小組參照第二自然段的學習方法合作學習,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又讓他們更好地體會了文章"人海輝映、景人合一"的敘寫特點。煙臺海的壯觀,煙臺人民的勤勞能干也給他們留下了更深的印象。
3.鼓勵表達,讓合作全員參與
在合作學習的任務設置時,教者一定要注意有層次、有梯度,鼓勵每位學生積極參與,讓每位組員都有事可做,這樣才能做到全員參與共同合作。例如,在教學《夜晚的實驗》時,我就設計了表格,讓各組學生根據(jù)表格,自學斯帕拉捷為揭開蝙蝠能在夜間自由飛行奧秘的四次實驗過程,這樣任務明確,有章可循,學生全員參與,群策群力,很快就完成了合作學習的任務。并在完成任務的同時明白了細心觀察、大膽推想、勇于實驗、不怕失敗的是很重要的科學品質(zhì)。再如我在教學《鞋匠的兒子》一課時,為了讓學生體會林肯總統(tǒng)獨特的人格魅力,我讓各小組成員先找出議員們前后態(tài)度變化的詞語,再讓他們討論交流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變化。學生找的找,畫的畫,說的說,記錄的記錄,分工明確,不斷迸現(xiàn)思想碰撞的火花,因而最后每組發(fā)言人匯報時都很精彩,展現(xiàn)了每組成功合作交流的成果。
4.善于傾聽,讓合作成果共享
常常在學生的課堂合作中看到這樣的現(xiàn)象,每個學生都在暢所欲言,一片熱鬧景象,好像合作的很是成功。但是卻你說你的,我說我的,不關注其他組員的意見,難以形成求同存異的一致意見。久而久之,學生參與合作的積極性必然遭到打擊,而不愿再參與討論交流了。因而要教會學生表達自我的同時,還要學會傾聽別人的見解,這樣才能共享合作成果。我在教學《半截蠟燭》時,設計了這樣一個小組合作任務,讓學生說說最終伯諾德夫人一家成功的保住了這份絕密文件到底要歸功于誰。問題一出,各小組便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有的說當然要歸功于小杰奎琳,理由是最后是她將蠟燭轉移到樓上的。有的則認為哥哥也功不可沒,他雖然沒拿到蠟燭但還是捧回了柴火,正是他的鎮(zhèn)定才沒有引起德國軍官的懷疑。還有的認為都得歸功于他們的媽媽伯諾德夫人,因為兩個孩子一開始看到德國軍官臉都嚇得蒼白,正是在母親臨危不亂的影響下,他們才鎮(zhèn)定下來,想出種種辦法的。各執(zhí)一詞,互不相讓。最后,在我的點撥下,他們終于明白了,與德國軍官巧妙周旋成功保住文件是大家共同合作的結果,都有各自的功勞。這樣,既讓學生整合了交流的成果,又讓他們再次體會到了合作之于任務成功的重要性。
5.教師引領,讓合作更重過程
教師在合作學習中不僅僅扮演一位組織者的角色,還應當是一名"引導著","促進者"。因此學生在根據(jù)教師設計的任務進行互助合作時,教師絕不能袖手旁觀,也并非流于表面的巡視。而要深入各個學習小組中間,觀察每位孩子的表現(xiàn),當他們偏離任務主題或遇到障礙茫然時要適時介入,巧妙點撥,有效指導。例如,在教學《記金華的雙龍洞》一文時,我讓學生分組合作,找出本文的兩條敘述線索。學生很容易地就能根據(jù)課文中的一些詞語找到一條"明線"--作者的游覽順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nèi)洞--出洞。在我的適時點撥下,各小組才又成功的找到了另一條不易發(fā)現(xiàn)的"暗線"--泉水流經(jīng)的路線(與作者瀏覽順序剛好相反):深黑的石洞--內(nèi)洞--孔隙--外洞--洞口--山下。因而,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引領作用,以保證合作的順利進行。
同時教師也要針對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的表現(xiàn)給予鼓勵性的評價,讓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更強。例如,把一個小組好的合作方式作為范例介紹給其他小組,或者階段性地評出"最佳合作學習小組"等等。
路漫漫其修遠兮。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繼續(xù)踐行新課改的教育理念,針對如何讓學生更好地進行互助交流、合作學習而積極探索,勇于實踐,與新課改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