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景志 陳強 熊超
【摘要】 目的 分析粘連性腸根阻(AIO)手術時機選擇對患者預后的影響。方法 110例粘連性腸根阻患者, 根據(jù)患者入院時間分為研究組(58例)和對照組(52例)。對照組患者行晚期手術治療, 研究組患者行早期手術治療, 對比兩組患者的預后效果。結果 研究組的腸切除率3.4%和復發(fā)粘連性腸梗阻率8.6%均低于對照組的15.4%和23.1%,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的臨床總有效率93.1%高于對照組的75.0%,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5.1%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7.3%,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粘連性腸梗阻患者手術時機早, 能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 預后效果更佳。
【關鍵詞】 粘連性腸梗阻;手術時機;預后影響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11.007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surgical timing of adhesive intestinal obstruction (AIO) on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Methods A total of 110 patients with adhesive intestinal obstruction were divided by admission order into research group (58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52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late surgery, and the research group received early surgery. The prognosis effect in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 research group had lower intestinal resection rate as 3.4% and recurrent adhesion intestinal obstruction rate as 8.6% than 15.4% and 23.1%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research group had higher clinical total effective rate as 93.1% than 75.0%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research group had obviously lower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as 5.1% than 17.3%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For patients with adhesive intestinal obstruction, early surgery shows better prognosis effect and it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Key words】 Adhesive intestinal obstruction; Surgical timing; Prognosis effect
外科常見的急腹癥中, 腸梗阻是其中的一種, 該病是腸內的內容物失去正常運行的能力, 不能順利通過腸道, 該病的發(fā)生率較高, 相關調查中指出, 該病的發(fā)生率僅低于闌尾炎和腸套疊[1]。粘連性腸梗阻的發(fā)生多為有腹部手術史患者, 臨床中對于粘連性腸梗阻治療分為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 經(jīng)過保守治療, 多數(shù)能夠緩解病癥, 但仍存在單純性腸梗阻發(fā)展為絞窄性腸梗阻, 一旦發(fā)生, 容易的導致腸壞死, 病死率高達30%[2]。因此, 手術治療的時機要選擇在絞窄性腸梗阻發(fā)生之前。但目前臨床中缺乏判斷腸根阻是否有腸壞死和壞死傾向的檢查和標準, 這無疑給手術時機的把握帶來了難度, 而把握手術時機對患者預后產生了關鍵影響[3]。本次研究抽取2013年6月~2017年5月本院接受的粘連性腸根阻患者110例, 分組行早期手術和晚期手術治療, 對比兩組患者預后情況。現(xiàn)報告如下。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6月~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粘連性腸根阻患者110例, 入選患者均符合腸根阻診斷標準, 經(jīng)腹部X線片、超聲檢查、CT檢查確診。根據(jù)患者入院時間將其分為研究組(58例)和對照組(52例)。對照組患者中男30例, 女22例;年齡28~64歲, 平均年齡(46.5±6.2)歲。
研究組患者中男32例, 女26例;年齡26~65歲, 平均年齡(46.9±7.0)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兩組患者均禁止進食飲水, 并進行預防感染, 抑制酸分泌、消化液分泌, 糾正電解質紊亂等措施, 緩解癥狀[3]。
對照組患者行晚期手術治療, 未發(fā)現(xiàn)腸絞宰臨床癥狀和體征的患者先行保守治療, 治療2~5 d后, 癥狀無任何緩解或加重, 轉為手術治療。
研究組患者行早期手術治療, 實施治療后2~4 h觀察患者腹部體征, 8~12 h X線復查腹部, 觀察腸管液平面變化和腸管擴張程度, 發(fā)現(xiàn)早期典型的腸絞宰臨床癥狀和體征, 立即實施手術治療[4]。
1. 3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定標準 記錄比較兩組患者的腸切除和復發(fā)粘連性腸梗阻情況、臨床治療效果及并發(fā)生癥發(fā)生情況。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 體征恢復正常;有效:臨床癥狀和體征均減輕;無效:癥狀和體征無變化或加重??傆行?顯效率+有效率。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1 兩組患者腸切除和復發(fā)粘連性腸梗阻情況比較 研究組的腸切除率和復發(fā)粘連性腸梗阻率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研究組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3 兩組患者并發(fā)生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粘連的發(fā)生是纖維增生的炎癥反應, 發(fā)生后, 大量的纖維深處、沉積, 進而形成一種纖維網(wǎng)絡, 而其發(fā)生的粘連程度受到了纖維的形成、分解、吸收的影響[5]。若發(fā)病后, 機體免疫功能下降, 腸腔結構和腸壁受到影響, 從而導致炎癥發(fā)生, 甚至累及整個腸腔。若漿膜面完整, 滲出液會進入到腹腔, 導致腸粘連及腸梗阻[6]。粘連性腸梗阻是腹部粘連后引發(fā)的腸管急性梗阻, 是腸梗阻中的常見類型之一, 在發(fā)生后對臨床外科醫(yī)生的選擇治療疾病的時間和方法形成了困擾, 也就是在不斷改進保守治療方法的同時, 哪些患者需要在什么時機進行手術治療[7]。若是單純腸梗阻階段盲目的實施手術治療, 不僅給患者帶來不必要的心理和生理上的痛苦, 還增加了粘連再次發(fā)生率和腸梗阻的幾率[8]。
目前, 臨床中對于粘連性腸梗阻的診斷多是根據(jù)病史、體征、輔助檢查等方式, 這種診斷方式不存在任何困難, 治療上多采用手術治療和保守是治療, 而臨床中多傾向采用減壓、解痙、禁食、灌腸、抗菌、糾正低鉀、鈉等保守治療, 在出現(xiàn)腸絞窄征象后再行手術治療。但若患者出現(xiàn)如血性腹水、腹膜炎等明顯的腸絞宰征象后, 在實施手術治療, 則腸管已經(jīng)出現(xiàn)壞死的情況, 腸切除不能避免, 而且手術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和死亡率明顯增加。因此, 粘連性腸梗阻手術時間的把握對患者的預后產生重要的影響。
本次研究中, 晚期手術患者均先進行了保守的2~5 d的治療, 發(fā)現(xiàn)臨床癥狀無緩解, 且存在逐漸加重, 以及不能排除腸絞宰的情況后, 轉變?yōu)槭中g治療。而且結果發(fā)現(xiàn)患者預后效果較差, 腸切除率、復發(fā)率、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高。有研究對晚期手術的粘連性腸梗阻預后進行了分析, 認為即便是外科醫(yī)生經(jīng)驗豐富, 患者就診后診斷為單純性腸梗阻, 但>30%的患者手術后被證實為腸絞宰性腸梗阻。因此, 粘連性腸梗阻患者在保守治療12~24 h后, 臨床癥狀無緩解, 腸壞死傾向大, 若臨床癥狀未加重, 也要實施手術治療。有研究認為大多數(shù)患者采用保守治療的方式有效, 但對于一些最終需要采用手術方式是治療的患者而言, 長時間的保守治療會延誤手術時機, 導致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增加, 甚至增加死亡率。
綜上所述, 粘連性腸梗阻患者手術時機的選擇要根據(jù)臨床治療的征象變化判斷, 盡早手術能夠降低腸切除率、粘連性腸梗阻的復發(fā)率, 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
[1] 任衛(wèi)江. 粘連性腸梗阻手術時機的選擇. 中國社區(qū)醫(yī)師, 2016, 32(18):47.
[2] 陳秀杰, 劉炳榮. 小兒急性粘連性腸梗阻手術時機的選擇對治療效果的影響研究. 中華衛(wèi)生應急電子雜志, 2016, 2(3):179-181.
[3] 梁新宇, 袁鑫生, 呂鳳根. 急性粘連性腸梗阻手術時機的探討. 河南醫(yī)學高等??茖W校學報, 2015, 31(1):61-62.
[4] 孫和平, 郭定剛, 徐小盛. 急性粘連性腸梗阻手術時機的探討. 醫(yī)學理論與實踐, 2011, 24(16):1936-1937.
[5] 李貴全. 粘連性腸梗阻手術時機的探討(附216例臨床病例分析). 中外健康文摘, 2013, 18(6):382-383.
[6] 陳小勛, 李強輝, 周永醇, 等. 腹腔鏡治療急性粘連性腸梗阻的手術效果. 中國普通外科雜志, 2012, 21(1):122-124.
[7] 盧宗耀, 馮力. 小兒粘連性腸梗阻手術時機選擇. 現(xiàn)代儀器與醫(yī)療, 2014, 26(3):95-96.
[8] 屠義梅, 張乃臣. 粘連性腸梗阻的手術治療時機. 河北醫(yī)藥, 2013, 35(19):2972-2973.
[收稿日期:2018-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