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姝媛
【摘要】本文針對中小學教育銜接這一現(xiàn)實問題,指出初一新生存在的學習適應時間長、學習習慣不佳、方法不科學等問題的根源是中小學校之間教育的“脫節(jié)”,提出解決中小學銜接階段學生學習適應的問題需要加強校際互動、課堂交流、學習習慣訓練、心理指導、家校聯(lián)合等方面的工作。
【關鍵詞】中小學銜接 學習適應 調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12A-0013-03
小學升初中是學生學習生涯的大事件。初一也被稱為七年級,從六年級升到七年級,這個跨度卻有點大。小學和初中屬于基礎教育的不同階段,雖然育人目標一致,但在教學內容、學習要求、學業(yè)負擔、教學方式、師生關系、管理方法等方面有很大差異,不少小學生進入初中后在學習、生活和心理等方面出現(xiàn)明顯的不適應。這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很嚴峻的問題:如何做好中小學銜接?
“中小學銜接”“學習適應”并非新問題,長期受到關注,但在研究層面多集中在語文、數學、英語等具體學科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的銜接層面。但是中小學銜接帶來的學習適應問題絕不是單一的學科教學問題,而涉及教育與管理的多個方面?;诖耍狙芯恐荚诹私庵行W銜接階段學生學習適應的狀況及存在的問題,并嘗試提出相應的對策與建議。
一、研究基本情況
本研究采用自編問卷開展調查。調查以南寧市S中學為例,以升學兩個月左右的初一新生為研究對象,采用等距抽樣和整群抽樣相結合的方法,從初一年級隨機抽取一半教學班,發(fā)放問卷340份,回收334份,回收率98.24%,有效問卷332份,有效率為99.40%。其中男生186人,占56.02%;女生146人,占43.98%。
二、調查結果分析
(一)新生意識到初中學習的變化
在“初中學習與小學學習相比發(fā)生了哪些變化”這項調查中(多選),初中新生給出排在前五的選項依次是:學習內容更難(64.46%)、學習成績波動更大(56.02%)、父母期望更高(44.88%)、學科知識更系統(tǒng)(39.16%)、同學間競爭更激烈(38.55%)。這說明初中新生已經清楚意識到初中學習與小學學習相比發(fā)生比較大的變化,這種認識是他們開展初中新學習的重要基礎。
(二)新生學習適應時間長、問題多
適應期客觀存在,時間長短因個體差異而有所不同。調查適應初中的學習節(jié)奏和生活狀態(tài)用了多長時間,28.92%的學生適應期用了一個月,12.05%的學生適應期用了兩個月,另有6.93%的學生表示至今還未適應;而調查對新的初中生活自我感覺哪些方面適應不太好,被調查學生反映最多的方面依次是作業(yè)更多(62.65%)、學習成績跟不上(51.20%)、精神緊張(47.89%),還有16.57%的學生提到身體狀況適應不夠良好,這與大強度的學習相關聯(lián)。由此可見,相當數量的初中新生面臨中小學銜接的學習適應需要一段不短的時間,同時適應不良的問題也較多。
(三)新生明顯感受到學習壓力
被調查的60.24%的學生認為自己的初中成績比小學成績退步了;33.44%的學生對入學以來自己在學習方面的表現(xiàn)不夠滿意;76.21%的學生表示初中學習的時間比小學要多得多;而才入學不久,已有38.55%的學生表示當前學習壓力很大,50.60%的學生則表示學習壓力比較大,可見跨入初中帶來的學習壓力是一個比較嚴重的普遍性問題。中小學的學業(yè)成績對比與初中的學習任務安排都使這些剛升入初中的孩子感受到迎面而來的巨大學習壓力,這是他們心理上不能適應初中學習的重要方面。
(四)新生面臨不少學習困難
有56.02%的初一新生認為學習難度太大是當前學習壓力的主要來源;與之相印證的是,學習面臨的最大的問題排在第一位的是學習科目增多,壓力過大(55.12%),其次是學習內容過于枯燥,學習興趣不濃(27.41%),而后是個人學習方法不科學,效率不高(10.84%)。初中老師上課,新生最不習慣的依次是上課內容太多(47.29%)、難度太大(43.07%)、講解不夠詳細(37.35%),以至于42.17%的學生表示自己不太跟得上老師的講課進度。這幾組數字反映了初一新生學習適應的現(xiàn)實困難主要在于學習內容突然增多和難度突然加大,這種“突變”給學生學習帶來困擾。
(五)新生未形成堅持、自律的學習習慣
學生進入初中以后,由于學習內容和學科的變化,在小學階段養(yǎng)成的松散的學習習慣亟須改變。在調查中問及是否有學習計劃以及是否按計劃執(zhí)行時,被調查學生中有計劃但沒有執(zhí)行的占到55.12%,另有13.55%的學生反映沒有學習計劃;就預習習慣來講,53.61%的學生反映有預習但不能堅持,22.89%的學生很少預習,1.81%的學生從不預習;就復習習慣來講,52.11%的學生反映有復習但不能堅持,20.48%的學生很少復習,3.31%的學生從不復習;在問及能否主動發(fā)言、參與討論等問題時,超過60%的學生反映“有時能”或者“不能”。這些調查結果說明剛升初中的學生在學習的堅持性和自律性方面還有欠缺,而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初中學習中必不可少。
(六)新生未掌握適合初中的學習方法
相對于小學,初中學習更注重自主意識和問題意識,更強調課前預習、課后復習。被調查的學生中,課前預習會提出問題的僅為20.89%,大部分學生只能做到提前翻翻課本,針對性不強;上課有不明白的地方,課后能及時問老師的學生并不太多,偶爾會問的占51.81%,從不問的占8.73%;另一方面學生比較依賴課外輔導,39.76%的學生經常上課外輔導班,5.72%的學生有專門家教;在調查學生課后作業(yè)完成情況時,有25.90%的學生表示,能按時完成,但有抄作業(yè)的行為,14.46%的學生表示有時完不成作業(yè),9.34%的學生需要父母或家教的監(jiān)督輔導才能完成作業(yè),而經常不完成作業(yè)的學生也占到4.52%。由此可見,相當一部分學生的學習思維仍停留在小學階段,未能掌握適合初中的學習方法。
(七)家校幫助新生適應的措施不足
調查結果顯示,56.63%的學生表示一進初中就明顯感受到父母給的學習壓力;在適應初中學習、生活的過程中,17.17%的學生得到初中老師的幫助,4.52%的學生得到小學教師的引導,6.02%的學生得到父母的幫助,比例都比較低;調查學校或者班級有沒有采取措施來幫助學生適應新的學習生活,57.53%的學生表示有一些措施但不夠,其中18.37%的學生認為幾乎沒有相應措施。在這個轉變階段,初中新生很需要得到來自家校的引導和幫助,但從實際來看,顯然幫助學生適應的引導和教育措施是不足的。
(八)新生對初中學習充滿信心
盡管學生進入中學后在學習上遇到諸多的困難,但大多數學生仍然對自己進入初中的學習充滿喜悅和信心。80.42%的學生認為初中的校園生活很快樂;83.13%的學生認為初中學習比小學有意思;86.74%的學生表示喜歡初中新老師,71.99%的學生認為初中班級的學習氛圍好;76.81%的學生認為和小學相比上課時的注意力更集中。學生反映的積極信息,正是做好中小學銜接工作的重要基礎。
三、討論與思考
學習適應問題表現(xiàn)在學生身上,但根源卻是中小學之間教育的“脫節(jié)”,中小學是基礎教育的連續(xù)性學習階段,在現(xiàn)行的教育管理體制中,大多數中小學都相對獨立,只有為數不多的中小學合為九年一貫制學校。中小學在教育、教學、管理等方面缺少交流,以致諸多教學因素是割裂、脫節(jié)的,給教和學帶來了諸多問題。表現(xiàn)在:
一是教學要求未銜接。絕大多數小學教師不了解初中的內容和要求,不清楚應該從哪些方面以及怎樣為小學生進入中學學習做必要的鋪墊。而大多數教初一的教師原本是教初三畢業(yè)班的,對剛剛小升初的學生學情認識不夠,以致于教師的教學要求與學生實際脫節(jié)。
二是教學內容未銜接。小學學習科目少、內容少、強度小,而一升到初中,學科分類細化,科目增多,學習內容和強度成倍增加,抽象思維要求提高,教學速度相對加快,就連各種考試的頻率都增加了,這些變化對于剛升入初中的學生過于猛烈。
三是學習習慣、學習方法未銜接。從小學課前不預習到中學課前必須預習,從小學基本不做筆記到初中大部分學科必須做筆記,從小學對知識可以機械記憶到初中對知識要理解記憶等,剛剛小升初的學生在學習習慣、學習方法方面不能很快跟進和轉變。
四是學校管理方式未銜接。小學的管理采取“圈養(yǎng)式”管理,教師面面俱到、細致周到,與學生相處緊密。進入初中,教師則是“半開放”式管理,強調學生“自主”,這種突然的“自由”會使一些學生一時無所適從,找不到目標和計劃,不知從何學起。
五是身心變化導致知行未銜接。小學生從意識到行為都對老師和家長有依賴,進入初中,學生身心發(fā)生顯著變化,出現(xiàn)“心理斷乳”的要求,獨立性與依賴性并存,一方面不愿讓大人管,但學習和生活中遇到具體困難又希望得到老師和家長的幫助。
四、對策與建議
要解決中小學銜接階段學生學習適應問題,就要對小學和初中的教育教學管理進行全盤考慮,通過銜接實現(xiàn)“師與生”“教與學”的全方位、多層次的適應,把小升初的“突變”變成“漸變”,在“漸變”中順利完成小升初的銜接過渡,解決學生小升初帶來的適應問題。
(一)校際互動,形成教育銜接的統(tǒng)一認識
學生各階段的發(fā)展不是割裂開的,因此銜接并非某一個學段的事,解決銜接的問題需要中小學校際間的配合。中小學管理者應轉變觀念,站在互利共贏的角度,重視中小學的銜接問題,擔負起組織和協(xié)調的責任,把中小學教育銜接研究納入學校的教學管理計劃之中,貫徹在學校教育教學的始終,作為長期工作來抓。可以通過同片區(qū)的小學畢業(yè)班和初一年級校際聯(lián)合的方式,促進中小學的對話交流,定期開展學生管理、教學研究、制度建設等方面的研討,統(tǒng)一中小學教育銜接的思想認識,從意識上消除二者間的“脫節(jié)”。
(二)課堂交流,抓實教學內容和方法的銜接
中小學應當從學生持續(xù)發(fā)展的角度,重視發(fā)展學科間的聯(lián)系,從“銜接”著眼改進教學,特別是語、數、英三大科,要注意以小學知識為基礎,與初中知識聯(lián)系,讓學生從熟悉的知識過渡到新知識,漸入佳境。中小學要以課堂教學為載體,開展經常性的課堂交流以及教學研討活動,讓教師了解彼此的課程標準,把握教材知識體系的內在聯(lián)系,從教學內容上建立銜接。中小學還可以通過課堂交流了解同片區(qū)中小學教師的教學要求、教學風格的差異,把中小學優(yōu)秀的教育方法結合起來,從教學方式上尋找銜接。
(三)養(yǎng)成教育,注重學習方式和習慣的銜接
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貫穿于學習活動的始終,并不是某一階段的內容,更不可能在小升初的過渡階段一蹴而就。但不同的學段側重點應該有所不同,在中小學銜接的轉型期,教師應該側重對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習慣和方法進行指導,比如持續(xù)的注意力、自主學習能力(課前預習、課后復習、記筆記和歸納知識等)、學習的計劃性等習慣和能力的培養(yǎng)。小學畢業(yè)班階段教師有側重地訓練,進入初中,教師有意識強化,以幫助學生在學習方式和學習習慣上很好地過渡和發(fā)展,有利于學生到初中的后續(xù)學習。
(四)心理指導,給予情感上的支持
環(huán)境轉換的時候出現(xiàn)一些心理不適感其實是很正常的,不少學生剛進入初中時,面對新的環(huán)境與人際關系,加上劇增的學習內容,往往會茫然失措。教師和家長要理解這種不適感,不能簡單地認為“進入初中就是初中生”,要在情感上給予支持,并采取措施幫助學生。比如讓小學畢業(yè)生提前了解初中的常規(guī)要求,走進初中跟讀一天,提前體驗初中生活方式,讓學生對初中學習有心理準備,消除緊張的心理,以開朗樂觀的心態(tài)開展初中學習。教師還可以組織班級團輔活動,幫助學生結識新朋友,以此沖淡焦慮,讓學生盡快融入班級中。
(五)家校聯(lián)合,實現(xiàn)家校銜接
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重視小升初銜接,這是一個好現(xiàn)象,但重視不等于嘴上嘮叨,盲目給學生施壓。家長也不能置之不理,認為“上了初中了,孩子大了,應該懂得學習了”。小學畢業(yè)班和初一新生班的班主任可以通過家長QQ群、家訪、家長會、家長學校等多種途徑,向家長介紹小升初銜接時期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學生面臨的困難、希望獲得的幫助,幫助家長正確理解中小學銜接階段的重要性,幫助家長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爭取家校目標要求趨向一致,取得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大力支持,與學校教育有機地銜接起來。
小升初是學生發(fā)展過渡期,發(fā)展過渡期的特點是不穩(wěn)定的,容易受外界影響而改變。這個時期,如果學生得到正確的教育和引導,初中階段的學習特點較易形成,否則,會過多保留小學時期的學習特點。因此,中小學銜接就是在小學的“顧后”和中學的“瞻前”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為學生新階段學習打下基礎。中小學應從學校文化、班級管理、學科教學、家校聯(lián)合多個方面進行全盤整合,構建促進學生學習適應的良性資源支持系統(tǒng),促進中小學有效對接,做到有的放矢,縮短學生進入初中學習的適應期。
注:本文系廣西師范學院基礎教育教學改革專項項目“中小學銜接階段學生學習適應問題研究”(課題編號:2016jjg002)的研究成果。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