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洪元
水稻紋枯病是一種水稻真菌性病害,發(fā)生普遍,給水稻生產造成很大損失。介紹了水稻紋枯病的發(fā)病癥狀、發(fā)病因素 ,從選育抗病品種、做好農業(yè)防治、加強栽培管理、適時藥劑防治等方面提出了水稻紋枯病的綜合防治措施。
隨著氮素化肥用量增加和不注意防治及不利氣候條件的影響,近年來水稻紋枯病的發(fā)生越來越普遍,危害日益嚴重,紋枯病主要引起鞘枯和葉枯,嚴重時易造成倒伏,使水稻結實率降低,秕谷率增加,粒重下降,發(fā)病田塊一般減產10%~50%。2000年以來,北方稻區(qū)紋枯病的發(fā)生也逐年加重,成為北方稻區(qū)水稻主要病害之一。現(xiàn)將該病害的發(fā)病癥狀、發(fā)病因素及防治方法等介紹如下:
1 發(fā)病癥狀
水稻紋枯病又稱云紋病,水稻苗期到穗期均可發(fā)生。病害發(fā)生先從離水面較近的葉鞘開始,逐漸向上部蔓延,初發(fā)生時形成橢圓形、暗綠色水漬狀病斑,后變?yōu)椴灰?guī)則形、灰白色并有明顯褐色邊緣的病斑。常是幾個病斑連成一片,呈云紋狀。干燥時,病斑邊緣褐色,中央灰綠色,后變成白色。潮濕時病斑呈水漬狀,邊緣暗褐色,中央灰綠色,病鞘常因組織受破壞而使其上的葉片枯黃。葉片染病,病重的葉片呈污綠色,葉片很快腐爛。莖稈受害,癥狀似葉片,后期呈黃褐色,易折。稻穗受害可使稻頸、穗軸、穎殼等部位呈綠色濕潤狀,后變黃褐色,并直接造成谷粒不實和秕谷增加。潮濕時,病部長出白色蛛絲狀的菌絲體,逐漸集結形成菌核,菌核深褐色,易脫落。條件適宜時,病組織表面有白色粉狀子實層,即為病菌的擔子和擔孢子。
2 發(fā)病因素
菌核數(shù)量是引起發(fā)病的主要因素。菌核數(shù)量達到90萬粒/h㎡以上,遇適宜條件就可引發(fā)紋枯病發(fā)生。
高溫高濕是發(fā)病的另一主要因素。水稻紋枯病是一種在高溫、高濕情況下發(fā)生的病害。當氣溫達22℃以上,相對濕度90%以上時,即可發(fā)病。在23~25℃并伴有相當?shù)臐穸葧r,病情擴展迅速。溫度28~32℃和97%以上的相對濕度,菌核就可萌發(fā)形成菌絲。如果水稻生長前期雨天多,濕度大,氣溫偏低,病情開始擴展和蔓延;中后期濕度大,氣溫偏高,病情迅速擴展蔓延;后期高溫干燥,病情得到抑制。長期深水灌溉,偏施和過量施用氮肥,使水稻莖葉徒長,抗性下降,有利于紋枯病的發(fā)生。
3 綜合防治方法
3.1 選用抗病品種
培育抗病性強且高產的品種用于生產,是解決紋枯病危害的有效途徑。從植株形態(tài)結構考慮,種植一些高稈窄葉品種,使田間不易郁閉,增加通風透光,降低稻叢間濕度,不利于病菌繁殖,可起到避病作用。根據盤當?shù)貧夂驐l件,選擇一些適宜種植的晚熟品種,利用生育期不同,避開感病時期,在盤錦地區(qū)遼星系列品種的抗病性較好。
3.2 做好農業(yè)防治
打撈菌核,減少菌源。田間菌核量極大,要取得明顯的防治效果,應堅持年年撈,每季撈,大面積撈。撈出菌核要帶到田外進行深埋或燒毀,以避免因雨水沖刷流回田間,達到減少田間的菌源,并且清理田邊地頭雜草,能有效預防紋枯病發(fā)生與流行。
3.3 加強栽培管理
一是合理密植,推廣機械栽插,實行寬窄行以利通風透光,降低田間濕度;
二是做到淺水勤灌,適當曬田,避免長期深水灌溉,促進水稻植株健壯生長,提高水稻抗病力;
三是配方施肥,避免偏施或遲施氮肥,增施磷鉀硅肥,增強植株抗病性,化學氮肥應早施,切忌水稻生長中后期大量施用氮肥。
多用硅肥既能壯桿又能提高出米率還能提高米飯的適口性。做到前期不披葉,中期不徒長,后期不貪青。
3.4 適時藥劑防治
防治適期及防治指標:一般分蘗后期病穴率達15%或拔節(jié)到孕穗期病穴率達20%的田塊,需要用藥防治。
3.4.1 首選廣滅靈水劑500~1000倍液,或5%井岡霉素水劑1000~1500ml/h㎡兌水750~1000㎏/ h㎡噴霧或兌水6000㎏/ h㎡潑澆;
3.4.2 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000~1500g/ h㎡兌水750~1000㎏/h㎡噴霧;
3.4.3 選用30%苯醚甲環(huán)唑·丙環(huán)唑在水稻分蘗末期和破口前3~5天使用225ml/h㎡噴霧兩次,不但有效解決了穗期病害問題,還促進了水稻生長,能增產10%左右,并且稻粒谷粒飽滿,谷殼黃亮,30%苯醚甲環(huán)唑·丙環(huán)唑是一種既能防治水稻病害,又可調節(jié)水稻生長的新型殺菌劑,該藥劑對水稻紋枯病、稻粒黑粉病、稻曲病等多種病害均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作者單位:124100遼寧省盤山縣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