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春鳳 馬立嵩
(廣西柳州市中醫(yī)醫(yī)院脊柱一區(qū) 廣西 柳州545002)
病人服是為方便病人醫(yī)療檢查和相關的護理操作而設計的一種服裝。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醫(yī)護服裝市場逐步走向成熟化、市場化,但病人服仍處于一種不成熟、不完善的狀態(tài),缺乏病人服開發(fā)與研究人員,社會與醫(yī)院重視程度不夠[1]。傳統(tǒng)病人服存在著裝功能不完善、易致病人活動不便、引流管不能很好的放置、易引發(fā)壓瘡等并發(fā)癥,以及制作成本較高、剪裁較復雜等缺點[2]。傳統(tǒng)的病人服主要考慮病人穿著的舒適度,從服裝款式到尺寸都能滿足大多數(shù)病人的要求。但對于脊柱外科手術患者,在到達手術室之后,因術區(qū)消毒皮膚的需要,患者通常在手術室將病人服進行反穿,以暴露整個脊柱;在術后手術室護士又要協(xié)助患者將衣服更換正面穿衣,在此過程中有諸多不便,在穿脫衣服過程中不僅增加了護理人員的操作難度,還會增加病人的痛苦及暴露了患者的隱私,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負擔。為此,自行設計制作了一款便捷式脊柱手術病人服,較好地解決了手術病人的著裝問題,不僅為手術室醫(yī)護人員對病人進行術前術后的操作提供了簡便,也減輕了病人的痛苦,保護了患者的隱私,避免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負擔?,F(xiàn)將設計制作及使用情況介紹如下。
選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期間在脊柱一區(qū)住院的手術患者醫(yī)院穿,隨機分為兩組,試驗組60人,對照組60人。試驗組穿改良式病人服,對照組的穿醫(yī)院統(tǒng)一的病人服。
改良式病人服使用全棉面料,既柔軟舒適,又防靜電。將常規(guī)的背穿式穿衣方式設計為肩開式方式(正前面不采取開扣形式),包括左腋后線、肩背系帶,其特征在于:開口從左左腋后線處一直延伸至整個肩背,約80cm~110cm的開口,均為系帶與系帶扣系上,左腋后線約3個系帶,左右肩各一個。示意圖見圖1。
圖1
患者術前在病房將手術衣更換上,穿法為正穿系帶法?;颊叩竭_手術室之后,在完成術前體位(俯臥位)后,消毒前手術室護士協(xié)助患者將患者腋下、兩肩處的系帶解開,以暴露整個脊柱。完成手術后,將患者手術衣的系帶系上,術口引流管者,將引流管放置系帶之間的開口處,再協(xié)助患者翻身取仰臥位。
兩組病人、手術室護士對改良式病人服的滿意度比較見表。由表可知,試驗組病人、手術室護士對改良式病人服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 兩組病人、手術室護士對改良式病人服的滿意度比較
改良式病人服在脊柱科手術患者中應用的優(yōu)點:(1)穿脫方便,避免了患者在術脫前術后穿脫衣服時的痛苦。(2)制作簡單。(3)在患者到達手術室之后,傳統(tǒng)的病人服需要患者在麻醉前脫去衣服或?qū)⒁路创?,保護患者的隱私,避免加重患者的心理負擔(特別時女性患者)。(4)減少了手術室護士的工作量及減低了安全隱患。脊柱開創(chuàng)手術患者,留置有深靜脈留置針、尿管、術口引流管等,護士在協(xié)助患者穿手術衣的同時,患者處于麻醉未清醒的狀態(tài),無法主動配合,最少需兩個護士協(xié)助,在此過程中,由于翻動病人,極易引起患者的嘔吐、管子脫落等不良事件。(5)此衣服同時也可在脊柱外科的普通病房通用,患者行中醫(yī)治療時,需暴露背部時,不需要進行更換衣服。操作簡便,受到廣大病友的歡迎。(6)正面處不采取扣扣子法,避免了腰椎手術因長時間的俯臥位時造成扣子壓迫而引起局部皮膚外死等現(xiàn)象。
在臨床護理工作中,病人服的設計創(chuàng)新是人文關懷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內(nèi)容。近幾年,通過研究和臨床實踐,對病人服進行了一定的改進[3-5],改良式病人服滿足了臨床患者生理和心理的多樣化需求,有效克服了傳統(tǒng)病人服的種種不便與不適,方便醫(yī)生護士日常的各項治療及護理操作,有助于護士快捷有效的進行操作準備、觀察病情,提高了臨床工作效率,減少了護理安全隱患的發(fā)生,增加了住院患者及家屬的滿意度。綜上所述,我們認為改良式病人服適合脊柱外科所有的患者,可以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庚武,陳曉鵬.嬰幼兒病人服的設計因素設計[J].國際紡織導報,2008,36(11):75-76.
[2]李軼,陳璐,王曉晶,等.對高齡患者病人服的改進[J].現(xiàn)代護理,2007,30(13):2899.
[3]王君,劉瑩.適用于老年患者穿脫的病人服的設計與應用[J].現(xiàn)代護理,2008,14(4):556.
[4]安潤花,李云蘭,陶雯文.多功能病人服在臨床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08,22(9):840.
[5]張春秀,趙士琴,余曉倩.自制病人服上衣在PICC帶管病人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09,7,(27):2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