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國輝 張柳 Rose Golder-Novick
[摘 ? 要]畫廊漫步是一種有效的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差異化合作學習策略。在介紹了畫廊漫步的定義、在閱讀教學中的價值以及實施步驟后,結(jié)合具體課例闡述了如何在中學英語閱讀教學中有效運用該策略。
[關(guān)鍵詞]英語閱讀;畫廊漫步;合作學習;學習站
閱讀不僅能提升閱讀能力本身,也能對詞匯量,聽、說、寫的能力產(chǎn)生正向影響,只有通過閱讀才能真正習得第二語言[1]。目前,許多英語教師的閱讀教學理念(如以學生為中心)都有普遍提高,但在實際操作層面,仍然存在教師對課堂控制過多、引導和協(xié)調(diào)作用不明顯、學生的合作學習流于形式等現(xiàn)象,使學生的主體地位未能得到充分體現(xiàn),導致其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普遍不高。為解決以上問題,可嘗試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差異化合作學習策略——畫廊漫步,以下將結(jié)合具體案例闡述其應用。
一、畫廊漫步的定義與閱讀教學價值
1.定義
畫廊漫步直譯于英文gallery walk,又名旋轉(zhuǎn)木馬(carousel)或?qū)W習站(leaning stations),是一種鼓勵學生位置移動、促進學生以口頭或書面形式討論與反思既定問題或話題的合作學習策略。學生以個人或小組形式輪換,完成處于不同位置的學習站任務[2,3],并進行互相評價。學習站任務往往張貼在班級教室墻面的不同位置[4],任務主要以問題形式呈現(xiàn)。該活動形式在英美等西方國家比較流行,但在國內(nèi)鮮有涉及。
2.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價值
畫廊漫步策略可適用于閱讀教學的各個階段,既包括讀前階段的激活已知、讀后階段的深層理解,也包括復習階段的鞏固已知。它可以幫助不同水平的英語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建立已知與未知之間的聯(lián)系,同時為英語學習者提供分享與展示對既定話題認知的機會。它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了恰當?shù)闹Ъ?,可以提升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課堂參與度深度、理解文本的能力、審辯式思維與評價能力。此外,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可以促進學生聽說讀寫各種能力的提升。
二、畫廊漫步的常規(guī)步驟
一是創(chuàng)設含有學習任務的畫廊漫步。教師根據(jù)當前學習話題與所教班額大小確定恰當?shù)慕虒W目標。在若干大張的白紙上分別寫出不同的問題或貼上相關(guān)提示(如圖片等)。然后將這些白紙懸掛或粘貼在教室的不同位置,形成對應數(shù)目的彼此關(guān)聯(lián)的學習站。
二是分組。教師需要將學生分成3至5人一組,小組大小由班額而定。每組從不同的學習站任務開始。如果是30人以上的大班教學,可以設計兩套內(nèi)容相同的學習站。以30人的課堂為例,學生可3人一組,全班共分為10組,1—5組完成一套包含5個不同學習站的任務,6—10組完成另外一套但內(nèi)容完全相同的學習任務。
三是實施。在各自分配或選擇的第一個學習站,每組首先需要閱讀白紙上的任務,組長或記錄者需要將組內(nèi)的意見、想法與反饋寫到白紙上。教師可以讓每個學生填寫任務單或發(fā)給每個學生一張便貼紙寫下答案,并建議每組學生在自己小組的回復后面注明本組名稱,或者教師要引導學生用不同顏色的記號筆代表不同組別。
四是輪換。3~5分鐘后,每個小組的學生輪換到下一個學習站,學生閱讀并討論前一組在紙上留下的回復,可以對其他組的回復進行簡單評價,然后添加自己組的回復。重復以上流程,直至所有小組完成每個學習站的任務。為了讓小組內(nèi)的每個成員都能參與,教師可以讓每個小組在不同的學習站輪換記錄者的人選。
五是監(jiān)控。教師需要在學生參與的整個過程中監(jiān)控畫廊漫步的學習質(zhì)量。如果發(fā)現(xiàn)學生有不理解或誤解某個學習站的學習任務時,需要及時澄清或給出必要的提示。
六是反思。當每組學生都完成了每個學習站的任務后,教師要讓每組學生回到本組的第一個學習站,閱讀其他組的全部回復,選出其中最認可的回復,在全班分享。此后教師引導全班學生討論學習收獲。
三、畫廊漫步在讀后階段的具體運用
盡管畫廊漫步策略可適用于閱讀的讀前與讀后階段,但從實用價值來講,在中國的外語教學環(huán)境下,其在讀后階段更具應用前景。因此,以下將結(jié)合具體案例闡述如何在讀后階段使用該策略。
1.課例背景
一是授課內(nèi)容。授課教師選擇了美國學樂分級閱讀系列讀物:《神奇校車:修復骨骼》(The Magic School Bus, Fixes a Bone)?!渡衿嫘\嚒废盗袇矔且惶卓破展适聲孕路f活潑、好玩易懂的形式,帶領(lǐng)孩子們進入并暢游在各個科學領(lǐng)域?!渡衿嫘\嚕盒迯凸趋馈芬粫v述了弗瑞絲老師和學生們正在為萬圣節(jié)派對做準備,學生克拉羅斯不小心把骨頭先生(即一部人體骨架模型)的胳膊撞壞了,為了修復骨骼,費瑞絲老師帶領(lǐng)學生們乘坐神奇校車進入到骨骼先生的骨頭里,開展了一次神奇的骨骼冒險之旅的故事。本書適合初三年級大部分學生的英語水平,學生已有一定的骨骼知識背景和英語語言基礎。但如何把枯燥的生物知識學習和生活實際相聯(lián)系,讓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學習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是授課教師需要解決的問題。
二是授課對象。授課對象為北京市房山區(qū)某校初三年級某班的37名學生。學生整體英語水平較好,學習英語的興趣比較濃厚,喜歡接受新鮮事物,喜歡互動式交流,愿意與同伴合作完成任務。但部分學生對英語口語缺乏自信,不敢用英語表達自己的觀點。另外,學生們接觸的英語原版讀物較少,對純英讀物表現(xiàn)出了極大興趣。
三是授課目標。希望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達到以下目標。
(1)初步理解讀物體裁特點及寫作目的;
(2)深刻理解故事大意,包含骨骼基本類型與功能以及如何治愈受傷骨骼;
(3)在理解故事的基礎上,結(jié)合自身生活經(jīng)驗提出保持骨骼健康的建議。
2.畫廊漫步前的教學準備
一是填寫閱讀任務單,為各個學習站提供設計依據(jù)。在學生讀《神奇校車:修復骨骼》一書之前,授課教師為學生布置了閱讀任務單(reading response),共有以下五項任務。
(1)寫出你認為本書中最有趣的四項內(nèi)容;
(2)寫出你從此書中學習到的新單詞;
(3)抄寫五句你最喜歡的句子;
(4)寫出你讀完本書后的疑問;
(5)制作一張手抄報。
以上閱讀任務旨在幫助學生熟悉原版讀物的體裁特點,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發(fā)展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勇于探索,敢于對文章提出自己的見解和疑問。同時為畫廊漫步各個學習站的任務提供依據(jù)。
二是設計多層次活動,為畫廊漫步提供豐富的話題與知識儲備。上課伊始,授課教師通過問題“What problem do the students face?”和“How do they solve this problem?”引導學生回憶書中的主要內(nèi)容。然后采用小組競賽的方式帶領(lǐng)學生復習有關(guān)骨骼的一些常識問題,如“How many bones are there in our human body?/What are the functions of our bones?”,之后讓學生在真實的骨骼標本上貼上“hinge joint”“humerus”“skull”“spine”“ribs”等與骨骼相關(guān)的關(guān)鍵詞匯。然后以骨骼先生的腿骨為例,引導學生回憶骨骼受傷時骨骼自愈和人類施救的方法。接下來詢問哪位學生有過摔傷骨頭的經(jīng)歷,如果有,就采訪這位學生談談當時的感受,進而讓學生討論怎樣才能擁有健康的骨骼。
通過上述活動設計,既檢查了學生的閱讀情況,也幫助學生獲得了更多與骨骼相關(guān)的知識,為接下來畫廊漫步活動的順利開展做好了鋪墊。
3.畫廊漫步活動的實施
授課教師提前在教室墻上的不同位置張貼8張問題海報,內(nèi)容兩兩相同,即共有四組不同的問題,還張貼1張學生制作的手抄報。在每張海報或手抄報上,除了核心問題外,授課教師還增加了一些相關(guān)圖片或圖畫,幫助學生理解上面的問題(見圖1)。教師根據(jù)海報和手抄報的總數(shù)將學生分成9組。每組學生需要合作回答四組問題以及評價一張手抄報。海報和學生手抄報上的核心問題如下所述。
海報1與海報5: 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interesting part in this book?
海報2與海報6:Why does the writer write this book?
海報3與海報7:If you break a bone, what should you do?
海報4與海報8: What should you do to have healthy bones?
學生手抄報:What things or people do you see? (I see…) / What do you think of it? (I think…)/ What questions do you have? (I wonder…)
具體操作步驟如下:每組首先選擇一張主海報作為自己最后要匯報的海報,需要率先回答這張海報中的問題,可以直接寫在海報上,也可以寫在便簽紙上再張貼在海報上。待完成后輪換到另一張海報繼續(xù)作答,也可對前面小組的回答進行補充與評論。待所有問題都回答完畢后,選擇相同主海報內(nèi)容的小組整合所有學生的答案在班級進行展示匯報并互相評價。
4.畫廊漫步活動的實施效果與反思
畫廊漫步活動有很多亮點。通過這次活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與團隊合作能力均得到了較大提升。授課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們能積極活躍地參與到活動中,各小組的每位成員都能對海報內(nèi)容或他人的作答進行簡單的評論。畫廊漫步活動幫助學生對圖書的內(nèi)容(例如骨骼保養(yǎng)、骨骼修復等問題)有了更深的了解,并且學生們的答案并不局限于書本,還加入了很多生活常識。例如學生在回答有關(guān)骨骼保養(yǎng)這一問題中提到“We should go to bed early and get enough sleep”“We should enjoy the sunshine outside, and get Vitamin D to help use the calcium”;在處理骨骼傷害時提到“We should clam down and call for the ambulance”“Dont move and we shouldnt move and touch the broken bone”“Dont afraid about that”等。
畫廊漫步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深層思考能力,對作者的寫作目的進行了討論,學生的回答包含“To learn some knowledge of protecting our bones and the bones parts. How the bones heal itself and the doctors advice. How to keep our bones healthy…”“In order to learn about the kinds and structures of the bones”等。
此外,這一活動促進學生用評判的眼光去看待整個故事。在回答該書最有意思的地方時,有學生寫道:“The magic school bus can change itself bigger or smaller , and it can go into Mr. Bones humerus. It is so amazing.”
對學生的課后小調(diào)查也顯示,所有37名學生均對畫廊漫步活動非常感興趣,并表達了以下理由:“小組合作總結(jié),每個人都有展現(xiàn)自己的機會”“學習知識,交流相互的想法”“從團體活動中學習別人的優(yōu)點,互通有無”“可以回答問題,更可以評論別人的答案”“展示環(huán)節(jié)鍛煉提高了口語技能”以及“拓寬了我們的思維”等。
畫廊漫步活動也存在不足與改進的空間。由于初次嘗試這種教學方式,授課教師在畫廊漫步的實施過程中也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其一,受場地限制,每組作答速度不同,出現(xiàn)了兩三個組擁擠于一張海報前的情況。其二,小組匯報時僅一兩個學生匯報,其他學生處于無任務狀態(tài)。其三,在海報鑒賞任務中,學生形容詞的使用過于貧乏。因此,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建議授課教師準備鈴鐺等道具,限時并提醒學生充分利用回復每張海報的時間。對于鑒賞類任務,需要細化任務并提供支撐詞庫(Word Bank),并應讓學生給出做出某種評價的理由。
四、結(jié)語
畫廊漫步是一種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合作學習策略。實踐表明,該策略可以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是具有明確學習目標的任務驅(qū)動式學習。學生在此過程中可以學會互助合作,明確角色分工,不僅可增強學生之間的信任與團隊精神,還提升了學生深層思維、深度理解與表達能力。需要提醒的是,畫廊漫步活動還可以應用在閱讀教學的讀前階段。研究者與教師有必要繼續(xù)深入探索畫廊漫步在閱讀的讀前階段的應用策略,為有效閱讀教學助力。
參考文獻
[1]王薔,陳則航.中國中小學生英語分級閱讀標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6.
[2]Gray S. Using Gallery Walks in the Classroom[DB/OL].http://shelleygrayteaching.com/using-gallery-walks-in-classroom/,html,2012-9-11.
[3]Gray S. How To Use the Cooperative Learning“Carousel”Strategy[DB/OL]. http://shelleygray-teaching.com/carousel/.html,2016-5-12.
[4]張金秀.運用分級閱讀培養(yǎng)中學生閱讀素養(yǎng)的理論與實踐[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7(7):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