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宇紅
地圖是地理教學中應用最廣泛、最實用同時又是不可缺少的教學工具。更是地理教學的第二語言。它能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零星的知識系統(tǒng)化。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地圖,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記憶地理知識,更能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起到文字內容無法替代的作用。如何在地理教學中運用好地圖,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和析圖和用圖能力,結合本人這幾年的教學實踐,淺談幾點體會:
初中地理教材中有許多各種類型的地圖,這些地圖大部分插附在課文之中,這些插圖既是初中地理的直觀教具,更是教材,它們可以起到如下的作用:
1.圖文結合、互為補充。例如在講我國的四大高原的特點時,可以指導學生參看課本上的四幅插圖和圖下面的文字說明,學生就可以一目了然掌握了這個知識了。
2.插圖一般是教材的重點和難點所在,利用好了插圖就解決好了知識的重點和難點。講“中東地區(qū)”的“三洲五海之地”,充分運用課本中的插圖進行教學,指導學生首先在中東地圖上找出三大洲(亞洲、歐洲、非洲)和五海(里海、黑海、地中海、紅海、阿拉伯海)的位置,接著再指導學生找出蘇伊士運河和土耳其海峽的位置,就很自然的使學生把中東處在“二洋三洲五海之地”的這個重要位置弄清了,從而了解到中東的位置的重要性。由于充分利用好了地圖,這個重點知識,教師可以不費多少唇舌就能迎刃而解。
3.插圖具有簡明性,有時課本中有些內容只用三言兩語提示而過,有時甚至只字不提,但又需要學生理解和掌握,這種情況可以以圖代文。例如歐洲西部的畜牧業(yè)發(fā)達的原因,必須先了解歐洲西部的地形和氣候,但這些內容課文中沒有文字說明,課文中只有一副“歐洲西部的地形”,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讀地圖就能逐一掌握歐洲西部地形是以平原為主,且東西走向的阿爾卑斯山脈不會阻擋大西洋上的溫暖濕潤的西風,這幾個使歐洲西部畜牧業(yè)發(fā)達的主要原因,教學中只要充分利用地圖,以圖析文,學生就能逐步培養(yǎng)運用地圖去解決各種各樣地理問題的能力。
地理板圖是教師在教學中邊講邊畫的簡略地圖,在教學中發(fā)揮著極其重要作用。例如:在講中國鐵路分布時,針對中國的鐵路繁多成網絡的特點,找出主要的鐵路干線(東西方向和南北方向)在黑板上用紅色粉筆先畫出東西方向的四條鐵路干線(濱洲—濱綏線,京包—包蘭線,隴?!m新線,滬杭—浙贛—湘黔—貴昆線)再用藍色粉筆畫出五條南北方向的鐵路干線(京滬線,京九線,京哈—京廣線,焦柳線,寶成—成昆線)然后再圈出北京,鄭州,徐州,蘭州,株洲,成都這幾個重要的鐵路樞紐城市。教師邊講邊畫,一副簡單明了的中國鐵路分布圖躍然黑板上,然后讓學生也這樣畫,這樣的課學生容易接受學會,效果當然很好。
在地理教學中,課本中有許多知識都依賴地圖進行學習,因而在教學中,教師應當充分調動學生對地圖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動手參與繪制簡單的地圖,我在教中國主要山脈時,就是這樣做的:第一,讓學生跟著我畫中國主要的山脈圖(按山脈的走向);第二在記憶的基礎上,讓學生在地圖上填上山脈的名稱,反復練習。這樣講課,既有效節(jié)省了講課時間,又能使教學重點突出,難點突破,達到了化難為易,精講多練的目的,學生在看、畫、聽的過程中思想集中,記憶效果好,學到的知識要比聽老師講課學到的知識更深刻牢固。
七年級上冊《地球和地圖》是初中地理中的難點和重點,學生僅憑書上的文字和圖片很難理解這些抽象的知識,所以學生感到學起來困難。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通過動畫模擬演示使靜止圖成為動態(tài)圖,從中觀察到整個變化過程。學生邊觀察邊思考討論,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比如在講授地球公轉引起的地理現象的知識時,運用多媒體課件模擬地球太陽公轉情況后,學生通過多媒體的生動展示對太陽直射點南北移動的成因有了正確的理解,加深了因地球公轉引起南北半球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這部分知識的直觀印象,老師再加解釋,學生就較容易掌握這部分難度比較高的知識。
事實證明,在地理教學中重視地圖、用好地圖,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維能力,而且還能使學生學起來感到輕松和愉悅,從而提高學習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們每一位教師也會顯得非常輕松,教學工作也能順利的得到實施和完成。
參考文獻:
[1]吉文青.初中地理教學中地圖的合理應用[J].科普童話,2017(41):36.
[2]王義彪.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之地圖使用的探究[J].快樂閱讀,2016(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