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梅州市梅縣區(qū)新城中心小學 李惠玲
法國學者培根說過:“習慣是人生的主宰?!庇纱丝梢?,習慣養(yǎng)成教育非常重要,它對人的一生具有深遠的影響,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是我們終身享用不盡的財富。身為一名教師,在平時的工作中應重視養(yǎng)成教育,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多年的教育工作經(jīng)歷,我認為,要加強學生的養(yǎng)成教育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他們的模仿力強、可塑性大,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將成為學生仿效的標準。因此,在與學生、家長及他人的交往中,教師應特別重視語言內在和外顯的教育、引導作用,比如無論在什么場合下,都盡量講普通話,使用文明用語,并注意語言的感染力和親和力,努力給予學生模仿的好榜樣。在日常教學工作中,老師注意了語言的引導作用,學生會從中受到影響,模仿老師的語氣、表情與人交往,他們會在遷移默化中養(yǎng)成良好的文明用語習慣。
小學生的學習往往從模仿開始。因此老師舉手投足間都孕育著教育。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應注意從最細微、最切近的事入手,用自己的行為指導學生,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學生在默默觀察著老師的行為,老師所做的一切,學生會看在眼里、記在心上?!安环e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只要教師在學生身邊從一件件小事做起,久而久之,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就慢慢培養(yǎng)出來了。
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曾說過:“兒童都有希望獲得被認可的天性?!泵鎸W生的點滴進步,教師都要以欣賞的態(tài)度來對待,并及時在班里進行表揚、鼓勵,這樣對形成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會起到很好的激勵作用。在日常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上,老師應加強學生干部的巡查、同學間的互相監(jiān)督,通過檢查反饋、考核評估,督促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
如在班級管理中,我根據(jù)本班實際情況制訂了 20條“學生操行評比細則”,主要對學生進行“安全、衛(wèi)生、紀律、學習”四項評比。在評比中堅持日檢查,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指出糾正,哪方面做得好就在該項評比欄中蓋上“小紅花”印章表示鼓勵。然后每周進行一次周總結,并根據(jù)“小紅花”印章數(shù)量的多少,評選出每周的“安全小衛(wèi)士”“衛(wèi)生小標兵”“守紀律之星”和“學習小能手”,在班會課上頒發(fā)獎狀或獎品進行表彰鼓勵。通過抓典型,樹榜樣,在班級中開展評比激勵機制,全方位、多角度地開展競爭,讓學生通過競賽看到自己的閃光之處,明白自己的不足和今后努力方向,促使他們不斷嚴格要求自己,按照老師的常規(guī)要求去做。這樣,學生在互爭互賽、積極向上的氛圍中逐漸養(yǎng)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
小學生在習慣養(yǎng)成的過程中有“反復”的特點,可以采用“反復抓”“抓反復”的方法來訓練、規(guī)范學生的行為。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别B(yǎng)成一個良好的習慣也非一日之功,它是一個艱巨的、長期的、細致的過程,不能期望一朝一夕就可一蹴而就,必須持之以恒,不斷強化,不厭其煩,反復抓,抓反復,切不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剛開始對學生進行行為訓練時,有不少學生都是被動甚至被迫去遵守校紀班規(guī)的,后來通過教師的反復提醒、引導和同學的監(jiān)督,逐漸地由被迫遵守一種習慣,再而經(jīng)過繼續(xù)的深化實踐,最終變成自覺遵守,并形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
當然,在強化學生良好行為的訓練中,老師也要注意激發(fā)學生接受訓練的興趣,在訓練中注重“趣味”二字,增強其靈活性、游戲性,讓訓練成為一種愉快的活動過程。如在訓練學生坐端正時,我采用師生對口令的形式訓練,口令為“一雙腿,要合并;小腰板,快挺直;小小手,放桌面?!痹谟柧氄n前紀律時,我編了個順口溜讓學生念:“上課鈴聲響,趕緊回座位。課本準備好,坐姿要端正。停止喳喳叫,靜待老師來?!边@樣反反復復,學生在有趣的活動中得以訓練,在訓練中不斷地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形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
小學階段正是各種習慣養(yǎng)成的基礎時期,低年級更是良好行為習慣養(yǎng)成的關鍵時期。我們當老師的只有用愛心、耐心、細心、真心去培養(yǎng)學生的習慣,才會為他們的美好人生奠定堅實的基礎,讓他們健康、茁壯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