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妍焱
摘 要:文章運用需求分析理論,闡述了農業(yè)院校研究生公共英語教學向學術英語教學轉型的必要性,并以建構主義與自主學習理論為基礎,遵循“立足需求分析,突出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原則,從師資隊伍、課程結構、教學方法與評價、教材體系等方面,提出構建“以EAP為支點”的農業(yè)院校研究生公共英語教學新模式的設想。
關鍵詞:高等農業(yè)院校;研究生;公共英語;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8)03-0042-03
如今,隨著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大學生的英語水平和應用能力得到普遍提升,給研究生公共英語教學帶來了極大挑戰(zhàn)。同時,隨著社會對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大,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的學術素養(yǎng)和潛能成為研究生公共英語教學的新要求。為了解決研究生外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2005年4月舉行的全國高校研究生外語教學研究會會議明確提出:研究生的英語教學要“以需為本”,利用各種渠道,“提高研究生的英語應用能力,特別是提高研究生在本專業(yè)和相關專業(yè)領域的口語和文字交流能力?!币虼?,研究生公共英語教學應以EAP英語教學為支點,注重向專業(yè)英語教學方向延伸,將語言知識學習和基本技能培訓與專業(yè)學科內容相結合,讓學生充分體會學習的意義和價值,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度,提高研究生教育的培養(yǎng)質量。
一、需求分析與學術英語教學
自從Richterich于1972年提出第一個外語教學的需求分析模式以來,需求分析逐漸被應用于外語教學,成為教育政策制定、教學管理、教學設計和實施的理論依據(jù)。目前,雖然很多高校根據(jù)自身實際狀況和專業(yè)特點開設了研究生英語課程,但是因為缺乏明確的需求調查和目標導向,研究生英語在課程設置、教材選擇、教學設計與評價等方面存在一些問題,致使研究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與實際需求存在一定差距。關于需求分析理論在外語教學中的重要性,Hutchinson & Waters認為,專門用途英語教學應基于學習者的某種特定需求,要對學習者進行目標需求分析和學習需求分析[1]。也就是說,要了解學習者將要從事的工作環(huán)境和崗位對他們的要求,以及可能帶來的特定心理狀態(tài)等(即目標需求分析);同時,要了解學習者的學習需求,把握學習者目前的語言水平、專業(yè)知識、學習觀念和動機及對下一階段學習的要求和期待等[2]。束定芳、華維芳(2009)則認為,外語需求分析包括個人需求和社會需求。前者主要指學生目前的外語水平與希望達到的水平之間的差距,包括學生目前的水平、教育背景、學習經歷、學習目標等;后者主要是社會和用人單位對有關人員外語能力的需求,如社會對外語人才的數(shù)量、種類和水平方面的需求[3]。
二、實施“以EAP為支點”的研究生公共英語教學模式的必要性
(一)滿足社會對高水平農業(yè)科研人才的需求
大量的社會調查表明,各用人單位對農業(yè)院校研究生的學術英語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如了解本行業(yè)的國際狀況,具有外語應用能力,并能在跨文化背景下進行有效溝通和交流,而科研院所的要求更高——能夠獨立從事專門研究的高層次、高素質科研人才。高等農業(yè)院校人才擔負著為國家和社會培養(yǎng)輸出卓越人才的重要使命,即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業(yè)人才。這就意味著農業(yè)院校的研究生,除了要掌握扎實的專業(yè)知識外,還應學習和借鑒國外先進技術和經驗。為此,研究生們必須大量的閱讀英文專業(yè)資料或文獻,積極參與學術交流和研討。“學術英語”將幫助學生學習和掌握檢索相關專業(yè)英語文獻,撰寫英語論文等進行學術交流和溝通所需的知識和技能,實現(xiàn)用英語與國外專業(yè)人士進行口頭或書面交流。因此,研究生教育要順應社會需求,把教學重點從單一的語言學習轉向學術英語教學,讓英語成為研究生專業(yè)學習和科學研究的有力工具,培養(yǎng)造就具有較強學術英語能力和國際專業(yè)知識背景的研究生[4]。
(二)符合高等農業(yè)院校目標定位與未來發(fā)展需求
根據(jù)2010年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教育的根本目標是“提高教育國際化水平,培養(yǎng)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guī)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所以,國際化人才的素質培養(yǎng)意味著,學生必須掌握英語,并學會如何運用英語在本學科領域內或相關學科領域間進行學術交流。此外,為提升高校核心競爭力,農業(yè)高校大都以建設世界一流或國際知名的有特色、高水平的農業(yè)大學為發(fā)展目標,人才培養(yǎng)目標定位在培養(yǎng)應用復合型或學術型研究生。學術英語教學順應學校的培養(yǎng)目標和未來規(guī)劃要求,培養(yǎng)學生學術交流技巧和能力,提高學生專業(yè)課程學習需要的語言綜合能力,包括學術寫作和討論、文獻查閱、論文宣讀和陳述等各學科和專業(yè)通用的語言知識和技能[5]。另外,在考量高校排名和學術研究機構科研實力時,國際學術期刊上發(fā)表的英語論文的數(shù)量和質量已經成為關鍵參數(shù),這從一個側面表明,高等教育國際化背景下,國家和社會對研究生學術英語能力的迫切需求。
(三)適應研究生自身發(fā)展要求
農業(yè)院校的研究生對于學習學術英語有著迫切的要求。一方面,是學術環(huán)境的要求。為了解學科前沿發(fā)展動態(tài),掌握國外先進技術,一些優(yōu)勢或重點學科的專業(yè)課教師或導師要求研究生必須閱讀本專業(yè)的英文原版文獻資料,并用英語撰寫文獻綜述。另外,隨著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國內外高校學術合作不斷加強,越來越多的國外專家教授被聘為客座教授,聆聽海外知名專家教授的講座越來越普遍。另一方面,學生自身也有這方面的需求,特別是立志從事科學研究的或有意國外留學深造的學生。加之,國內不少農業(yè)院校非常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國際視野,鼓勵并推薦優(yōu)秀研究生參與國際會議或項目交流。國內外學術環(huán)境的變化及自身職業(yè)發(fā)展的要求,使越來越多的研究生意識到學習文獻檢索、學術論文和摘要的撰寫及發(fā)表、學術交流等知識及技能的重要性。
三、“以EAP為支點”的研究生公共英語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
(一)建構主義理論
在這一過程中,“情境”“協(xié)作”“會話”和“意義建構”四大要素缺一不可。處于特定社會文化背景下的學習者在個人學習和他人(如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下,通過“協(xié)作”和“會話”獲得知識。在學習者的個人知識建構過程中,學生是知識建構的主體,教師、任務和環(huán)境缺一不可,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其中,教師作為學習者在知識建構中的中介體,應成為學生與教學內容、學習任務、課堂環(huán)境之間互動的中介,引導和幫助學生學會自主學習[6]。
(二)自主學習理論
自主學習一般是指學習者個體自覺確定學習目標、制訂學習計劃、選擇學習方法、監(jiān)控學習過程、評價學習結果的過程或能力[7]。關于自主語言學習的構成要素,Gardener & Miller(1999)提出13大要素,即資源、人(教師和學習者)、管理、系統(tǒng)、個性化、需求分析、學習者反思、提供咨詢、學習者培訓、教師培訓、評定、評價以及教材開發(fā)[8]。所以,可以從教師、學習者、學習資源、學習環(huán)境、教學評估五方面建構研究生英語自主學習模式,以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四、“以EAP為支點”的研究生公共英語教學模式的框架
(一)建構原則:立足需求分析,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學術英語是以需求為根本,以能力為核心,以學生為中心和以使用為目的的教學?!盵9]束定芳等也認為,外語教學應以需求分析為依據(jù),包括課程設計、教學組織、教材使用、教學方法運用和教學評估等。由此可見,需求分析是學術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借鑒Hutchinson & Waters 指出的目標需求分析和學習需求分析模式和束定芳等提出的社會需求和個人需求分析理論,開設“學術英語”課程的農業(yè)高校,應及時把握社會需求,培養(yǎng)能夠滿足不同社會需求和變化的人才。還要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把握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興趣和動機。另外,雖然與本科生相比,研究生的學習時間更多,自由度更大,但是,他們的英語水平參差不齊,且學習目的和目標也各不相同。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非常必要的,既可以提升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又可以保證課堂教學質量。
(二)提升教師的知識與能力結構
目前農業(yè)高校中從事研究生公共英語的教師大都畢業(yè)于師范或語言類院校,雖然具備豐富的語言教學理論和實踐經驗,但缺乏農業(yè)方面的專業(yè)背景知識。因此,教師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知曉一般的“前沿”知識,即相關學科的發(fā)展動態(tài),科學新成就、新問題,必要的橫向學科知識和科學方法論知識,減少教學盲目性,滿足學生旺盛的求知欲,加強學生的適應能力。為了進行更有效的課堂交際,使學生覺得英語學習是“學有所得”,教師可以通過自學、短期培訓、參與橫向課題和進修、加強與專業(yè)院系和教師合作的方式,了解學生所學的專業(yè)知識,并通過教授不同的專業(yè)班級積累一定的其他學科專業(yè)知識,使自己成為一個“雜家”,實踐教師“專業(yè)化”。
(三)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與評價體系
傳統(tǒng)的“一言堂”教學模式制約著研究生教學質量的提高。教師要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與手段?!皩W術英語是以內容為依托,以項目為驅動,以能力為核心的教學?!弊裱耙詫W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設置的任務要真實、實用、多樣、有意義,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景”中主動完成知識的建構。同時,教師應成為學習者在知識建構中的中介體,充分利用網絡等多媒體手段,采用研究型、項目型、協(xié)作型等教學模式,促進學生的合作學習。建構基于網絡學習共同體的學生自主學習模式,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而且有利于教師指導學生課外學習。另外,改革評價體系,全面考查學生學習情況,科學、客觀、公正地評價學生的英語水平和應用能力。新模式的評價體系應注重學習過程,把形成性與終結性評價結合起來。成績評估除了以閉卷考試為依據(jù)外,還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和努力程度,“公平、公正”地評定學生成績。采用課堂檔案的形式記錄學生的平時表現(xiàn),包括課堂活動、課外任務、自主學習、測驗及期末測試等完成情況,進行綜合評估打分。考試內容則將能力考核與素質考核相結合,著重考核學生的英語實際應用能力。
(四)優(yōu)化課程結構
按照學生的學科專業(yè)性質和特點,結合需求分析的調查結果,調整課程結構。以大學科為基礎,按學科內容分類,建立多元化、分層次、以“學術英語”為導向的課程體系。課程設置可分為三個模塊:普通綜合英語模塊、通用學術英語模塊和專門學術英語模塊。普通綜合英語模塊以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閱讀、寫作和翻譯的基本技能為主,旨在培養(yǎng)研究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通用學術英語模塊的教學目標則是幫助學生運用英語進行專業(yè)學習、學術(會議)交流或學術閱讀和學術寫作,如記筆記、聽學術講座、匯報研究成果或進行學術研討、搜索和閱讀專業(yè)文獻,撰寫學術論文和摘要等。專門學術英語模塊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在英語語境中從事本專業(yè)領域工作的能力。結合專業(yè)內容教學,幫助學生學習專業(yè)詞匯,熟悉專業(yè)術語,讓學生習得更多本專業(yè)知識[10]。課程設置采用“必修為主,選修拓展”的模式。除了上述模塊所開設的必修課,如“研究生英語寫譯課程”“學術論文寫作”“國際會議交流英語”等,還開設選修課,增加語言文化類課程,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另外,根據(jù)學科專業(yè)特點,從專業(yè)要求出發(fā),采用彈性學制,制定合理的學時,而不是“一刀切”。
(五)加強教材建設
“學術英語”教材應本著“真實性、實用性和專業(yè)性”的原則,立足學術交流所需的語言技能,在保證材料、目標、任務的真實性的前提下,通過設計具有討論性、探究性和發(fā)現(xiàn)性的練習方式,激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并引導學生的課下學習,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結合英語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教授學生專業(yè)共核知識,提升學生的學術英語能力[11]。根據(jù)課程的學習內容與所學專業(yè)有機結合的原則,結合需求分析,按照培養(yǎng)應用型、復合型高層次人才的整體要求,從現(xiàn)有教材及專著中遴選一批適用性強的教學用書。但是,目前國內教材在編寫原則、材料選擇、任務、練習設計等方面存在著一定缺陷。所以,建議在確定教學內容時,采取統(tǒng)編教材和自編教材相融合的辦法,改進教材內容,或自編教案和講義。
總之,農業(yè)高校研究生英語教學改革實踐任重道遠。實施“以EAP為支點”的教學改革,需要學校、學院及相關主管部門之間通力合作,發(fā)揮協(xié)調功能,為提升師資隊伍搭建平臺,同時,從師資培訓、課程設置等方面提供政策和資金支持。英語授課教師則需要與用人單位,特別是專業(yè)學院專家及專業(yè)課教師主動溝通,尋求合作,以需求分析為依據(jù),從課程內容選擇、教學方法設計及教學評價等方面探索切實可行的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蔡基剛,陳寧陽.高等教育國際化背景下的專門用途英語需求分析[J].外語電化教學,2013,(5).
[2]李娜,胡偉華.“需求分析”理論指導下高校非英語專業(yè)研究生ESP口語教學設計研究[J].外語教學,2014,(3).
[3]束定芳,華維芬.中國外語教學理論研究六十年:回顧與展望[J].外語教學,2009,(6).
[4]周梅.ESP:研究生公共英語課程的發(fā)展方向[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0,(11).
[5]曾建彬,廖文武,先夢涵等.研究生學術英語需求分析[J].中國大學教學,2013,(10).
[6]巨瑛梅,劉旭東.當代國外教學理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225-226.
[7]龐維國.自主學習的測評方法[J].心理科學,2003,(5).
[8]David Gardner & Lindsay Miller.Establishing Self-Access from Theory to Practice[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9-10.
[9]蔡基剛.一個具有顛覆性的外語教學理念和方法——學術英語與大學英語差異研究[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4,(2).
[10]楊亞麗,楊帆.以學術英語為導向的研究生英語課程設置模式[J].高等農業(yè)教育,2014,(8).
[11]單勝江.專門用途英語教學研究:理論與實踐[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138-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