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學工作枯燥而無味,有的老師常常埋怨自己的工作辛苦和無奈。我曾經(jīng)也問過自己:為什么要來教書?可當孩子有點滴進步,露出會心的微笑時;當期末結(jié)束,看到一個個孩子滿意的分數(shù)時;當一批批學生走出小學校進入中學時,你就會感到無比的自豪和榮幸,也只有這個時候,你才會感到教書的快樂!這種成功的滿足是其他任何職業(yè)不可取代的,所以我愛教師這個職業(yè),我為自己是老師而自豪!從1994年至今,我從教已有23個年頭,在這些年的教師生涯中,我收獲著并快樂著……回首過去我感觸最深的是:要學會換位思考,要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問題!
【關鍵詞】思考;角度;理解;包容
一、要學會理解、包容學生
人無完人,學生偶爾犯錯應要給予原諒。我們要允許別人犯錯,還要給他們改錯的機會。成年人如此,更何況是小學生。老師不能高高在上,讓學生言聽計從。課堂上你是老師、課后應成為他們的知心朋友!尤其是剛?cè)雽W的一年級的小朋友,剛從幼兒園跨入小學大門的他們,在紀律、行為習慣上都還不適應,甚至有時他們還會把你錯叫成“媽媽”。所以我們應該保護他們的自尊心,把他們當做孩子而不是學生。
記得幾年前我?guī)б荒昙?,班上有一孩子叫李嘉誠。他聰明、能干、學習較好??捎幸淮嗡昧送澜煌綄W的二十多塊錢,于是同學告狀說他偷了錢。我找到了李嘉誠同學,想問清情況,還沒開口,他就反駁說他沒偷錢。我知道孩子的心思:不想背“小偷”罪名。我把他樓到懷里,跟他說:“老師知道你沒偷錢,更不是小偷,但是你拿了同桌的錢她買不了作業(yè)會著急的,老師知道你不是故意的,如果你要買東西回家向爸爸媽媽說明原由,他們會給你,,不能隨便拿別人的東西……”還沒等我說完,他就說:“錢是我撿到的,我,我沒偷?!苯?jīng)過我的耐心開導,他認錯了。我們倆達成了協(xié)議:老師為他保密,他以后不能再犯這樣的錯誤。他答應了,還主動交出了錢,我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表揚他“拾金不昧”。從此以后他再也沒犯錯了,而且成了班上的優(yōu)秀生。這不僅保護了他幼小的心靈,也得到了他的信任。事后我把這事告知家長,也贏得了家長的贊許。
二、真心地去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幫助學生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需要,他們需要老師愛護和幫助。說實在的,老師關愛學生本來就是份內(nèi)之事,也不奢求得到什么。學生的一句問候;一種親近的眼神;一個輕擁老師的小動作。就可以知道學生想和老師做朋友。如果老師把這些行為當作不禮貌之舉,那你就大錯特錯了。學生們需要老師去愛護他們、關心他們、幫助他們,而不是將他們拒之千里。
三、對學生耐心、細致,善于換位思考
剛參加工作時,對學生的嬉戲打鬧我不理解,覺得學生不禮貌,老師不威嚴,常常會為學生的這種不聽話而犯愁,總對他們大聲訓斥、嚴厲批評??稍绞沁@樣,他們越不聽話。自從我成了家,當了母親,孩子上小學我是一位家長時,才體會到孩子也有自尊心,也需要保護。這些年來,我一直從孩子和家長的角度對學生,我想: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學校健康快樂的接受知識,我怎么能不做到呢?一個老師如果經(jīng)常站在學生的立場去考慮,那么很多事情就會順利解決。只有設身處地體察學生的思想感情,克服那種“自我中心”的傾向,常把自己放在學生的位置去思考、體驗,不斷調(diào)整自己的教育方法,這樣他們才會信賴你,才會向你敞開心扉,和你真正的做朋友。
四、放下架子,微笑面對學生
老師在學生心目中應該是充滿陽光、充滿智慧的,而不是只會死板著臉,教死書的機器。因此,教師在課堂內(nèi)外都應該放下架子,多一些微笑,對學生多多鼓勵,主動與學生進行溝通。這樣,課內(nèi)課外,才會有其樂融融的場面。因為你的溫柔,你的微笑會讓學生感到輕松,沒有束縛。 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永遠保持樂觀、開朗、充滿陽光的一面。這樣學生才能接近你,才敢接近你,才能和你做朋友。當然,朋友關系也不能放任自流,一分嚴格加上九分朋友親情,師生關系做到如此,還有什么比這更甜蜜的呢!
五、結(jié)語
以上綜述,在教育過程中,如果學生畏懼老師,則必然會妨礙教學的順利進行。這些年來,我一直堅信,老師和學生做朋友,你將收獲無窮的樂趣。我在每一屆家長會結(jié)束時,都會對家長說:我會把每一個同學當做自己的孩子,不偏不坦,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去呵護他們!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我將不斷鞭策自己,努力做學生心中的好老師!
作者簡介:楊艷波(1974-),女,漢族,云南祿豐縣,???,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數(shù)學教學。
參考文獻:
[1]楊曉榮.探尋促進數(shù)學理解的教學策略.小學數(shù)學教育.中國知網(wǎng).2017.
[2]金宇 毛淑芹.讓學生在情景中快樂的學習.中國知網(wǎng).2017.
[3]潘旭東.為理解而教——對理解性學習的基本認識.小學教學參考.中國知網(wǎng).2017.
[4]曹健.促進學生理解性學習的策略.小學教學參考.中國知網(wǎng).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