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興會
【摘 要】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進一步實施,要提高小學的素質教育水平就必須以人文主義作為理論基礎,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和正確理解并熟練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小學語文的個性化閱讀教學旨在加強小學生語言文字的積累,培養(yǎng)語文閱讀的興趣,使學生在后續(xù)的語文學習過程中能夠拓展思維,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本文將就小學語文的個性化閱讀中的問題進行探討和研究。
【關鍵詞】小學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方法;研討;研究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fā)展,當前社會大環(huán)境下越來越重視具有獨特個性的人,同時還要求在具有個性的同時懂得對別人的尊重和理解。近幾十年來,科技的高速發(fā)展使得社會對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人越來越看重。學會不人云亦云,敢于打破常規(guī)正是當今社會所需人才應具有的品質。要培養(yǎng)有知識、有創(chuàng)新力、有素質的新時代人才就需要從小抓起。對于小學生來說,進行個性化閱讀教學必不可少。
一、鼓勵學生進行批注閱讀
在閱讀過程中,大多數小學生只是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或故事情節(jié),這樣的閱讀屬于粗略性質的閱讀。閱讀活動過程中并沒有進行獨立思考,深刻領會文章的意圖。同時,在閱讀的時候只是在進行單純的文字認知,沒有自己的的獨到見解,完全按照文章的走向進行。這樣的閱讀并沒有起到真正的閱讀效果,對學生的文學水平的提高并無裨益。在閱讀過程中對文章進行批注,感知文章內容和作者在文字中透漏出的情感,同時對文章中運用到的表現手法進行剖析。讓學生從更深層次上真正感受到語言文字的魅力。鼓勵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進行標記,教師不應對標記方法進行標準的制定,而應該讓學生獨立進行,這樣學生才能在自主標記的過程中進行思考。同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對做出的標記進行思考歸納。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才能真正起到閱讀的效果。
二、鼓勵學生進行選擇性閱讀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經常發(fā)現,教師在對學生講授一篇文章的時候對每一個細節(jié)都進行細致講述,唯恐學生理解不夠透徹。這樣的教學方法實際上限制了學生的個性思維。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應該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進行知識的探尋而不是依靠老師進行全方位的灌輸。同時,小學語文在講授過程中不應將每一個枝節(jié)段落都進行細致講授。太過細致的后果就是學生抓不住重點,對文章信息不能準確把握。過多的信息量會導致學生對文章信息感到迷茫,不了解文章作者的真實意圖是什么。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教師應該讓學生對文學作品進行情感的領悟、詞句的積累以及意識的培養(yǎng),但是,我們也應該注意到學生沒有必要對閱讀材料中所有的細節(jié)都進行把握。教師進行全方位的剖析是在講授教師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和感悟,但是卻禁錮了學生自身的創(chuàng)造性。個性化閱讀就是要讓學生自主閱讀,讓學生自己去感悟和領會文章的主旨和情感。因此,在進行課程設計時,教師不應該對答案進行規(guī)范化,而應該地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答案,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思維得到發(fā)散,起到閱讀的效果。
三、鼓勵學生提出質疑
學生對所讀文章進行質疑和批判是促進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的有效方法。作為一個思考的過程,閱讀本身就是一個與文章作者進行對話的行為。在閱讀過程中不僅僅只是被動的單純的接受作者的思想,更多的需要讀者自己進行獨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見解?;蛘邔⑽恼碌挠^點作為一種啟發(fā),學生自身可以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批判質疑的閱讀方式不僅可以引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同時也可以極大的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西方的教育學專家指出創(chuàng)新精神的核心就是批判思維。作為創(chuàng)新的動力和基礎,鼓勵學生對文章進行批判和質疑就是鼓勵學生開拓思維,引導學生進行創(chuàng)新,這也是鼓勵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的目的之一。
四、行個性化閱讀的優(yōu)點
(一)促進學生對原有知識的回憶
作為一種對外界信息進行接受整理的過程,閱讀就是對信息進行同化的行為。閱讀者在原有已經掌握的知識的基礎上對新接受的知識進行整理、消化。由于原有知識的基礎性作用,在原有知識未被激活的情況下去進行新的閱讀,并不能起到真正的接受新知識的效果。學生只是在被動的進行文字的認知而并沒有接受任何新的信息。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沒有原有知識進行鋪墊就不能理解新的知識,及時進行閱讀也只是在死記硬背囫圇吞棗。但是,當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被激活,就會根據原來已經占我的知識對新的知識進行批判性思考。這對獲得新知識至關重要。
(二)促進活躍的課堂氣氛
要進行個性化閱讀不僅需要學生能夠進行發(fā)散性思維同時還需要活躍的課堂氣氛。作為年齡較小的未成年人,小學生很多并未有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大多數這個年齡的學生對教師都具有較強的依賴性,容易被教師的想法左右而失去自身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因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授課的同時要注意引導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如果教師進行“一言堂”式的教學就會回到傳統(tǒng)的老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個性化閱讀教學就不可能實現。教師在進行課程設計是要進行引導性的問題設計,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同時鼓勵學生進行課堂討論。通過這種方式,在實現學生個性化閱讀的同時也營造了活躍的課堂氣氛。
(三)使學生張揚個性
通過進行個性化閱讀教學,可以促進學生在課堂上表現自我的意識,使學生在課堂上敢想敢問,面對老師敢于大膽提出自己的見解,同時學生的思維方式得到發(fā)散,使學生更加具有創(chuàng)造力。除此之外,學生更加具有批判精神。對于新的知識,在進行接受時不再僅僅是人云亦云毫無自己的想法,而是敢于指出錯誤并發(fā)表自己的見解,這是新時代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基本要求。通過進行個性化閱讀教學,也使課堂氣氛和師生關系得到根本性的轉變。課堂氣氛更加活躍,學生更加用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意見。
五、總結
在教育部進一步推進教學改革的新形勢下,僅僅依靠原有的教學方式已經遠遠不能夠滿足新時期的教學要求。小學語文教育進行個性化閱讀的教學新模式在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提高學生思維發(fā)散能力的方面具有很大的優(yōu)勢。同時進行個性化閱讀教學也可以提高學生的批判精神,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我們相信,通過語文進行個性化閱讀教學可以真真正正的提高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參考文獻:
[1]羅萬春.才智.淺析小學語文“長文短教”教學策略[J].2017(29).
[2]趙婷婷.打造生動課堂,開展高效教學——淺析素質教育下的小學語文教學策略[J].學周刊.201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