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玉飛
“學困生”作為對學習有困難學生的一種代名詞,越來越被眾人理解和接受;這代表著人們教育思想的進步,也標識著教育者對于學生差異的深層次劃分。對于執(zhí)教者,我們經(jīng)常思考的是如何幫助“學困生”去進一步提高,而忽略了“學困生”產(chǎn)生的深層次原因,因此在教育方面會出現(xiàn)事倍功半的現(xiàn)象。所以在教育行為、決策選擇之前,首先要找出“學困生”形成的原因。
一、“學困生”產(chǎn)生的原因
“學困生”的出現(xiàn),代替了“笨學生”、“成績差”等違背教育原則的詞語,但替代不了教師的認識?!皩W困生”產(chǎn)生的原因通常有以下幾種原因:
(一)心理標識對“學困生”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當人們在給學生的差異分類時,通常忽略了潛意識當中對學生的稱謂,當人們給一個學生配上一頂標識后,就不再去發(fā)現(xiàn)新的閃光點。這樣我們慢慢地丟棄一個堅持進步的學生,這樣一個真正的“學困生”便產(chǎn)生了。
(二)家庭的因素。家庭作為孩子的第一學校,它給予學生不僅是物質(zhì)生活的滿足,更是心靈成長的土壤。一個幸福完整的家庭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著孩子的信心、愛心、責任心,對于孩子心理的成長、智力的發(fā)育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如果家庭中充斥著謊言、爭執(zhí)、怨憤,那么孩子的心靈必然是殘缺的、扭曲的,在集體活動中有著不合群、融入慢等問題。
(三)評價的不合理、不全面也容易造成“學困生”的產(chǎn)生。每個人的智力并不只表現(xiàn)為單一學科的要求,在現(xiàn)實的教育中,人們往往因為孩子在某一方面的表現(xiàn)而過早地下結論。這種心理現(xiàn)象是極其常見的,結果也是非常令人擔憂的。
二、對“學困生”的轉化對策
盡管“學困生”普遍存在,并且比例不是太大,但對每個家庭和個人來說,卻是很大的問題。“學困生”不是一兩天形成的,而是長期在許多主客觀因素影響下形成的,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活動中,“學困生”的存在更是不容忽視。
(一)優(yōu)化課堂教學,提高“學困生”的課堂效率
課堂是“學困生”轉化的“主陣地”,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必須改變以往的“一刀切”教學方法,要根據(jù)學生實際,順應學生心理,給“學困生”創(chuàng)造成功的機會,讓其也獲得“成功感”。
1、優(yōu)化提問手段
提問是教師獲取信息,及時了解學生情況的主要手段,那么課堂提問對“學困生”問些什么?怎么問呢?在實踐中我的做法是:
(1)在提問中,要針對“學困生”的心理特征和課堂環(huán)節(jié),設計不同的問題?!皩W困生”一般注意力都不集中,要提高他們的課堂效率,就要時時處處注意他們,尋找適合他們的問題,提高“學困生”的參與意識。即使回答錯誤,也不要急于簡單地否定,而是要肯定他們回答的可取之處,然后再讓別的學生去補充。
(2)要注意提問的方式方法。對“學困生”的提問我力求做到:一是問題通俗易懂、表述正確;二是提問中留給“學困生”足夠的思考和補充的時間,降低其焦慮程度;三是當“學困生”不能回答時,要采取適當?shù)囊龑?,保護其自尊心。
2、優(yōu)化作業(yè)手段
(1)改變作業(yè)布置形式。在教學活動中分層設置練習,使練習有層次,有針對性。新課完成后,老師在巡視的過程中,應對“學困生”進行個別輔導。
(2)改變作業(yè)評價方式。對“學困生”作業(yè)的整體評價一律使用優(yōu)秀,正確完成給優(yōu)秀,做錯訂正后還給優(yōu)秀。
(二)加強學法指導,教會學生學習
在教學中我們要改變重知識輕能力,重結果輕過程的不良傾向,要加強學法指導,教“學困生”學會學習。
1、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
(1)課前預習。指導“學困生”課前預習,首先要從自學課本開始,指導課前預習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本課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習題怎么做?為什么要這樣做?還可以怎樣做?通過預習使“學困生”對新課程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對課本有困難的地方可以做個記號,在課堂學習中就可帶著問題進行,使“學困生”聽課更具有目的性、針對性。
(2)課后整理。要培養(yǎng)“學困生”先復習當天的知識,完成作業(yè),最后整理當天的學習內(nèi)容。
2、學習方法的指導
(1)操作方法的指導。小學生的思維正處于從直觀到抽象的過渡階段。對于他們來說,思維永遠離不開形象和動作,“學困生”尤其如此。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從直觀形象入手,加強操作方法指導,好讓“學困生”在我們的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地展開思維。
(2)思考方法的指導。教學中教師應加強思考方法的指導,讓學生學會思考問題,學會學習。
(三)發(fā)揮集體力量,形成強大教育優(yōu)勢
教育“學困生”,僅靠老師的孤軍奮戰(zhàn),難免形單影只,顧此失彼,因此老師要善于組織和發(fā)揮各種教育力量,來增大教育合力。
1、班集體的力量。一個良好的班集體,有利于養(yǎng)成良好的集體生活、學習習慣和集體觀念。在全班開展各種各樣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讓“學困生”也積極地參與進來,使他們在集體活動中既能受到組織的溫暖又能鍛煉他們、帶動他們不斷地進步。
2、家庭的力量。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學困生”容易在老師和家長之間游離,如果不加強聯(lián)系,就會造成管理盲區(qū),養(yǎng)成一些不良習慣,所以家長和學校要緊密聯(lián)系,共同采取措施,這樣就能更好地轉化“學困生”。
三、結語
面對“學困生”,使他們由“厭學”變?yōu)椤皹穼W”,是每一位數(shù)學教師必須面對的一項艱巨的任務。這就要求我們要用愛去感化他們,用情感染他們,與他們進行心靈的碰撞和溝通,使更多的“學困生”得到轉化。
【作者單位:霍邱縣長集鎮(zhèn)禹橋小學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