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榮
一提到圖書銷售,發(fā)行人員和編輯就成了“冤家”,發(fā)行人員抱怨編輯選題抓得不夠準、圖書做得不夠精美、找的作者名氣不夠大……編輯抱怨發(fā)行人員不努力賣書、不會介紹書的亮點、好好的書就是賣不出去等?;ハ嗦裨菇鉀Q不了問題,如何實現(xiàn)好書賣好?下面將以《歌德精選集》為例,論述如何實現(xiàn)有效溝通,高效銷售。
歌德是最偉大的德國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學領域的一個出類拔萃的光輝人物。他的著作與思想深深地影響著每一代中國人,并在不同的年代留下了不同的印記。《歌德精選集》在一個“精”字,精選歌德六卷既具代表性又富可讀性的文學杰作,由著名歌德譯者楊武能教授一人獨立完成。圖書特點如下:
人類思想文化史上,歌德無疑是一顆燦爛明亮的巨星,西方的文學史家慣于把他和荷馬、但丁、莎士比亞相提并論。歌德,1749年8月28日,出生在德國美茵河畔的法蘭克福。歌德八歲就寫了一首賀歲詩,獻給自己的外祖父母,十五歲時寫的一首題為《耶穌的地獄之行》的詩長達一百六十行,登載在了故鄉(xiāng)的一家刊物上。這首詩,極有可能是歌德就早發(fā)表的作品。1772年,歌德僅用四周的時間寫成了書信體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這部小說1774年與讀者見面,當即引起巨大的轟動,二十四歲的歌德成了當時德國乃至全歐最享盛譽的作家。
歌德一生成就卓著,在詩歌、戲劇、小說、文藝理論、哲學、造型藝術及自然科學等領域都有很大的建樹。他不僅僅是一位杰出的詩人和文學家,還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哲人,他所倡導的“浮士德精神”,可謂濃縮了肇始于16世紀的歐美資本主義時代的時代精神,影響不但至今猶在,并且遍及整個世界。在德語和德語國家,歌德更像我們的孔夫子,被看作民族精神的代表,被看作圣人。歌德長期生活和工作的小小魏瑪城,一個多世紀以來不僅一直享有德國民族文化圣地的光榮,而且早在幾年前,已被歐盟正式確定為“歐洲文化之都”。
歌德一生辛勤寫作,為后世留下了卷帖浩繁的作品,搜集最廣的魏瑪版《歌德全集》多達143卷。這套書選編了六卷既具代表性又富可讀性的文學杰作:第一卷,詩歌《迷娘曲》,歌德自幼寫詩一直到老,始終是也首先是一位詩人,是繼荷馬、但丁之后歐洲最偉大的詩人。第二卷,青年歌德的成名之作、影響巨大而深遠的《少年維特的煩惱》,此外,由于這卷篇幅太單薄,同時收錄了體裁相近的作品。第三卷,被譽為“提高了的《維特》”的《親和力》。單戀十六歲的少女米娜·赫爾茨麗卜的痛苦,使歌德在六十歲時仍以當年寫《維特》時差不多的激情,僅僅用七個星期,就寫成了含義深沉的長篇小說《親和力》。第四卷,長篇小說《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寫的是一個商人家庭出身的青年在社會上長見識、受教育、掏經(jīng)驗的成長和發(fā)展過程,借以表達歌德本人的教育主張和社會理想。在德語文學里,它是所謂“教育小說”或稱“修養(yǎng)小說”“發(fā)展小說”的最重要代表。第五卷,集歌德創(chuàng)作和思想之大成的詩劇《浮士德》。浮士德的這種積極進取、永遠向上、不斷追求的精神,應該說是人類賴以生存、發(fā)展、進步的最偉大和最可貴的精神。海涅稱《浮士德》為“德國人世俗的圣經(jīng)”,革命理論家梅林贊譽它為“現(xiàn)代詩歌的王冠”,還有人把它視為“歐洲文藝復興以來三百年歷史的總結(jié)”,“人類光明燦爛前景的壯麗頌歌”。第六卷,《歌德談話錄》雖為艾克曼整理,卻不折不扣的是歌德對自己一生全面而精彩的回顧和總結(jié)。這些談話不僅對于人生、對于藝術和科學富有啟迪,富有寶貴的教益,而且它們作為詩人生活的直接速寫,還特別有助于人們把從其眾多作品中得來的歌德形象變得豐滿起來。
楊武能,1938年出生于重慶,祖籍武隆縣江口鎮(zhèn),故號江口譯翁。1978年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師從馮至教授研究歌德,于歌德研究結(jié)下不解之緣。楊武能教授半生研究、譯介歌德,本著翻譯力求體現(xiàn)“譯者必須同時是學者和作家”的思想,把所有翻譯成果編輯成《歌德精選集》。楊武能教授艱苦治學半世紀,于歌德研究、譯介多有建樹,其主編的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歌德文集》(14卷),榮獲中國圖書獎,是我國百年來第一套真正意義上的歌德作品多卷集。國內(nèi)外學界公認楊武能為郭沫若、馮至之后一代歌德學者的杰出代表。憑著研究、譯介歌德及德語文學的突出貢獻,楊武能教授2000年獲得德國總統(tǒng)授予的德國國家功勛獎章,2001年獲得終身成就性質(zhì)的洪堡學術獎金,2013年獲得國際歌德研究領域的最高獎歌德金質(zhì)獎章,成為三大獎集于一身的唯一一位中國學人。楊武能教授能夠把握原著的風格、神采和情調(diào)等微妙之處,并且有能力恰如其分地表達出來。楊老師文筆雋秀,所譯文字讀起來朗朗上口,追求美文可以說是他的一大風格。譯文的遣詞、造句、語氣、筆調(diào)、音韻、節(jié)奏等,都盡量貼近原著的文學品質(zhì)。
我國譯介歌德,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以郭沫若為代表的第一階段功績主要在翻譯介紹歌德;以馮至為代表的第二階段貢獻主要在研究歌德;以楊武能為代表的第三階段翻譯和研究并重?!陡璧戮x集》中,幾乎每冊都收入了楊先生研究歌德的佳作譯余漫筆。在讀完原作之后,再細讀楊先生的譯余漫筆,讓自己的理解徹底升華。楊先生不但將每本書的寫作背景、作者寫作時的處境一一介紹,并且就其時代精神、思想意義、藝術特色等都做了詳細點評。
發(fā)行人員認為《歌德精選集》不好銷售,原因如下:
歌德的名字在中國的出現(xiàn),據(jù)考證最早是在1878年。歌德在我國真正的傳播并產(chǎn)生影響是發(fā)生在五四運動以后,主要是通過郭沫若先生的翻譯和介紹。1922年,郭沫若譯的《少年維特的煩惱》出版,歌德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20世紀20年代、30年代,中國出現(xiàn)一股“歌德熱”,并一直持續(xù)到40年代。后翻譯、研究歌德的人較多,對其作品的翻譯也蔚為壯觀。歌德的作品已經(jīng)進入公版,翻譯其作品的人較多,現(xiàn)在市面上有大量的版本,而大部分讀者在選購圖書時,并不知道哪個人翻譯的好,而且書店在訂貨時并不看好進入公版的作品。
《歌德精選集》由于約請的是最好的翻譯者,精心策劃、精心設計、精心編輯、精心印制,圖書所用的紙張、印刷、設計等都是最優(yōu)的,目標定位在精品圖書,成本較高,發(fā)行折扣自然較高。而一些書商在制作同類書籍時,能夠把成本壓得很低,用低折扣吸引客戶。在這一點上,我們不占優(yōu)勢。
時下,很多人都已經(jīng)習慣了碎片化閱讀,一篇報道、一條微博的推送、微信朋友圈的分享,成了人們主要的閱讀方式,真正的深層次閱讀者不多。眾所周知,歌德是一個偉大的詩人、小說家、戲劇家和杰出的思想家,他的作品具有很強的哲學性、思想性,往往需要讀過三遍才能真正讀懂其內(nèi)涵,并不是風花雪月。如何培養(yǎng)忠實讀者,也成了一個大問題。
目標讀者定位不準確。編輯在策劃這套書的時候,目標讀者到底是誰?楊武能先生翻譯的《格林童話》目標讀者就是兒童,可謂家喻戶曉,暢銷一時,經(jīng)久不衰;《歌德與中國》,目標讀者為研究歌德的學者和喜歡歌德的讀者,是楊武能先生的創(chuàng)作作品,是對歌德文化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而《歌德精選集》的目標讀者編輯確定為青年讀者、大學生,但裝幀過于端莊,缺乏現(xiàn)代因素,顯然不適合這個人群。
通過以上論述可以看出,編輯認為自己編出的書好,批評發(fā)行部銷售不力,把自己辛苦編出的書變成庫存甚至廢紙。相反,發(fā)行人員則多認為編輯不出好書,書沒有賣點,不受市場歡迎,或者認為編輯出書后,就不管后期的營銷推廣工作,其工作做得并不到位。編輯和發(fā)行雖然有矛盾,但雙方目標是一致的:把書賣好。那么,編輯部門與發(fā)行部門如何做才能形成合力,為出版社帶來更好的經(jīng)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呢?
編輯應該在圖書策劃階段就與發(fā)行溝通,發(fā)行人員提前介入。這樣,發(fā)行人員預知編輯將要策劃推出的圖書,在圖書沒有進入編校設計階段提出他們的意見,用市場的眼光來評價選題、指導設計。而且編輯可以借助發(fā)行人員做市場預熱,發(fā)行人員知道整個出書的進度,能夠更加準確地做出營銷預案,等圖書出版時,可以順利的進入市場。
加大宣傳力度,讓讀者真正了解到有這樣一套精品圖書。編輯人員在圖書出版后,絕對不能覺得自己的工作做完了。而應該加強與發(fā)行人員的溝通,按地面店、網(wǎng)店、傳統(tǒng)媒體、新媒體提供不同的宣傳文字,要和發(fā)行人員一起從市場的角度自己的圖書有別于其他圖書的優(yōu)點,找出自己圖書的賣點、熱點,及時組織各種書評、書訊,組織各種線上、線下活動,發(fā)行人員要將市場反映及時反饋給編輯人員,共同研究調(diào)整銷售策略。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應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加大圖書宣傳力度,讓讀者能夠了解到圖書。
針對發(fā)行人員提出的書店不看好進入公版的圖書和發(fā)行折扣過高的問題,編輯人員應該讓發(fā)行人員了解到:“現(xiàn)在一些公版書根本沒有校對,怎么節(jié)約怎么來,一翻拍一復印一印刷就完事了,有的新課標圖書、語文參考資料非常粗糙,對孩子、對讀者完全不負責任。”我們精心組織、精心印制的圖書發(fā)行折扣自然高些,不應該因為折扣的原因讓讀者看不到精品圖書,畢竟,不管是對于一家網(wǎng)店還是一家實體店,品牌的力量還是不容小覷的。
充分利用好“全民閱讀”等活動,積極宣傳深層次閱讀。另外,還可以利用特色書店銷售。哈爾濱的果戈里書店、沈陽的歌德書店陸續(xù)開業(yè),應該充分利用這些書店,與這些書店的店員充分溝通,必要時,應該組織專門的講解,讓銷售者充分了解這套書策劃的緣起、作者的情況、譯者的水平、圖書的賣點等。只有讓一線的銷售者真正了解圖書,才能把這些信息有效地傳遞給讀者,實現(xiàn)有效銷售。
《歌德精選集》在編輯充分與發(fā)行人員溝通后,編輯了解了發(fā)行的問題,發(fā)行了解了圖書的優(yōu)勢,編輯和發(fā)行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通過合作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終于實現(xiàn)了良好的銷售。
【參考文獻】
[1][德]歌德,楊武能譯.《歌德精選集》[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15.
[2]周青民,李秀紅.歌德研究綜述[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2008(10).
[3]酈亮.公版圖書不是想怎么出就怎么出[J].青年報,2017-01-03.
[4]李緯.編輯和發(fā)行如何化矛盾為合力[J].現(xiàn)代出版,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