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力升
股骨頸骨折主要是指發(fā)生于股骨頭下與股骨頸基底部間的骨折,約占成人骨折的3.6%、占髖部骨折的53%[1]。股骨頸骨折致殘率、死亡率均較高,分別可達到60%、36%[2]。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青年股骨頸骨折逐漸增多,而且多為高能量損傷,大部分患者伴有較為嚴重的股骨頸周圍血管、軟組織、骨質損傷[3]。目前臨床主要采用閉合復位進行治療,且取得一定療效,但仍會出現(xiàn)傷口感染、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等并發(fā)癥。Gotfried提出一種股骨骨折非解剖復位方法,其可促使股骨頭穩(wěn)定[4],但臨床對其在青年股骨頸骨折中的具體應用價值的研究較少,故本研究回顧性分析我院96例青年股骨頸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探討解剖復位、Gotfried支撐復位用于青年股骨頸骨折的臨床價值,為臨床治療提供一種新思路,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96例青年股骨頸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行Gotfried支撐復位(觀察組)與解剖復位手術(對照組)各48例。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查通過。納入標準:①符合股骨頸骨折診斷標準[5];②年齡14~44歲;③單側骨折;④骨折前下肢活動正常、髖關節(jié)功能正常。排除標準:①病理性股骨頸骨折;②陳舊性股骨頸骨折;③存在偏癱等影響療效評定的合并癥;④合并有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或髖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者。觀察組中男30例,女18例;年齡 16~40歲,平均(29.35±9.85)歲;致傷原因:跌摔傷20例,交通傷16例,墜落傷12例;病程3h~3d,平均(1.62±0.98)d;骨折Garden分型:Ⅰ型6例,Ⅱ型8例,Ⅲ型20例,Ⅳ型14例。對照組中男32例,女 16例;年齡 15~42歲,平均(28.41±9.76)歲;致傷原因:跌摔傷18例,交通傷17例,墜落傷13例;病程 5h~3.2d,平均(1.50±1.03)d;骨折 Garden分型:Ⅰ型4例,Ⅱ型9例,Ⅲ型23例,Ⅳ型12例。兩組性別、年齡、致傷原因、病程、骨折Garden分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兩組手術方法相同,患者均取仰臥位,采用蛛網膜下腔阻滯聯(lián)合硬膜外麻醉,牽引患肢,透視監(jiān)測;內旋患肢20°,在C型臂X線機下監(jiān)視復位骨折,注意維持骨折復位位置,復位滿意后在股骨大轉子下3cm處平行于股骨頸置入3枚中空的加壓螺紋釘,分別沿股骨距置入、股骨頸后方皮質置入及股骨頸上部置入。①解剖復位:對位(兩骨折端的接觸面)和對線(兩骨折段在縱軸上的關系)完全良好。②Gotfried支撐復位:先向外側牽引患肢,之后進行縱向牽引,解除骨折斷端的嵌插;第二步:內收(40°~45°)、內旋患肢以實現(xiàn)陽性支撐,在透視條件下達到180°骨折對線;最后,維持復位位置,放松牽引,行內固定。手術均由經驗豐富的醫(yī)師完成。術后常規(guī)給予抗生素治療3d;術后連續(xù)3d檢測血常規(guī)與各項生化指標,判斷患者隱性失血量,當血紅蛋白在7~10g/L,需適當輸血。術后6周內禁止患者屈曲內旋髖關節(jié),睡眠需在雙腿間夾枕頭,側臥時注意保證患側在上方,防止脫位。術后第2天可扶雙拐部分負重,并繼續(xù)扶雙拐行走6周以上。
1.3 觀察指標①比較兩組術后1年骨折復位質量,采用Garden指數來評定[6]:正位與側位指數均在155°~180°為Ⅰ級(優(yōu));正位與側位指數中存在1個<155°或>180°為Ⅱ級(良);正位與側位指數均<155°或>180°為Ⅲ級(可);正位指數 <155°或者是側位指數>180°為Ⅳ級(差)。②比較兩組術后1年、2年、3年髖關節(jié)功能 Harris評分[7]:90~100分優(yōu);80~89分為良;70~79分為可;0~69分為差。Harris功能評分優(yōu)良率=(優(yōu)例數+良例數)/總例數×100%。③比較末次隨訪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隨訪3年,全部隨訪成功,每月進行1次電話隨訪。術后半年,每3個月進行1次門診復查,之后每半年進行1次門診復查。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選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19.0對研究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組間對比進行χ2檢驗;等級資料兩兩對比采用Mann-Whitney秩和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對比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骨折復位質量兩組骨折復位質量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骨折復位質量[n(%)]
2.2 兩組髖關節(jié)功能Harris評分等級比較觀察組術后1年、2年、3年優(yōu)良率分別為93.75%(45/48),89.58%(43/48),87.50%(42/48)。 對 照 組 術 后1年、2年、3年優(yōu)良率分別為 89.58%(43/48),83.33%(40/48),79.17%(38/48)。兩組術后 1年、2年、3年髖關節(jié)功能Harris評分優(yōu)良率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 2。
2.3 兩組遠期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兩組髖關節(jié)功能Harris評分等級比較[n(%)]
表3 兩組遠期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n(%)]
傳統(tǒng)治療股骨頸下型骨折的復位標準主要為重建骨折前的解剖外形。一直以來,臨床普遍認為股骨頸骨折愈合或治療成功的關鍵是解剖復位[8]。但目前股骨頸骨折手術治療的主要并發(fā)癥仍為內固定失敗或骨折不愈合[9]。故骨折復位方法在股骨骨折愈合及判斷預后方面有重要意義。
Gotfried復位法及復位標準要求骨折內側形成陽性支撐,促使股骨頸骨折穩(wěn)定,進而有利于穩(wěn)定術后骨折。Gotfried復位法中若復位理想,不應對患者負重活動進行限制,且只要患者可耐受,就可進行負重活動。青年骨折患者活動較多,如果復位不理想,可于術后2個月在康復師指導下進行負重行走。骨折復位情況可影響股骨頭血供,任何不良復位(股骨頭旋轉、內外翻或骨折端復位不良等)均可能增加股骨頭缺血壞死或者股骨頭塌陷發(fā)生率[10,11]。解剖復位可較好的保護股骨頭血供,但若過度追求解剖復位,尤其在難復性股骨頸骨折治療中,易造成反復牽拉旋轉,進而會使股骨血供遭到破壞,增加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骨折不愈合風險[12]。部分學者認為[13~15],閉合復位在C型臂X線機透視下可達到解剖復位,且可有效避免對關節(jié)囊的損傷,進而可較好的保護血液供應,能有效降低術后感染風險或術中出血量。Gotfried等[16]介紹了一種頭下型股骨頸骨折閉合復位技術,該復位技術不再追求解剖復位,而是盡量穩(wěn)定頭下型股骨頸骨折。其首次提出股骨頸骨折陽性支撐、陰性支撐復位概念,陰性支撐復位易導致復位的股骨頭移位或發(fā)生內翻,應避免出現(xiàn)此種復位。理想的骨折復位應在X線片上實現(xiàn)陽性支撐,骨折外翻,并且實現(xiàn)側位上180°骨折對位線。本研究顯示,兩組骨折復位質量、術后1年、2年、3年髖關節(jié)功能Harris評分優(yōu)良率比較無顯著差異,提示Gotfried支撐復位質量令人滿意,基本可達到解剖復位質量。若已經實現(xiàn)Gotfried陽性支撐復位,斷端錯位在一定的可接受范圍內,此時不需要過度追求解剖復位[17]。Gotfried復位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解剖復位組,可能原因為過度追求解剖復位極易增加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骨折不愈合風險,進而增加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本研究雖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一定缺陷,如樣本量偏少,對于Gotfried陽性支撐復位的實際臨床應用價值及指征仍需進一步證實。
綜上所述,Gotfried陽性支撐復位可基本達到解剖復位質量,在改善髖關節(jié)功能方面與解剖復位效果相當,還能減少術后并發(fā)癥,可為臨床治療股骨頸骨折提供一種新思路。
1 王子越,董啟榕,徐又佳,等.人工股骨頭置換與內固定治療高齡患者無移位型股骨頸骨折的療效比較[J].中華創(chuàng)傷骨科雜志,2016,18(5):369-374
2 李貴春,王文己.不同方式修復老年新鮮股骨頸骨折的對比[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5,19(9):1393-1399
3 章建新,謝偉,吳向科,等.股骨近端空心釘鎖定板治療青壯年股骨頸骨折 [J].臨床骨科雜志,2016,9(3):384
4 Zhang YQ,Chang SM.Mechanism of "Gotfried reduction" in femoral neckfracture[J].Journal of Orthopaedic Trauma,2013,27(12):291
5 張長青,侯春林,顧立強,等.青壯年股骨頸骨折的顯微外科治療專家共識 [J].中華顯微外科雜志,2016,39(3):209-212
6 許新忠,荊玨華,張積森,等.超聲定位克氏針輔助復位治療難復型股骨頸骨折 [J].中華創(chuàng)傷雜志,2016,32(9):818-822
7 Harris WH.Traumatic arthritis of the hip after dislocation and acetabular fractures:treatment by mold arthroplasty. An end result study using a new method of result evaluation[J].J Bone Joint Surg Am,1969,51(4):737-755
8 鄭朋飛,鞠黎,陳杰,等.延遲復位的兒童移位型股骨頸骨折的治療 [J].中華創(chuàng)傷骨科雜志,2016,18(5):375-380
9 楊凱,彭昊,廉凱,等.23例股骨頸骨折內固定治療失敗患者的再手術體會 [J].創(chuàng)傷外科雜志,2016,18(6):350-354
10 石利濤,劉彥博,杜金鵬,等.徒手牽引與牽引床牽引下閉合復位PFNA內固定治療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療效比[J].湖南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6,36(S2):952
11 宋猛.發(fā)育性髖脫位閉合復位與切開復位股骨頭壞死發(fā)生率比較[J].臨床骨科雜志,2017,20(2):173-174
12 辛景義,曹紅彬.克氏針輔助閉合復位治療難復性股骨頸骨折[J].中華骨科雜志,2013,33(7):708-713
13 劉運晃,姜華,孫小平,等.G形臂X線機透視下閉合復位InterTan髓內釘固定治療股骨近端骨折41例[J].武警醫(yī)學,2016,27(1):72-74
14 李欣,陳仲,楊洪昌.股骨頸骨折閉合復位的實際效果分析[J].中華創(chuàng)傷骨科雜志,2011,13(1):25-28
15 張純,姚聰,賀西京,等.難復性股骨頸骨折術中手法復位技術[J].中國骨與關節(jié)損傷雜志,2016,31(6):633-634
16 Gotfried Y,Kovalenko S,F(xiàn)uchs D.Nonanatomical reduction of displaced subcapital femoral fractures (Gotfried reduction)[J].Journal of Orthopaedic Trauma,2013,27(11):254
17 丁舒晨,虞榮斌,葛云林,等.Gotfried陽性支撐復位結合空心螺釘內固定治療中青年股骨頸骨折的近期療效[J].中華創(chuàng)傷骨科雜志,2016,18(8):655-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