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龍
摘要:如果認為將教室的課桌椅擺放方式改變一下,或者模仿人家的教學模式,上一兩節(jié)公開課就是學習,這樣,不學也罷。精心擬出了“小組合作步驟”后,我首先培訓小組長,訓練他們如何組織小組討論、如何管理小組常規(guī),指導他們帶領小組成員設計組名、商議組規(guī)、設計小組口號,教會他們如何每天定時組織“小組反思會”。然后,我把“課堂學習流程”和“小組合作步驟”印出來貼在教室醒目處,在課堂上耐心而又細致地訓練學生什么時候該干什么。
關鍵詞:合作體驗;自由質疑;交流展示;教學改革
在課堂教學改革的初步試驗過程中,我體會到無論運用哪種教學模式進行教學,都不能生搬硬套,要結合實際情況吸取其精華。我們不能把學習演化為簡單的模仿。教學不是作秀,合適我們的教學方法不是幾天就能形成、總結和推廣的。如果認為將教室的課桌椅擺放方式改變一下,或者模仿人家的教學模式,上一兩節(jié)公開課就是學習,這樣,不學也罷。關于小組合作學習我進行了一點嘗試,也有了一些收獲。
當我終于將課桌擺成了小組合作的樣子時,難題是,怎樣開始呢?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幾經(jīng)揣摩,我找到了三個問題:其一,如何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有學習探究的“最近成功點”;其二,如何為學生的嘗試和探究提供了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其三,如何通過“展示”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大都能體驗到學習的成就感。解決這些,正是我改革上路的關鍵一步。
完全照搬別人的課堂是不可行的,那么我應該怎樣構建適合自己學生的教學模式?在一次次的嘗試與反思中,我把我的課堂逐漸打磨成了這樣一個流程:
一、預習課文
1.周末回家后,初步預習下周將學習的課文,并收集相關資 料;2.課前自學生字、新詞并在小組內聽寫過關;3.讀通、讀熟
課文了解主要內容,梳理文章條理并提出兩個以上探究性問題。
二、課堂學習
(一)激發(fā)閱讀興趣,整體感知課文。
(二)小組學習,交流預習收獲及疑問。認讀、理解字詞;輪讀課文,相互糾正并交流課文主要內容以及條理;自由質疑,組內解決簡單問題后將疑難問題或覺得很有價值的問題板書到黑板上去,留待集體交流、討論。
(三)集體交流,梳理探究要點。
(四)自主閱讀,探究文本主題、學習表達方法。
(五)集體交流,展示學習成果、討論重點問題。
(六)總結學習收獲,拓展思考空間
三、課外鞏固
學生獨立或者合作完成作業(yè),小組內合作批改作業(yè)并改錯;老師抽樣反饋,及時查缺補漏。
用這樣的流程,幾篇課文學下來,我欣喜地發(fā)現(xiàn):優(yōu)等生能緊緊抓住文本中的語句與同學爭論得面紅耳赤了,幾名內向的中等生敢在課堂上主動舉手發(fā)言了,學習后進生們的眼睛也開始發(fā)亮了,作業(yè)質量也逐漸提高了。每節(jié)語文課后,我總會先喜形于色地給同事們描述學生在課堂上的精彩,然后靜靜地反思教學得失并將新的想法融入下一堂課。
伴著欣喜,我也沮喪地發(fā)現(xiàn)教學進度與往年相比落下了一大截。于是,“努力提高課堂的有效性”成了我思考的重點。撇下浮躁,我在課堂上細心地觀察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我這才發(fā)現(xiàn),雖然積極主動了,但他們的合作顯得那么的粗糙和隨意,這大大降低了課堂的有效性。怎么教會他們用好課堂上的每一分鐘呢?精心擬出了“小組合作步驟”后,我首先培訓小組長,訓練他們如何組織小組討論、如何管理小組常規(guī),指導他們帶領小組成員設計組名、商議組規(guī)、設計小組口號,教會他們如何每天定時組織“小組反思會”。然后,我把“課堂學習流程”和“小組合作步驟”印出來貼在教室醒目處,在課堂上耐心而又細致地訓練學生什么時候該干什么。一周下來,課堂漸漸地變得活而不亂了,課堂的效率也慢慢提高了。
初見成效,讓我信心大增。為了更全面、更充分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開始將實驗拓展到班級管理中去。隨著“班主任助理”“執(zhí)行班長”制度的成形,“班務承包”制度的逐步健全以及“組長升級”與“班干部任免”辦法的實施,自己的班務管理也越來越輕松。這為我騰出了更多的觀察和思考的時間,于是班級激勵機制的改革也應運而生:“小組擂臺”時時評,“同榮共辱”人人管,“每周冠軍”重重獎,“組長升級”人人盼。這些方法都極大程度地調動了學生積極學習、主動管理的興趣:課堂學習的參與面有效擴大,許多學生的閱讀能力明顯提高,自主管理意識逐步增強,集體意識、團隊榮譽感明顯增強。
期末復習開始了,復習課怎樣實現(xiàn)體驗課堂呢?在單元復習中,讓學生在小組內自主交流復習要點,需要記住的,在小組內一一過關;需要拓展的,師生合作、集體交流;需要進一步探究的,先在組內討論,然后集體探究。就這樣,幾堂課下來,學生以前在復習課上的疲倦蕩然無存,個個生機勃勃,復習效率大大提高。
當然,前進的道路上還有很多有待研究、探索的問題,比如:如何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如何克服展示的時間和空間的客觀限制?如何在點撥中對文本理解得更有深度?如何拓展探究的廣度?如何提高“語文訓練”的效果……但我相信,憑著對課堂教學改革的滿腔赤誠,憑著“思考”與“實踐”這對有力的翅膀,我一定能不斷優(yōu)化自己的課堂,為“生命和諧”、為自己和學生的“主動發(fā)展”,在前進的道路上寫下精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