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冬梅
【摘要】隨著當今社會科技的迅猛發(fā)展,現(xiàn)代英語教學的形式和手段也越來越豐富,傳統(tǒng)的課程資源如黑板、粉筆和教科書已經(jīng)不能滿足當今英語教學的需要,因此,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英語教學已經(jīng)成為必然,而把多媒體技術和傳統(tǒng)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共同完成教學任務的模式越來越被廣泛地應用于教學實踐中。本文通過對中學生的抽樣調查,分析了現(xiàn)如今多媒體技術應用于初中英語教學的教學效果,存在的問題,并給出了針對性的建議。
【關鍵詞】多媒體教學 初中英語教學 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5-0095-01
一、研究背景
(一)多媒體教學的必要性以及現(xiàn)代教育的需求
當今社會,科技迅猛發(fā)展,現(xiàn)代英語教學的形式和手段也越來越豐富,傳統(tǒng)的課程資源如黑板、粉筆和教科書已經(jīng)不能滿足當今英語教學的需要?!坝⒄Z課程的目的不僅僅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英語教學已經(jīng)成為必然,而把多媒體技術和傳統(tǒng)初中英語課堂有機結合起來,共同完成教學任務的模式越來越被廣泛地應用于教學實踐中。在初中英語教學中使用多媒體技術,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二)由理論到實踐的研究及學生的需要
為了了解多媒體技術應用于初中英語教學的教學效果,筆者設計了一份調查問卷,并在初中學生中抽取了100名進行問卷調查,其中男生占52%,女生占48%。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初一年級中80%的學生都比較喜歡這種新型的教學手段,初二年級中70%覺得多媒體教學能夠對他們的學習有所幫助,初三學生對于多媒體教學的態(tài)度比較中性。但總體來說,在新課程改革的英語課堂中,多媒體教學技術已經(jīng)成為一種必不可少的教學手段,它對于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有著很明顯的效果。大約有59%的學生認為采用多媒體技術教學不僅能夠提高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而且較大程度地提高了他們的英語學習成績。有93%的學生認為把多媒體教學方式與傳統(tǒng)教學方式相結合能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二、多媒體技術應用于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效果
(一)圖片、視頻、音樂相結合,使課堂生動活潑,提高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積極性
85%的學生認為多媒體教學課件可以將圖片、視頻和聲音有效地結合,使英語課堂生動活潑,較大程度地提高了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積極性。例如人教新目標八年級下冊的Reading是一節(jié)閱讀課,閱讀教學在英語教學中比較枯燥。在講這節(jié)課時,我加入了關于感恩節(jié)的視頻短片,這樣學生就有了學習的興趣,對理解課文內容也有很大的幫助。由此可見,在英語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將與課文相關的圖片、聲音或視頻制作成課件,為學生創(chuàng)造真實自然的情境,制造氛圍,刺激學生的視覺、聽覺感官,可以使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變得更加強烈。
(二)課堂容量大,提高課堂效率,可以學到更多知識
62%的學生認為,運用多媒體課件教學,可以使課堂操練內容增大,可以學到更多的知識。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可以集板書、圖像、聲音、練習等方面為一體,在課堂上節(jié)約了教師大量的板書時間,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快速地呈現(xiàn)大量的例子去讓學生題解并做大量的練習去掌握及鞏固這些知識,且訓練方法多樣,如此,課堂上練習量增加,在提高課堂效率的同時,也減少了學生課后的負擔。
三、多媒體技術應用于初中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過分追求聲像效果,忽略了師生間的交流
37%的同學認為,多媒體課件中的圖像和視頻動畫會減少師生間的互動,導致他們上課時單純地看圖像和視頻動畫而不關心學習內容,造成學習效率的下降。因而,在進行多媒體課件的設計和制作時,如果過分注意教學手段形式的新穎別致,反而會影響學生上課的注意力,不能達到提高學習效率的目的。我在剛開始使用多媒體課件時,第一份課件做得非常漂亮,只要是這堂課相關的視頻等資源全都放在課件中,上課時,學生反應很不錯,但是教學效果卻不盡人意,原因就是課件制作太“花哨”,導致學生只把注意力放在了課件上,卻忽略了課件中需要掌握的教學內容。
(二)課容量過大,學生不能將知識及時消化
33%的同學認為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課堂教學課容量過大,他們不能將所學知識及時消化,反而影響到進一步的學習。新課程改革提倡高效課堂,即提高學生學習的課堂效率。提高課堂效率并不是說讓學生在課堂上學到更多的知識,這樣的大容量并不能發(fā)揮出多媒體教學的優(yōu)勢,也不能提高課堂效率。
參考文獻:
[1]龔海霞. 語言運用能力與初中英語核心素養(yǎng)[J]. 教育藝術, 2016, (12): 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