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歡歡 張樂
(河南省黃河三門峽醫(yī)院 三門峽 472000)
慢性乙型肝炎(簡稱乙肝)是一種威脅人類健康的常見、多發(fā)傳染病,是全球公共衛(wèi)生的一大難題。在乙肝病毒的清除期,機體清除病毒與病毒免疫逃逸反復較量,導致肝臟組織損傷,引起肝纖維化,最終誘發(fā)肝硬化。肝硬化是病毒性肝炎患者死亡最主要的原因,其治療關鍵在于最大限度地清除或長期抑制乙肝病毒,減輕肝細胞炎癥壞死和肝纖維化,延緩和阻止疾病發(fā)展,防止肝功能衰竭和肝癌的發(fā)生[1]。本研究采用阿德福韋酯聯合拉米夫定治療乙肝肝硬化,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6月19日~2017年4月18日我院收治的乙肝肝硬化患者78例,隨機分為常規(guī)組和聯合組各39例。常規(guī)組男21例,女18例;年齡 23~61 歲,平均年齡(46.51±9.32)歲;病程3個月~6年,平均病程(1.84±0.29)年;臨床表現:腹痛13例,腹脹27例,腹瀉7例,發(fā)熱15例;肝功能分級:B級10例,C級29例。聯合組男23例,女 16例;年齡 24~62歲,平均年齡(46.53±9.35)歲;病程2個月 ~6年,平均病程(1.85±0.30)年;臨床表現:腹痛14例,腹脹26例,腹瀉8例,發(fā)熱14例;肝功能分級:B級11例,C級28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2]中乙肝肝硬化的診斷標準,并排除其他慢性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藥物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心腦腎功能嚴重障礙及妊娠期、哺乳期患者。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保肝等常規(guī)治療。常規(guī)組給予阿德福韋酯片(國藥準字H20050803)治療,10 mg/次,1次/d,口服。聯合組在常規(guī)組基礎上加用拉米夫定(國藥準字H20103618)治療,100 mg/次,1次/d,口服。兩組均持續(xù)治療6個月。
1.3 觀察指標 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后次日及治療結束后次日抽取空腹靜脈血2 ml,置于無熱源肝素管中,以5 000 r/min離心5 min,于-20℃環(huán)境下保存。采用偶氮顯色法檢測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內毒素的水平,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肝纖維化及肝功能指標。肝功能指標包括白蛋白(ALB)、谷丙轉氨酶(ALT)和谷草轉氨酶(AST)。肝纖維化指標包括透明質酸(HA)和層粘連蛋白(LN)。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數據處理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ALB、ALT及AST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ALB、ALT及AST水平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聯合組治療后ALB明顯高于常規(guī)組,ALT及AST水平明顯低于常規(guī)組,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比較
AST(U/L)治療前 治療后 t P ALB(g/L)治療前 治療后 t P ALT(U/L)治療前 治療后 t P 3.648 5 5.712 9<0.05<0.05 11.840 8 19.556 4<0.05<0.05 5.585 7 16.036 9<0.05<0.05 P 32.96±4.07 33.01±4.03 0.054 5>0.05 36.61±4.74 39.05±5.23 2.158 8<0.05 110.74±21.07 109.37±20.75 0.289 3>0.05 62.05±14.68 38.15±9.31 8.586 1<0.05 94.22±17.17 96.01±16.73 0.466 3>0.05 71.71±18.40 44.08±11.36 7.979 4<0.05
2.2 兩組治療前后肝纖維化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HA、LN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HA、LN水平均較治療前改善,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聯合組治療后HA水平明顯低于常規(guī)組,LN水平高于常規(guī)組,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肝纖維化指標比較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肝纖維化指標比較
LN(g/L)治療前 治療后 t P常規(guī)組聯合組組別 n HA(U/L)治療前 治療后 t P 39 39 13.161 1 18.570 8<0.05<0.05 3.489 1 11.874 1<0.05<0.05 tP 121.68±32.73 122.04±30.68 0.050 1>0.05 46.92±13.68 26.81±9.18 7.623 0>0.05 35.21±3.07 35.30±1.84 0.157 0>0.05 37.72±3.28 39.85±1.53 3.675 3>0.05
2.3 兩組治療前后血漿內毒素水平比較 治療前常規(guī)組和聯合組患者血漿內毒素水平分別為(0.52±0.17)EU/ml、(0.53±0.15)EU/ml,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血漿內毒素水平(0.24±0.04)EU/ml明顯低于常規(guī)組(0.42±0.09)EU/ml,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數據顯示[3],我國約有10%的人群為乙肝病毒攜帶者,若未及時給予有效治療,20%左右的患者可發(fā)展為失代償肝硬化,約5%的乙肝患者在3年內可發(fā)展為肝細胞癌,若及時開始抗病毒治療,可使18.8%的早期肝硬化完全逆轉。拉米夫定屬于脫氧胞苷類似物的一種,可在細胞內磷酸化后,進入病毒DNA鏈,阻斷其延伸,最終達到抗病毒目的,但長期用藥會增加其耐藥性和突變率[4]。阿德福韋酯屬嘌呤類核苷酸衍生物,在細胞內可迅速水解為二磷酸阿德福韋,更好地被機體吸收利用,發(fā)揮較好的抗病毒作用,且耐藥率較低[5]。
乙肝肝硬化的發(fā)生主要與機體對肝炎病毒的免疫應答、非特異性免疫反應、內毒素血癥及肝臟再生抑制因子等因素密切相關,其中內毒素可直接參與肝損傷的發(fā)生,損害肝細胞,造成免疫細胞功能低下,同時誘導大量細胞因子產生,參與肝臟諸多病理過程。內毒素是革蘭氏陰性菌細胞壁的脂多糖成分,大量存在于正常機體腸腔內,當機體受到創(chuàng)傷、感染及接受長期腸外營養(yǎng)時,腸黏膜通透性增加,導致內毒素移位,且肝硬化患者多存在門脈高壓癥和相關細胞功能受損,使腸黏膜的機械屏障作用下降,內毒素吸收增加,內毒素結合能力降低,造成內毒素血癥,血漿內毒素水平升高[6]。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前兩組患者肝功能、肝纖維化指標以及血漿內毒素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聯合組 ALB、LN水平均明顯高于常規(guī)組,ALT、AST、HA及血漿內毒素水平明顯低于常規(guī)組(P<0.05)。說明阿德福韋酯聯合拉米夫定治療乙肝肝硬化,可有效降低患者血漿內毒素,改善肝功能,阻止疾病進展,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詹劍鋒,宋茂舟,林鏡宏,等.干擾素聯合胸腺肽α1序貫治療對耐核苷類藥物乙肝肝硬化患者病毒復制及肝纖維化的影響[J].海南醫(yī)學院學報,2016,22(17):1950-1953
[2]中華醫(yī)學會肝病學分會,中華醫(y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J].中國肝臟病雜志:電子版,2015,19(3):1-18
[3]連佳,韓濤,向慧玲,等.恩替卡韋與阿德福韋酯單藥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相關性肝病患者240周的隨機對照研究[J].中華肝臟病雜志,2015,23(10):733-737
[4]丁韜,魏澗,何旭東.肝癌根治術后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療對乙型肝炎相關性肝細胞癌患者無瘤生存時間的影響[J].臨床肝膽病雜志,2017,33(8):1497-1501
[5]唐翾,陳麗麗.替比夫定聯合阿德福韋酯對乙肝患者肝功能及病毒轉歸的影響分析[J].中國生化藥物雜志,2017,37(7):171-173
[6]陳詩源,呂建興.應用通腑化瘀法對肝硬化患者血漿內毒素及炎癥指標影響評價[J].亞太傳統(tǒng)醫(yī)藥,2014,10(8):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