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學美術教育中,審美和興趣是學習的前提,欣賞課是審美啟蒙和興趣激發(fā)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存在。設法陶冶學生的審美情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已經成為小學美術教育不斷探索與追尋的目標。如何讓孩子的審美和興趣在美術欣賞課中得到提高?本文將簡要論述一下自己的觀點。
關鍵詞:小學美術;欣賞課;審美;興趣
小學美術欣賞課對學生藝術修養(yǎng)的形成起著基礎性作用,它需要以審美和興趣作支撐。小學生尚顯年幼,對美不知如何審視,不易提起興趣。因此教師要通過欣賞課來鍛煉學生對美的理解評判,在他們興趣盎然的基礎上提高感悟、欣賞和創(chuàng)造的能力,讓美洋溢在學生心中。欣賞課將美進行整合、內化和升華,在循序漸進、不斷熏陶的過程中培養(yǎng)審美,用興趣這個最強勁的原動力,讓學生碰撞出思維的火花。
一、 豐富架構,深掘內涵
首先,要找準課文內容的重點、難點,逐個分析教材中的圖片和文字,根據學生的現實情況和審美概況制定教學目標。同時,要把眼光擴展到大學教材、專業(yè)雜志等資料中,用豐富的素材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還可在課前把充足的時間留給學生進行自主預習,引導學生收集相關資料,縮短學生與欣賞內容的距離,從而產生直接興趣。在學生欣賞美術作品時,教師須善于引導學生通過美術理解廣闊的世界,挖掘作品中傾注的情感,蘊涵的人文內涵。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們的審美和興趣,增強藝術氣息,提高人文素養(yǎng)。最后,教師除了要講解色彩、造型這類表象特點外,對于作品中蘊藏的文化價值、歷史價值也要進行深度挖掘。
二、 因材施教,深入淺出
雖然美術對于挖掘和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形象思維有其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但學生的思維不能由老師代替,必須學生切身體會。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只有輸入,沒有輸出,效果只會適得其反。朱光潛先生說:“多數人覺得一件事物美的時候,都是因為它能喚起甜美的聯想。”一味循規(guī)蹈矩地講解,授課枯燥無味,永遠無法激發(fā)學生的甜美聯想。教師可以用直觀的教具激起學生的興趣,因勢利導,啟發(fā)學生從不同角度對作品進行針對性欣賞。在欣賞的過程中,教師要尊重每個學生的特質,鼓勵學生從每個不同角度去審美,不輕易評論學生答案的高低對錯,使他們的思緒自由發(fā)散。
學生年齡階段不同,審美能力也有所不同。欣賞的載體應從容易引起學生共鳴的形式和內容入手,由簡到繁、由低到高,逐漸過渡。低年級學生適合欣賞少兒美術作品,因為其中童趣盎然,親切可愛,易于領悟。對于高年級的學生,則需引導他們關注美術作品背景,分析比較中西美術的異同,表達自己對作品獨到的感受和認識。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大小,運用淺顯而有趣的語言,讓學生多觀察和發(fā)言,從而讓學生在美術的欣賞中潛移默化地保持純真的心,獲得發(fā)現美的窗。
三、 交流評價,提高興趣
小學生單純真誠,童言無忌,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極強。這些因素,正是培養(yǎng)學生欣賞興趣的好時機,設問、小故事、小品、展示教具、錄音等都是激發(fā)好奇心的好方法。只有學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才能使學生學有所悟,提高教學質量。通過討論與交流,可促使學生對美術作品進行細致觀察和深入思考。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觀點,肯定學生的同時為其補充,從而使他們欣賞的角度更加多元,審美能力在思維擴展的基礎上提高。教師不能像法官一樣給出是或否的判定,而要通過對話式的教學方法來營造融洽的審美氛圍,讓學生在爭論中發(fā)揮個性,從而產生興趣,最終對畫的認識加深。學生的生活經歷不同,審美的角度也會不同。因此,教師在美術課堂上多組織一些評畫、評作品活動,為學生搭建同學間、小組間的交流平臺,能夠達到互相激發(fā)興趣、共同提高審美的效果。通過多種形式的互動,學生會逐漸具有感受美、理解美的能力。
四、 結合生活,處處發(fā)現
美術是生活的縮影,只有將生活與美術結合才能真正激發(fā)美術興趣,提高審美能力。教學若僅靠紙上談兵,只能模刻出一成不變的審美觀,缺乏獨特的感悟與思考。自然界中紛繁復雜的景色和事物,都是對象的具體來源,是最豐厚、最具權威性的美學教科書。要促使學生走進大自然,身臨其境,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欣賞和觸摸生活的美。再通過教師的點撥,不論是自然景觀,還是社會生活,學生受到視覺沖擊的同時,必然產生心靈的震撼,萌生審美情感。美術能將人的主觀世界對客觀世界的投射表現出來。把小學美術欣賞課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連,對學生美術欣賞能力的提高有促進作用。教師可以利用身邊的文化用品開發(fā)學生的頭腦,加強小學美術欣賞教學的生活化,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五、 利用科技,以趣促美
欣賞課看似枯燥乏味,但只要教師善于利用教學工具,設計出合理的教學活動,就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點燃學生對美的熱情。借助多媒體技術的聲音、圖文影像以及交互功能,使欣賞課從一門灌輸過程到多感一體的理解過程。學生可以從視聽角度去欣賞美術作品,從而使作品打破時空限制,以多層次、多角度的形象展示在學生面前。在美術欣賞課上運用多媒體,不僅讓學生對藝術作品有更好的理解,更可開拓學生的思維。欣賞課中,還可以借用動聽的音樂來啟迪思想,凈化心靈。學生隨著音樂節(jié)奏的韻律,聲調的起伏,想象的情景不斷深入,會對作品產生更強的共鳴。此外,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觀當地博物館、美術館展覽,使課內外的美術欣賞活動相銜接,從而以趣促美。
總而言之,欣賞課的核心就是提高審美,激發(fā)興趣。教師應從課堂準備出發(fā),通過合適的方法,引導學生表達思想,為學生審美層次的提升建立堅實的基礎。同時要引導學生感知和理解藝術作品中情趣的流露與理想的追求,通過美的詮釋激發(fā)學生興趣的產生,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形成。還可以用生活之美和科技手段調動兒童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huán)境中產生興趣,最大限度地強化學生的視覺審美效果,潛移默化地陶冶高尚的情操,提高學生思想道德水平,最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宋設.如何在美術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J].考試周刊,2012,(48).
[2]劉鑫.小學美術欣賞課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素質之我見[J].讀與寫,2014,(9).
[3]韓復生.淺談美術教學的審美能力培養(yǎng)[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1,(15).
作者簡介:
朱曉霞,福建省福清市,福清市音埔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