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云南
(浙江省慈溪市橫河中心衛(wèi)生院 浙江 慈溪 315318)
高血壓病是心、腦、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如不加以治療可導致嚴重的后果。本文觀察左旋氨氯地平、厄貝沙坦單用及聯(lián)合用藥治療原發(fā)性高血壓的療效及安全性。
研究對象為2016年8月—2017年7月我院內(nèi)科收治的中重度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90例,均符合《中國高血壓基層管理指南(2014年修訂版)》[1]中的診斷標準,年齡50~75歲,其中,男55例,女35例。
排除標準:半年內(nèi)發(fā)生過心肌梗死或腦卒中、心絞痛、充血性心力衰竭、嚴重心律失常、嚴重高血壓、肝腎功能損害嚴重者。
將90例患者隨機分為3組,每組30人。左旋氨氯地平組:服左旋氨氯地平[2](商品名:施慧達,施慧達藥業(yè)有限公司)2.5mg qd;厄貝沙坦組:服厄貝沙坦[3](杭州賽諾菲制藥有限公司)150 mg qd;左旋氨氯地平厄貝沙坦聯(lián)合組:分別給予左旋氨氯地平5mg+厄貝沙坦150mg qd。4周后測坐位舒張壓>90mmHg時劑量加倍,直至療程結(jié)束。
治療前后查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血脂、血糖、心電圖、肝功能、腎功能和心臟超聲,用藥后每周測量血壓、心率。每次隨訪時記錄不良反應發(fā)生的日期、程度、處理及轉(zhuǎn)歸。治療結(jié)束時分析異常指標,評定藥物療效及不良反應。[4][5]
將療效分為:(1)顯效:舒張壓下降>10mmHg,并降到正常范圍;或舒張壓雖未降至正常,但降低>20mmHg;(2)有效:舒張壓下降<10mmHg,但已降到正常范圍;或舒張壓下降lO~19mmHg,或收縮壓下降>30mmHg;(3)無效:未達到以上標準。
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對比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由SPSSl2.0統(tǒng)計分析軟件完成。
表1 三組治療效果比較 例(%)
表2 三組治療前后血壓變化 (±s)
表2 三組治療前后血壓變化 (±s)
注:治療前與治療后比較P<O.05。
組別 例數(shù) 收縮壓mmHg舒張壓mmHg前后 前后左旋氨氯地平組30176±16155±13107±792±10厄貝沙坦組30174±15153±14106±891±9左旋氨氯地平+纈沙坦組30177±16141±13108±983±8
三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表2。
實驗室檢查:三組藥物治療前后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血脂、血糖、心電圖、肝功能、腎功能和心臟超聲均無明顯變化(P>0.05)。
不良反應:氨氯地平組有3例患者出現(xiàn)頭痛,繼續(xù)服藥后頭痛逐漸減輕并能夠耐受,1例出現(xiàn)踝部水腫,未停藥;氨氯地平+纈沙坦組出現(xiàn)頭痛1例,繼續(xù)服藥后緩解。
左旋氨氯地平[6]為二氫吡啶類鈣離子拮抗劑,能阻滯心肌和血管平滑肌細胞外的Ca+經(jīng)細胞膜鈣通道進入細胞,導致心肌及血管平滑肌松弛,主要作用于外周血管組織,降壓作用起效緩慢,持續(xù)時間長,血壓波動較小。厄貝沙坦[7]是一種非肽類強效和特異性的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血管緊張素Ⅱ是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tǒng)的主要活性介質(zhì),厄貝沙坦選擇性地作用于血管緊張素Ⅱ相關的AT受體亞型,阻斷血管緊張素Ⅱ引起的血管收縮、醛固酮釋放、平滑肌細胞增生等作用,從而降低血壓。厄貝沙坦對其他激素受體或離子通道無作用,在降低血壓的同時不影響心率,也不影響緩激肽的降解和P物質(zhì)生成。根據(jù)左旋氨氯地平、厄貝沙坦不同的降壓作用機制,聯(lián)合使用,更能有效地降低血壓,對中重度原發(fā)性高血壓降壓有效率達90%,明顯優(yōu)于單一用藥,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應用。
[1]《中國高血壓基層管理指南》修訂委員會.中國高血壓基層管理指南(2014年修訂版)[J].中華健康管理學雜志,2015,(1):10-30.
[2]鄒大巍.氨氯地平治療高血壓的臨床效果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7,10(7):45-46.
[3]宋申亮.硝苯地平聯(lián)合厄貝沙坦治療原發(fā)性高血壓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7,55(4):104-106.
[4]黎敏紅,駱惠嫻.厄貝沙坦片治療老年高血壓的療效及安全性研究[J].北方藥學,2013,(11):27-27.
[5]隋杰,耿維,李成建.氨氯地平不良反應近況文獻概述[J].中國藥物濫用防治雜志,2017,23(2):120-121.
[6]馮艷蕓.左旋氨氯地平的藥理分析及臨床應用研究[J].醫(yī)藥前沿,2015,(25):151-152.
[7]史麗.厄貝沙坦的藥理及臨床應用[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6,32(30):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