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卓梅
摘 要:為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教學時要“慎用”現(xiàn)代技術:學生通過讀能理解、想象其內(nèi)涵的語言文字則不用。同時,必須用時要“巧用”:課文內(nèi)容若與學生生活的時空脫節(jié),則課前用來幫助學生進入情境;課文內(nèi)容若較科學化、抽象,則讓學生先閱讀想象后再用現(xiàn)代技術來詮釋。
關鍵詞:現(xiàn)代技術;閱讀能力;有效性
我于2002年4月聽到華東師大教育系吳玉如副教授在進行“小學語文課堂行為分析”時說:據(jù)高考閱讀分析,現(xiàn)在普通本科生的閱讀能力只和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初中生相當。究其原因,是看電視導致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差。因為看電視時不用動腦筋。
這讓我陷入了沉思:我們作為語文教師,課堂上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又如何呢?
曾在西樵某小學聽《詹天佑》第二課時的教學,有一段課文是:
鐵路經(jīng)過青龍橋附近,坡度特別大?;疖囋趺床拍芘郎线@樣的陡坡呢?詹天佑順著山勢,設計了一種“人”字形線路。北上的列車到了南口就用兩個火車頭,一個在前邊拉,一個在后邊推。過青龍橋,列車向東北前進,過了“人”字形線路的岔道口就倒過來,原先推的火車頭拉,原先拉的火車頭推,使列車折向西北前進。這樣一來,火車上山就容易得多了。
由于現(xiàn)代技術的限制,執(zhí)教者在教學時就在黑板上畫了個大大的“人”字,讓學生合作以筆代火車車廂、用兩塊橡皮分別代替前后兩個火車頭來演示段中的內(nèi)容。
同樣是這段話的教學,后來,我還聽了幾次,或許是由于現(xiàn)代技術水平的提高,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這段話,教師們都是在學生讀后就只用動畫來直觀演示段中的內(nèi)容。
咱們試想一下:在課堂上,他們的學生在理解段意、感悟詹天佑的創(chuàng)新方面是否都達標了呢?那么,從長遠來說,哪一班學生的閱讀能力更強呢?顯然,通過自己閱讀、想象情景并動手操作過的學生理解得更加深刻,閱讀能力會更好一些。正所謂“我聽我忘,我看我記,我做我理解”。
因此,我認為“閱讀能力”不只是對于當堂課的知識技能、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能夠立即反饋的目標而言,更應針對能長期有用的“學習過程和方法”而言。著名教學論專家江山野先生強調(diào)指出:“當學生已經(jīng)能夠自己閱讀教材和自己思考的時候,就要先讓他們自己去閱讀和思考,這應該作為一條規(guī)則,而不是一種可以采用也可以不采用的方式,這是體現(xiàn)學生主體性的基礎?!?/p>
所以,我認為,為了提高學生閱讀能力,要做好以下幾點。
一、現(xiàn)代技術要“慎用”
“慎用”并不是說不用,而是說可不用則不用。
可不用的是指:學生通過讀能夠理解、想象出其內(nèi)涵的那些語言文字,像那些寫景狀物、寫生活小事的。新課標的基本理念之“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指出: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往往是多元的,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因此,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葉圣陶先生也指出:“語文的教育思想、實踐核心是以語言為本位的語文教學觀?!毙抡n標“前言”指出:現(xiàn)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nèi)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
小學生閱讀習慣正待培養(yǎng),應多接觸語言文字,不應以圖片、視頻等現(xiàn)代技術去“翻譯”課文的內(nèi)容以代替學生的想象,哪怕是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不能在學生還沒想象語言文字所描繪的畫面、情景前就出示,因為這樣對他們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是毫無裨益的,反而會使學生懶得動腦,只圖視聽享受,變得庸俗。
二、現(xiàn)代技術要“巧用”
1.課文內(nèi)容若與學生生活的時空脫節(jié),則課前用來幫助學生入情境
如教學古詩《鋤禾》《鄉(xiāng)村四月》,有的學生對農(nóng)事——鋤禾、摘桑養(yǎng)蠶、插秧……陌生,如果在之前先看看有關農(nóng)事的圖片、視頻就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詩意、積累并運用詩句。否則既費時又低效,“百聞不如一見”嘛!
再如教學二年級的課文《我們成功了》時,現(xiàn)在的學生對文中所寫中國申奧成功那一刻的開心是能夠通過文字感受到的,但要真正體會當時人們的激動、興奮不已就難了——畢竟閱歷有限,體會不到這一時刻的意義非凡、“來之不易”。若開課時能運用現(xiàn)代技術播放相關但不同于文意的圖片、視頻——申奧的準備情況、國人的期待、上一次申奧得票的微差、會場的緊張氣氛……這樣就能有效地拉近學生與當時情況的距離,更高效地學習。
2.課文內(nèi)容若較科學化、抽象,則讓學生先閱讀想象后再用現(xiàn) 代技術來詮釋
如開頭提到的《詹天佑》中設計“人”字形路線一段,科學性強,就先讓學生自讀自悟,想象情景后合作演示一番,再出示詮釋內(nèi)容的視頻,這既注重了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方法、培養(yǎng)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也尊重了學生的獨特體驗,還為理解能力稍差的學生提供了幫助。
再如教學《蝙蝠和雷達》一課時,介紹蝙蝠夜里飛行的秘密——嘴里發(fā)出的超聲波碰到障礙物反射到耳朵,再改變飛行的方向。這段話內(nèi)容抽象,部分小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但也一定要讓學生先自讀、想象,甚至動手畫一畫課本上配的蝙蝠發(fā)出超聲波的圖片。再出示詮釋這一內(nèi)容的視頻,幫助學生將抽象的內(nèi)容具體化,理解得更透徹。
綜上所述,我們對于現(xiàn)代技術既要慎用,又要巧用,這樣就能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吳翔.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整合的策略探究[D].西南大學,2009.
[2]白玉梅.發(fā)揮圖書館資源優(yōu)勢,提高語文教學質(zhì)量[J].學周刊,2015(13).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