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體育教育越來越重要的今天,課外活動的質(zhì)量直接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狀況,也會對我國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起到?jīng)Q定性作用。就小學的體育課外活動來說,其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從其特點上來說,是體育課堂的延續(xù)。課外體育鍛煉缺少體育課的嚴肅性,同時也更容易引起小學生的興趣,激發(fā)他們的運動熱情。能將學生課后的玩耍和體育課外活動有效結合起來,培養(yǎng)學生鍛煉習慣,增強學生身心素質(zhì)的目的也就能更為輕易地實現(xiàn)。
關鍵詞:體育課外活動;課余時間;體育鍛煉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人們已經(jīng)認識到德、智、體、美均衡性教育開展的重要性。小學體育教育作為學生體育教育的重要起點,重視小學體育教育的健康快速化發(fā)展顯得尤為關鍵,需要我們不僅僅著眼于課上的體育教學,更要注意課下活動的開展,豐富課外活動的形式,讓其成為輔助課上體育教學的重要方式,為孩子們?nèi)蘸笕娼】党砷L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小學體育課外活動的幾種形式
正如前面說備述的,小學體育課外活動的重要性已然毋庸置疑,但由于小學生年齡較小,很多課外運動對小學生來說有較大的危險性,因此就更需要對小學生的體育課外運動進行一些必要的引導,選擇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課外體育運動形式。
(一)開設體育活動課或體育選修課
對于高等教育來說,“體育選修課”這一名詞也許并不陌生,但對于小學教育來說,選修課則顯得有些格格不入,但卻有著其開展的必要性。小學生處在身體成長的關鍵階段,身體各個部分還沒有發(fā)育成熟,也很難承受高強度的體育運動,很難完成一些高難度的運動動作。而且在運動的過程中,為了規(guī)避運動的風險,需要有老師或者家長在一旁看護指導。同時,由于學生愛好體育程度的不同,在體育的啟蒙階段就對學生的興趣愛好給予足夠的培養(yǎng),更有利于學生體育興趣愛好的養(yǎng)成。
(二)開展各種運動俱樂部、運動夏令營
體育課外活動區(qū)別于體育課程,其最主要的特點就是課外活動有更大的自由性。所以在課外體育活動中,舉辦夏令營更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引發(fā)學生自主投身于體育鍛煉中。同時我們必須要注意的是,運動的快樂是團隊性,特別是一些球類競技運動,團隊合作精神的重要性非同一般,在這樣的運動中,不僅鍛煉了孩子們的身體素質(zhì),更培養(yǎng)了孩子們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和集體榮譽感,加深了孩子們的友誼,幫助孩子們更加快樂積極的成長。
(三)與課外活動中心開展合作,走出校園
在目前的教育環(huán)境下,很多家長更傾向于給孩子們的課下時間安排各種學科補習班、愛好興趣班等校外機構組織的活動。首先,我們必須承認的是課外參與類似的教育、興趣類活動對孩子是有一些幫助的,但凡事物極必反,一旦學習負擔過重,反而影響孩子的全面成長,而且課外活動訓練班還會給學生家庭帶來或多或少的經(jīng)濟壓力。所以與其讓學生家長盲目地選擇課外活動班卻難以得到正規(guī)的教育,不如學校與課外機構有效合作,讓課外體育教育和課上體育教育更有效地結合,在保障學生安全的同時還能減輕家長的經(jīng)濟壓力。
二、小學體育課外活動的特點
學生課外活動的形式雖然各種各樣,但只要抓住小學課外活動的主要特點,明確課外活動發(fā)展的方向和目的,就能讓課外體育活動成為輔助體育教育的關鍵一環(huán)。
(一)幫助學生健康成長
在小學教育階段,保證學生健康快樂成長是最關鍵的。所以所有課外體育活動都應該以快樂運動為其開展方向,在增強學生體質(zhì)的同時,也幫助學生心理上健康成長。而且,培養(yǎng)一個熱愛體育鍛煉的習慣,無疑會讓學生受益終生。
(二)組織活動靈活
課外體育運動不受課程條條框框的影響,組織相對靈活多變。基于“興趣就是最好的老師”,課外體育運動有時候更能幫助學生理解和熱愛體育運動。課外體育活動也正因為如此才更能體現(xiàn)出體育運動豐富多彩的魅力。
三、小學體育課外活動的意義
進行適當?shù)捏w育運動在人生的各個階段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從小就培養(yǎng)孩子熱愛體育鍛煉的習慣則更為關鍵和必要。讓小學生在課余時間盡可能高效、有教育意義地進行一些體育活動,能明顯幫助學生身體和心理共同成長,實現(xiàn)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fā)展。在開展各種形式的課外運動的同時,也應促進學校良好體育鍛煉氛圍的養(yǎng)成,形成學校體育教學的良性循環(huán)。
參考文獻:
[1]施乃強.墻里開花墻外香:淺談初中體育課外活動的形式與管理[J].教師,2013(18):108.
[2]錢麗芳.初探課外體育活動和學校體育教學的關系[J].新課程學習:下,2011(10).
[3]黃秋玲.用社團模式開展學校課外體育活動初探[J].企業(yè)科技與發(fā)展,2009(2):110-111.
作者簡介:朱明旭(1980.07—),男,漢族,遼寧沈陽人,沈陽市沈河區(qū)一經(jīng)街第二小學教師。
編輯 范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