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者意識重在明確“我是誰”,凸顯作者立場;讀者精神強調清楚“為誰寫”,體現(xiàn)讀者需求。如果將二者集于一身,通過人文相生,確認自我的存在,主客交融,體悟他者的情思,推敲調適,優(yōu)化過程的品質,四面開花,通向更多的可能,就能實現(xiàn)文章寫作與接受(生產與消費)兩端的有效互動、和諧對接,提升寫作水平和閱讀體驗,促成“個體的人的自我實現(xiàn)”和“人與世界的友好交往”。
【關鍵詞】作者意識;讀者精神;寫作;互動構建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8)03-0017-03
【作者簡介】邢曄,江蘇省南通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江蘇南通,226000)理論科副科長。
在中學語文課程中,寫作是重要的內容領域,也是關鍵的任務指標,更是巨大的疑難痛點。中學生作文超越了小學階段相對簡易的敘事性寫作,更多地指向精神創(chuàng)造;同時,從技能訓練、活動述評更多地轉向功能寫作,尤其強調針對性、有效性。作文訓練中,作為作者的中學生必須強化“作者意識”,切實樹立“讀者精神”。
作者的作者意識,就是作者在寫作全程中“思考并覺知自己的存在”,涵括自我表達意識、言語表現(xiàn)意識、自我檢閱意識、作品評價意識、作品發(fā)表意識。[1]簡單而言,就是要明確認知并積極表達“我是誰”。
作者的讀者精神,就是“在寫作過程中,心中懷有交流、傾訴的對象,并始終自覺讓預設的閱讀對象作用于寫作過程與文章本身”。[2]概而言之,就是要始終清楚意識到“為誰寫”。
作者意識凸顯作者立場,肇始于寫作的起點;讀者精神體現(xiàn)讀者需求,產生于閱讀的過程。一般而言,作者意識與讀者精神處于文章的寫作與接受(生產與消費)兩端,中間隱含著知識區(qū)別、經(jīng)驗差異、文化理解、立場沖突等許多問題。當作者集作者意識、讀者精神于一身,體現(xiàn)到文章的寫作過程之中,二者就會產生奇妙的互動,促進不同視角與身份的共存與融合,構建一個和諧的文本世界。
作者意識與讀者精神的互動構建,包括以下四個階段——
一、人文相生,確認自我的存在
中學生寫作的源頭在哪里?目的是什么?又有著怎樣的功能定位?對此,眾說紛紜。在教育教學實際中,中學生寫作的源頭是技能訓練、活動體驗和寫作任務,目的是完成學習任務,功能是獲得分數(shù),而不是出于學生精神發(fā)展成長和現(xiàn)實生活的需要。這就極大地削弱了學生的創(chuàng)作熱情,影響了他們對“世界中的我”的體認,減少了他們通過作文建構“我的世界”的可能性。學生為了任務和考分而作文,前者服從學校和老師的要求,后者順應升學需要和后續(xù)的職業(yè)要求,整體來看是一種“為了生存”的選擇,而不是“因為生活”的存在性表現(xiàn),難以促成“作為個體的人的生命價值的自我實現(xiàn)”。因此,我們還是要回到“人之所以為人”的原點。
中學生確立作者意識,首先要確認自我的存在,然后才能通過寫作表現(xiàn)“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往哪里去”,才能人和文相互對應、激發(fā)、影響、改變,在文章中生成“我希望成為的”那個“我”,表現(xiàn)靈魂的魅力,展示個性的力量。寫作是人與自我、他人乃至整個世界交往的重要方式,文章是一個人存在的投影,甚至可以說,是一個人在某個時空“重新活了一遍”,并對“我(所在的、想要的、眼中的)的世界”的重新構建。
在寫作的起點,我們就要清楚,文章應該為自己而寫。寫作,是“對存在的言說,是生命的情性與理性、感性與智性的獨特表達,是對人自我存在價值的確證”[3]。學者潘新和指出,培養(yǎng)寫作“共能”,主要目的在于“應人(人類)”“應世”,滿足學生的基于社會性的共性化需求,也是滿足大部分學生未來的學習性、職業(yè)性需求;培養(yǎng)寫作“異能”,主要目的在于“應己”,滿足不同學生基于個人自然性傾向的個性化需求,也會涉及某些職業(yè)性需求。[3]
在作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開宗明義,告訴學生寫作不僅是為了完成學習任務,更重要的是表現(xiàn)一個“真實”“友善”“向好”的自我;寫作要從“我”出發(fā),體察“我”的現(xiàn)狀、情感、思想、行動,通過語言文字,在文章中進行美好的表達。這里需要指出的是,教師應樹立發(fā)展性的評價觀,并將評價要求前置,提供一個積極的、激勵的自由環(huán)境,讓學生“自主”“自得”地言說。只有真實地“應己”,才能真誠地“應世”,朝著“理想的自我”與“理想的世界”邁進。
二、主客交融,體悟他者的情思
作文教學研究者周子房認為,學生作文多為功能作文,其目的是實現(xiàn)交際任務,實現(xiàn)語言的表現(xiàn)功能、調節(jié)功能、影響功能等。[4]既然是交際,就要有客體,并產生交集和影響。不管從尊重還是從效果來考量,寫作之前、之中多考慮一點客體的感受,有百利而無一害。
接受美學家沃爾夫岡·伊瑟爾指出,作者創(chuàng)作過程中始終存在著“隱在讀者”(隱含的讀者),這一“讀者”存在于作者創(chuàng)作的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5]事實上,在我自己和許多作者的寫作過程中,內心始終存在一個“傾訴對象”,甚至一個不完全確定的“讀者群”,進行著各種形式的、不斷變化的對話。
沃爾夫岡·伊瑟爾還提出,藝術作品因空白和否定所導致的不確定性,呈現(xiàn)為一種開放性的結構,這種結構本身隨時召喚著接受者能動地參與進來,通過想象以再創(chuàng)造的方式接受。在我看來,如果作者能夠在文章的寫作過程中對“接受者”做出較為接近的預構和揣測,感受其需求,體悟其情思,就能夠更好地完成文章,為“接受者”的“參與”提供更為契合的文本與情境,使“接受者”的“再創(chuàng)造”更加接近作者的初衷與指向,指向共情、同在的理想境界。
可見,無論在主觀上還是在客觀上,作者都應該具有讀者精神。而讀者精神一經(jīng)樹立,就意味著孤獨的作者是在面對“讀者”進行表達;若根據(jù)“讀者”的閱讀需求與審美期待做出調整,那有助于實現(xiàn)文章作者、讀者之間的主客體交融。按國際寫作組織的倡導,讀者包括“為自己寫作”的“自己”和“為不同的讀者寫作”的“他者”。[6]在寫作過程中,明確文章為誰而寫,當“自己”努力與“不同的讀者”對話,“不同的讀者”就會對作者產生一定的認同感與親熟感,更加愿意接受作者的表達。endprint
將讀者“預提”到寫作過程中來,就為“寫什么”和“怎么寫”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條件和邏輯,就能有的放矢,同頻共振,寫出“有效的”好文章。正如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學者漢斯·P.古施在《言語和意識》一文所言,“好的文章應當是有效的。它要顯出作者思想上意識到讀者,他尊重讀者看文章的標準、期待和需要”[7]。
三、推敲調適,優(yōu)化過程的品質
近年來,中學作文教學重寫而不重改,我們常說,起筆顯自我,落筆見他人,自己想怎么說,讀者會怎么看,在二者的矛盾、沖突中尋求一個中間點,做出恰當?shù)男薷?、統(tǒng)合、調整與適應,會更加有利于文本的交流與影響。在美國和日本的寫作教學中,最重要的訓練方法是設計讀者、設計場景、設計語言。作者要從作者的立場開始構想,從讀者的角度做出反饋,從作者與讀者交流的層面進行調整,一方面要用“個人獨有的、迷人的和動人的方式直接向讀者說話”“吸引讀者的眼球的注意力”,另一方面要反復推敲,用讀者適宜、愿意甚至樂意接受的方式來說話,否則難以“增強讀者的理解,增進信息交流,讓人賞心悅目”[8]。在教學中,教師要做出正確的示范,采取教師評改與學生自改的多輪、多維互動方式,找到文章的不足處、缺陷點,給予分析、糾正,幫助學生優(yōu)化寫作過程的質態(tài)。
四、四面開花,通向更多的可能
寫作能用來干什么?對這一問題,我國語文教材中沒有很好地提及,而美國教材中卻鮮明地表示,讀寫要結合,“為了寫作”和“通過寫作”。教育學者葉麗新介紹,在美國“寫作是學習、思考和研究的必要途徑,目的是建構和呈現(xiàn)學習結果”。[8]徐家良、徐鵠等研究者探索和實踐“生活中的作文”,認為生活是作文之源,作文要為生活所用。他們表示,作文是學生生存與生活的需要,是學生參與社會、融入社會的手段和途徑。學生學習作文,就是為了獲得與人交際的本領,每一次作文都應從學生的生活需要出發(fā),并達到某種交際的目的。[9]
基于此,我認為,中學生既然已經(jīng)使用一定的時間、精力寫作,那就要盡量放大單位時間的價值。我一直主張,寫好每一篇文章,讓文章具有更高的價值,一舉多得,四面開花。最常見的做法是內部發(fā)表,擇優(yōu)刊發(fā)于教室黑板報、班刊、微信群,擇優(yōu)或自主在佳作共享會中誦讀、表演,并建立寫作協(xié)作群,群內成員同寫(同題作文、自選原創(chuàng))、互評(組內互評、組間答辯)、共享(素材共享、佳作共享、信息共享);升級版的做法是普通發(fā)表和網(wǎng)絡展示,向學校、地方報刊、網(wǎng)站和微信平臺投稿,力求發(fā)表;豪華版的做法是訂單寫作和專題寫作,綜合信息,整合資源,集中力量,努力成為報刊的專欄、重點作者,或者根據(jù)重要報刊、網(wǎng)站或較高層次征文活動的要求寫作,從需求端來要求自己,力爭寫出高品質、高效度的文章。在寫作之前有明確、清晰的方向感、強烈的榮譽感和高尚的責任感,在同伴和更大范圍得到認可與獎勵,為今后的寫作進一步激發(fā)情感,賦予能量。
樹立作者意識和涵育讀者精神,二者互動構建,寫作與接受兩端有效互動、和諧對接,能夠提升寫作水平和閱讀體驗,促成“個體的人的自我實現(xiàn)”和“人與世界的友好交往”,讓中學生重構一個不斷刷新、持續(xù)增值的自我。
【參考文獻】
[1]周成潮.從休眠到復蘇: 小學習作教學中作者意識的激活[J].科技資訊,2014(06).
[2]邢曄.作者意識與讀者意識的多維構建[J].教育研究與評論,2017(06).
[3]潘新和.“表現(xiàn)—存在論”語文學視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4]周子房. 技能作文·活動作文·功能作文[J].當代教育科學,2011(04).
[5]李士軍.接受美學中伊瑟爾的文本審美閱讀理論探微[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5).
[6]李永妃.淺談如何樹立學生習作的讀者意識[J].欽州學院學報,2006(05).
[7]張承明.一題多做:中國與美日作文教學比較[J].語文教學通訊,2004(16).
[8]葉麗新.豐富關于“寫作”的基本認識——來自國外母語課程標準的信息[J].語文教學通訊,2017(03).
[9]許大娟.行走在作文教學改革之路上——訪上海特級教師徐鵠[J]. 小學教學:語文版,2008(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