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曉娟 劉學梅 高 潔 王勝利 訾永紅
肝血管瘤是1種較為常見的肝臟良性腫瘤,臨床上以海綿狀血管瘤最多見,病人多無明顯的癥狀,臨床通過B超檢查或在腹部手術中發(fā)現(xiàn),一般隨著血管瘤增大會出現(xiàn)臨床癥狀(≥5 cm)[1],目前臨床治療主要以手術治療為主,手術方式包括:血管瘤切除術、血管瘤縫扎術、肝動脈結扎術、微波固化術、射頻治療、肝動脈栓塞術等[2],但是隨著醫(yī)學技術以及人們觀念的改變,對于手術的要求比較,需要創(chuàng)傷小,效果好等優(yōu)勢。微波消融(microwave ablation,MA)是1種微波介入治療方式,使用微波在微波針的某一點上含有1個1毫米大小的“微型微波爐”[3],由它釋放的微波磁場可以使周圍的分子高速旋轉運動并摩擦升溫,從而使組織凝固、脫水壞死,達到治療的目的,但肝血管瘤治療仍處于發(fā)展階段,關于治療方案的療效及安全性尚不明確。本研究超聲引導下經(jīng)皮微波消融治療肝血管瘤療效及安全性,現(xiàn)報告如下。
納入標準:①患者均經(jīng)過B超、MRI或者CT等檢測確診,部分患者具有一定的臨床癥狀或體征。②患者均為現(xiàn)患病例,并且可以收到患者完整檢查和治療資料。③符合倫理道德,本次研究至少不會對患者產(chǎn)生危害。排除標準:①患有肝部其他嚴重疾病,或惡性疾病者。②患有精神或者意識障礙性疾病,無法配合研究者。③依從性差,或者拒絕參加研究者。
選取我院2014年1月到2016年1月所收治的60例肝血管瘤患者,其中男性25例,女性35例,年齡34~55歲,平均(41.23±3.45)歲,病程0.5~2年,平均(1.23±0.89)年,瘤體直徑4~6 cm,平均(5.65±1.24)cm,根據(jù)不同手術方法,將其分為微波消融術組和開腹肝切除組,每組患者30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瘤體直徑、病程等一般資料如表1所示,經(jīng)過統(tǒng)計學分析,P>0.05,故具有可對比。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
1.2.1 微波消融術組 取患者仰臥位,術前30 min采取肌內注射異丙嗪、氯丙嗪及格拉司瓊等給予鎮(zhèn)靜、鎮(zhèn)痛處理及止吐,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后,通過超聲引導定位、穿刺,若血管瘤毗鄰膈肌,需先讓患者深呼吸、屏氣,上移膈肌,防止穿刺針損傷膈肌。行全身麻醉處理,利用腹腔鏡探查病灶,采取B超輔助定位,選擇路徑穿刺,確定微波前端裸露芯線位置,實施微波消融,若腫瘤位置特殊,或直徑超過4 cm,則采取兩圓相交消融手術,保證全面覆蓋瘤體,完成手術后,置管引流。
1.2.2 開腹肝切除組 行插管全麻處理,選擇右側肋緣下方作切口,若瘤體處于左半肝處,適當延長切口方向,游離肝臟韌帶,預置阻斷帶,辨別診斷肝管、肝動脈及門靜脈。利用直角彎鉗從第一肝門前通過肝實質,由后方穿出,預置阻斷帶,阻斷瘤體相應側血流。切開肝被膜,沿著瘤體及正常組織間隙,分離瘤體表面,利用鉗夾將腫瘤供應血管切斷、結扎,剝除肝血管瘤,縫扎止血。
觀察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肝功能變化及術后發(fā)生情況等,并進行組間數(shù)據(jù)對比。肝功能變化(術前、術后):谷丙轉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正常值是4~40 U/L(單位每升),ALT正常參考值 為0~40 U/L;患者隨訪半年觀察治療效果。
治療效果評價(WHO實體瘤標準)[4]:①完全緩解(CR):所有可見病變完全消失并至少維持4周以上;②部分緩解(PR):腫瘤病灶最大兩徑的乘積縮小50%以上,并維持4周以上;③好轉(MR):腫瘤病灶最大兩徑乘積縮小25%以上,但<50%,無新病灶出現(xiàn);④穩(wěn)定(SD):腫瘤病灶的最大兩徑乘積縮小25%或增大<25%,無新病灶出現(xiàn);⑤復發(fā)(RE):腫瘤病灶的最大兩徑乘積增大25%或出現(xiàn)新病灶,緩解率=(CR+PR)/總例數(shù)×100%?;颊呔S訪6個月觀察患者血管瘤復發(fā)率。
微波消融術組患者的各項手術指標(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均明顯優(yōu)于開腹肝切除組(P<0.05),見表2。
干預前ALT、AST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微波消融術組ALT低于開腹肝切除組,AST高于開腹肝切除組,并且兩種術后均降低趨向正常范圍,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經(jīng)過治療后微波消融術組緩解率為80.00%,高于開腹肝切除組的70.00%,但是差異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2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對比
表3 兩組患者肝功能改善對比
注:與術前相比,*為P<0.05。
表4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例,%)
兩組不良反應主要包括切口感染、肝功能衰竭、腹腔出血、膽瘺等,其中微波消融術組發(fā)生率為6.7%,低于對照組的20.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颊唠S訪半年后微波消融術組復發(fā)1例,復發(fā)率為3.30%;開腹肝切除組復發(fā)6例,復發(fā)率為20.0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3.123,P=0.039)。
表5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對比(例,%)
肝血管瘤是1種常見良性腫瘤疾病,近幾年隨著人們健康意識加強,常規(guī)體檢不斷普及,此種疾病檢出率日益提高[5],該病一般無需特殊處理,若患者有手術指征,則采取手術治療,傳統(tǒng)手術方法是開腹肝切除治療,該手術雖治療徹底,但創(chuàng)傷大,難度高,并發(fā)癥多,治療時間長,患者心理壓力大[6]。近幾年,隨著醫(yī)學技術的廣泛應用,微創(chuàng)技術被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中,微波消融術是肝膽外科1種常見微創(chuàng)技術,效果可觀[7],本研究就上述兩種手術方案進行探討研究。
血管瘤通常是在胚胎發(fā)育過程中,血管發(fā)生異常而形成的,無平滑肌組織,血流速度慢,淤積血流,超聲引導下經(jīng)皮微波消融手術作為1種新興技術,有效產(chǎn)熱區(qū)范圍大[8],在機體傳輸過程中,不受組織炭化、電阻率影響,可使得瘤體達到最高溫度,在短時間內產(chǎn)生消融區(qū),并且消融區(qū)形態(tài)規(guī)則,定位實時準確,創(chuàng)傷小,可協(xié)同治療較大腫瘤,安全性高,是1種有效、安全的微創(chuàng)方法[9-10]。通過本次研究發(fā)現(xiàn),微波消融術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及肝功能指標均明顯優(yōu)于開腹肝切除組,主要是因微波消融術組操作簡短,無需切除肝葉,創(chuàng)傷小,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量少,肝功能恢復快,主要表現(xiàn)為ALT、AST酶水平正常等,有助于患者術后整體恢復;兩種患者手術方式均具有一定的緩解率,但是常規(guī)開腹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高,并且術后具有一定復發(fā)率,因此微波消融術治療具有絕對優(yōu)勢,與文獻報道相似[11]。有研究報道指出,目前超聲引導下經(jīng)皮微波消融治療對于直徑5~6 cm的血管瘤治療效果最好,而針對直徑過大的肝血管瘤,治療效果尚需更加長期深層次研究[12]。
總而言之,經(jīng)本次初步研究認為,超聲引導下經(jīng)皮微波消融治療肝血管瘤是1種有效、安全的治療途徑,是對肝血管瘤1種有效的臨床補充,但由于本研究樣本量少,有選擇偏倚的可能,缺乏科學性,仍需進一步深入探討研究,總結手術適應征、治療原則及長遠療效,以指導臨床。
[1] 牛海剛,高 君,丁雪梅,等.腹腔鏡與 CT 引導下射頻消融治療橫膈下肝血管瘤的對比研究〔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14,29(12):937-940.
[2] 李振華,張 東,侯元凱,等.微波消融與腹腔鏡肝切除術治療肝血管瘤的臨床療效比較〔J〕.腹腔鏡外科雜志,2014,19(12):887-891.
[3] Tang XY,Wang Z,Wang T,et al.Efficacy,safety and feasibility of ultrasound-guided percutaneous microwave ablation for large hepatic hemangioma〔J〕.J Dig Dis,2015,16(9):525-530.
[4] 潘 倩,章建全,趙璐璐,等.甲狀腺腺瘤與肝海綿狀血管瘤同期聯(lián)合微波消融治療的初步嘗試〔J〕.第二軍醫(yī)大學學報,2015,36(5):573-576.
[5] Yu J,Liang P,Yu X,et al.Clinical evaluation of ultrasound-guided percutaneous microwave ablation of splenic tumors〔J〕.Nan Fang Yi Ke Da Xue Xue Bao,2015,35(3):333-337.
[6] 楊曉環(huán),黃十佳,于 杰,等.超聲引導經(jīng)皮微波消融治療鄰近血管的原發(fā)性肝癌的長期療效〔J〕.腫瘤學雜志,2016,22(1):24-28.
[7] 劉勇峰,梅樂園,袁 泉,等.微波消融與肝動脈栓塞治療肝血管瘤的對照研究〔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13,22(7):871-875.
[8] 田文碩,匡 銘,呂明德,等.超聲引導經(jīng)皮射頻消融與微波消融治療肝臟腫瘤的隨機對照研究〔J〕.中華肝膽外科雜志,2014,20(2):119-122.
[9] 王喜功,潘吉榮,張 峰.超聲引導下經(jīng)皮射頻消融與微波消融治療原發(fā)性肝細胞癌的比較〔J〕.中國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5,23(8):606-609.
[10] Zhang M,Liang P,Cheng ZG,et al.Efficacy and safety of artificial ascites in assisting percutaneous microwave ablation of hepatic tumours adjacent to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J〕.Int J Hyperthermia,2014,30(2):134-141.
[11] Asvadi NH,Anvari A,Uppot RN,et al.CT-Guided Percutaneous Microwave Ablation of Tumors in the Hepatic Dome:Assessment of Efficacy and Safety〔J〕.J Vasc Interv Radiol,2016,27(4):496-502.
[12] Li M,Yu X,Liang P,et al.Ultrasound-guided percutaneous microwave ablation for hepatic malignancy adjacent to the gallbladder〔J〕.Int J Hyperthermia,2015,3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