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馬德鄰
【摘要】文章在充分的文獻分析和調研基礎上,基于Deci的基本心理需求理論,以管理科學方法論課程的教學改革為實踐平臺,探索了優(yōu)質實踐教學的實現(xiàn)路徑。這些變革使得學生學習投入度以及課程滿意度顯著提高,對其他科目教學過程中提升學生素質和教育質量有借鑒作用。
【關鍵詞】以學生為中心;優(yōu)質教學實踐;教學改革
一、問題提出
據報道,2015年畢業(yè)于南開大學的一名學生因兩年前的一篇博士論文存在剽竊行為而被撤銷學位。調查顯示,每年五月份的畢業(yè)設計“查重”工作令很多學生擔憂不已。這些現(xiàn)象的背后,也許除了道德的批判,還有更加值得深思的部分。
作為對大學四年學習成果的總結,畢業(yè)論文和設計綜合反映了一個學生對所學的認知和理解。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怎樣盡可能地做到原創(chuàng)?除了道德以及規(guī)范甚至法律的約束,還需要平時在課程學習和生活中關于議題選取、閱讀、數(shù)據收集和分析以及寫作等方法的練習和積累。正所謂“滴水成冰、厚積薄發(fā)”,一篇好的畢業(yè)設計絕不是在短期內拼拼湊湊就可以獲得的。
管理科學方法論便是這樣一門幫助大家做出較高質量畢業(yè)設計的課程。
那么怎樣契合學生的實際需求,優(yōu)質地上好這門課,從而提高學生的上課投入度和課程滿意度呢?
優(yōu)質教學始終是大學教育追求的永恒目標和理想,優(yōu)質實踐教學是應用型大學共同的使命和追求[1]。怎樣實現(xiàn)此理想和使命,是學術界和實踐界普遍關心的話題[2]。本文將以管理科學方法論這門課的教學改革為平臺,對優(yōu)質實踐教學的實現(xiàn)路徑進行探索和嘗試。
二、相關理論與研究假設
(一)基本心理需求理論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Deci提出個體發(fā)展的三個基本心理需求,即自主感、勝任感和歸屬感[3]。正如陽光、水、空氣對植物的生長是必需的,對個體的成長而言這三個基本心理需求被證明是跨越文化和普遍需要的。當基本心理需求得到滿足的時候,個體將展現(xiàn)出活力和更高的積極性;當不被滿足或者遭遇需求損傷的時候,個體將展現(xiàn)出低迷的積極性甚至倦怠。同時,該理論指出基本心理需求的滿足程度內嵌于環(huán)境,當環(huán)境展現(xiàn)出尊重個體選擇、中等程度的挑戰(zhàn)性以及對個體持有接納的抱持態(tài)度的時候,個體的基本心理需求將得到較高程度的滿足[4]。
(二)優(yōu)質教學實踐
Deci提出優(yōu)質教學實踐是指尊重學生基本心理需求的課程設計及實施的整體策略和行為[5],具體表現(xiàn)為:教學質量的高低是根據學生的學習以及個體的發(fā)展來衡量的,教學應關注學生的“學”,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知識的獲得不是依靠填鴨式的講授,而是依靠師生之間高質量的互動與對話來獲得的[6]。同時,知識的獲得不是靠機械記憶,而是師生一起在一定情境中建構起來的,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也是創(chuàng)造生成新知識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需求、學習特點、想法和建議,對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提供多樣化的支持,給學生提供較大的自主權和自由空間[7]。其次,課程設計中要能夠提供中等程度挑戰(zhàn)的任務,學生在任務解決的過程中體驗“我能行”的勝任感。最后,對學生遇見的困難持有鼓勵、接納和抱持的態(tài)度,同時建立班級相互分享和幫助的機制和氛圍[8]。如此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投入度和課程滿意度,進而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習以及作為一個人的發(fā)展和提高[9]。
(三)研究假設
基于以上分析,我們假設:
1.基于Deci理論的優(yōu)質教學實踐改革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投入度;
2.基于Deci理論的優(yōu)質教學實踐改革有助于提高學生課程滿意度;
3.基本心理需求滿足在優(yōu)質教學實踐和課程滿意度之間起到中介作用;
4.基本心理需求滿足在優(yōu)質教學實踐和學生學習投入度和課程滿意度之間起到中介作用。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被試來自我國沿海地區(qū)的一所高校的本科生。實驗在一門管理科學方法論課上進行,共獲得34份有效樣本,樣本平均年齡為20.2歲,標準差為1.7歲。
(二)研究程序
實驗采用(教改、控制)單因素實驗設計。實驗依據Deci的優(yōu)質教學實踐理念進行設計,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fā)設計教學內容,從尊重學生的基本心理需求出發(fā)設計教學模式,部分革新了學生學習成果評估方法。具體操作如下。
第一,在教學內容方面,遵循學生實際需要設計教學內容。在文獻的基礎上,經過專家和學生訪談,我們將學生關于此課程的需要分為兩個層次。第一是實用層次,即此門課程服務于學生的畢業(yè)設計?;诖?,我們將此門課程內容調整為議題選擇、文獻搜集和閱讀、數(shù)據收集和分析以及寫作四個模塊。第二是心理層次,即學生在此門課程學習過程中對于自主感、勝任感以及歸屬感的心理需要。
鑒于此,我們在議題選擇模塊鼓勵學生開放心態(tài),觀察體驗生活,鼓勵學生通過社會實踐找到自己感興趣的議題,并且在對學生進行悉心指導的同時盡可能地尊重學生的想法。文獻搜集和閱讀模塊,在通用的技術層面,我們耐心地教授學生具體的數(shù)據庫使用、文獻搜集、甄別以及閱讀方法;但不同的議題需要的文獻自然是不同的,在此層面我們以尊重學生自主性為原則給予客觀耐心的指導。數(shù)據收集和處理模塊是本課程的重點,本課程以數(shù)據案例的形式教授主要類型的數(shù)據結構、與不同數(shù)據結構相對應的具體的數(shù)據收集以及處理方法。在通用方法講授完畢后,我們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議題嘗試去收集適合的數(shù)據并嘗試分析,我們通常建議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在課下完成,但如果遇到困難,我們會第一時間分析困難的程度并給予學生恰當?shù)膸椭椭笇А懽魇潜鹃T課程的最后環(huán)節(jié),其實寫作與閱讀和思考是密不可分的,要想寫得好,需要先想清楚,而獨立的思考來自一定數(shù)量的高質量閱讀,并且閱讀的同時需要輔以寫作的練習。此模塊我們與文獻閱讀相結合,在學生有了感興趣的議題之后,我們鼓勵并指導學生閱讀、提煉以及書寫,通常以課后興趣小組的形式進行。
第二,在教學模式方面,本課程嘗試抓住“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一個中心”指的是學生的核心需求,包括實用層面(做出更好的畢業(yè)設計)和心理層面(自主感、勝任感、歸屬感);“兩個基本點”是指課程設置的邏輯性以及教學的深入完整性?;谶@“一個中心”和“兩個基本點”,我們將教學模式定位為教師講授、師生對話以及學生分享。具體到本課程的每一個模塊就是:教師先通過教學案例的方式講授重要的知識點、相關的方法和邏輯;然后鼓勵學生思考并發(fā)問,教師進行詳盡的解答;最后,教師圍繞課堂目標設定幾種中等難度的任務,鼓勵學生在一定的范圍內進行自主選擇,同時鼓勵學生以團隊協(xié)作的形式完成任務,并且在恰當?shù)臅r候提供學生分享和相互學習的機會。
第三,在學生學習成效的評估方面,本課程采用平時成績、小組論文以及考試相結合的方式。其中,平時成績里除了考勤以及課堂態(tài)度等,新加入“團隊貢獻”和“課堂貢獻”這兩個指標。其中,“團隊貢獻”是指在完成小組作業(yè)的過程中,對團隊做出的貢獻,具體包括:多大程度上為團隊貢獻了idea,多大程度上幫助團隊搜集了文獻,多大程度上幫助團隊收集了數(shù)據,多大程度上完成了小組報告的書寫?!罢n堂貢獻”是指在分享環(huán)節(jié)多大程度上進行了有價值的分享并為同學的分享提供了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學習成效評估方法的變革帶來了學生更高的學習興趣和課堂活躍度。
(三)測量工具
學習投入度:采用Schaufeli等(2006)[10]投入度(engagement)問卷,一致性系數(shù)為0.81。
課程滿意度:采用學校課程滿意度平臺的統(tǒng)一測量結果,一致性系數(shù)為0.84。
基本心理需求滿足:采用Deci(2000)的基本心理需求滿足問卷,一致性系數(shù)為0.86。
四、結果分析
(一)描述性統(tǒng)計
表1總結了各變量的平均值、方差以及相關系數(shù)。從表1中我們可以看到,基于Deci理論的優(yōu)質教學實踐(顯現(xiàn)在教學改革中)與學生學習投入度(r=0.34,p<0.01)呈現(xiàn)出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基于Deci理論的優(yōu)質教學實踐(顯現(xiàn)在教學改革中)與課程滿意度(r= 0.27,p<0.01)呈現(xiàn)出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同時,基本心理需求滿足與學習投入(r=0.48,p<0.01)呈現(xiàn)顯著正相關;基本心理需求滿足與課程滿意度也呈現(xiàn)顯著正相關(r=0.44,p<0.01)。此外,性別(r=-0.09)與學習投入有顯著的負相關,與課程滿意度沒有顯著的相關關系(r=0.03)。
(二)假設檢驗
假設1和假設2提出基于Deci理論的優(yōu)質教學實踐改革與學生學習投入度、課程滿意度有顯著正向影響,層次回歸的結果列在表2中。從表2中我們可以看到,基于Deci理論的優(yōu)質教學實踐改革對學生學習投入度(M2,β=0.34,p<0.01)有顯著正向影響,對學生課程滿意度(M6,β=0.28,p<0.01)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因此,假設1和假設2得到了數(shù)據的支持。
假設3和假設4提出基本心理需求滿足在基于Deci理論的優(yōu)質教學實踐改革與學生的學習投入度以及課程滿意度的關系中起到中介的作用。由表2我們可以看到,基于Deci理論的優(yōu)質教學實踐改革對學生上課投入度(M2,β=0.35,p<0.05)具有顯著正向影響,對學生課程滿意度(M6,β=0.29,p<0.01)也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同時,基本心理需求滿足對學生學習投入度(M3,β=0.49,p<0.01)具有顯著正向影響,對課程滿意度(M7,β=0.46,p<0.01)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在加入了中介變量基本心理需求滿足后,基于對Deci的優(yōu)質教學實踐改革對學生學習投入度(M8,β=0.10)和課程滿意度(M12,β=0.09,n.s)的影響變?yōu)椴伙@著,而基本心理需求的滿足仍對學生學習投入度(M8,β=0.45,p<0.01)具有顯著正向影響,對課程滿意度(M12,β=0.40,p<0.01)仍然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由此,我們可以得出:學生的基本心理需求滿足在基于Deci理論的優(yōu)質教學實踐改革與學生學習投入度和課程滿意度之間起著中介的作用,支持了假設3和假設4。
五、結論
優(yōu)質教學是大學教育追求的永恒目標和理想,而優(yōu)質實踐教學是應用型大學共同的使命和追求。怎樣實現(xiàn)此理想和使命,是學術界和實踐界普遍關心的話題。本文在充分的文獻分析和調研的基礎上,基于Deci的基本心理需求理論,以管理科學方法論這門課的教學改革為實踐平臺,探索了優(yōu)質實踐教學的實現(xiàn)路徑,其中包括確定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變革了課堂教學模式,部分創(chuàng)新了學生學習成效的評估模式。而這些變革因為滿足了學生對于自主感、勝任力以及歸屬感的需要均帶來了學生學習投入度以及課程滿意度的顯著提高,對其他科目教學過程提升學生素質和教育質量有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衛(wèi)建國.英國大學以學生為中心的優(yōu)質教學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6(10): 104-109.
[2]潘懋元,陳春梅.高等教育質量建設的理論設計[J].教育文化論壇,2016(03): 143.
[3]Ryan, R.M., Deci, E.L.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Well-being[J].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 55(01):68-78.
[4]解飛厚,吳杏潔.大學課程:高深學問與個人知識辨析——兼與王一軍先生商榷[J].高等教育研究,2011(06): 67-69.
[5]Longo, Y., Gunz, A., Curtis, G.et al.Measuring Need Satisfaction and Frustration in Educational and Work Contexts: The Need Satisfaction and Frustration Scale (NSFS)[J].An Interdisciplinary Forum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2016, 17(01):295-317.
[6]王靖.深入開展院校研究提升高等教育質量——“院校研究與高等教育質量提升”國際學術會議暨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院校研究分會2016年年會綜述[J].高等教育研究,206(08):39-44.
[7]鐘秉林.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是高等學校內涵建設的核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3(11): 91-94.
[8]劉振天.高校教學評估何以回歸教學生活本身[J].高等教育研究,2013(04): 110-115.
[9]別敦榮,李家新,韋莉娜.大學教學文化:概念、模式與創(chuàng)新[J].高等教育研究,2015(01):124-127.
[10]Schaufeli, W.B., Bakker, A.B., Salanova, M.The Measurement of Work Engagement with a Short Questionnaire: A Cross-National Study[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006, 66(04):701-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