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彬
摘 要:微課作為一種視頻展現形式在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進行應用,能夠將實驗課、探究課等難以展現的內容直觀地呈現給學生,與多媒體、實物展臺等教學設備相結合,從多角度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既能提高課堂效率,也能提高學生物理規(guī)律的理解能力以及實驗操作的技能,對學科思維的養(yǎng)成也有深遠影響。
關鍵詞:實驗教學;課堂多樣性;高效課堂
微課教學作為一種在開放性教育資源下快速崛起的新興的學習資源,以其獨特的針對性、多元性、簡便性已經得到了很多教師的青睞,并已經逐漸地在教學中進行應用。經過大量的教育實踐證明,在初中物理實驗課的教學中應用微課這種輔助教學的方式,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物理學習能力和老師教學的效率,是教學革新里程中的又一標志。
一、現階段初中物理實驗課教學的普遍現狀分析
1.教師分析
在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下,一些物理教師主觀上會將實驗的過程用講述的方式呈現給學生,用講代替做。這種教學方式看似完成了很多內容,學生在完成題目上也有所進步,不過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的思維拓展,對學生的學習興趣、物理思維、學科素養(yǎng)都會產生消極影響。
2.學生分析
對于初中物理的實驗課堂教學來說,如果一多半的時間都是教師在講解實驗的儀器以及實驗的流程,實際的實踐操作時間被占用太多,學生的體會也變得很少,導致學生在物理實驗課堂上所掌握的實踐操作能力不夠,所以直觀高效地呈現實驗的準備和過程變得尤為重要。
二、在初中物理實驗課堂中應用微課教學的優(yōu)勢分析
1.無“微”不至——實驗細節(jié)的放大鏡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演示實驗中往往會遇到以下問題:
(1)溫度計、天平、量筒、測力計、電表等物理小刻度儀器的使用說明和讀數。
(2)壓力效果、音叉振動、擴散現象、電流效應等微小物理現象的觀察。
(3)高度、物距、像距等需要在實驗中定義的物理量的直觀
理解。
(4)勻速拉動、覆杯實驗等不易控制的,需要多次試驗才能完成的實驗。
(5)電路連法、滑輪效率等需要變化實驗裝置來繼續(xù)探討的復雜實驗。
利用微課配合視頻編輯功能的使用,可以將物理實驗的整個過程完整呈現給學生,學生通過觀看直觀地去了解這些抽象的概念,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
2.和而不同——多樣性讓課堂豐富起來
初中物理教材中涵蓋很多抽象的物理規(guī)律,這些規(guī)律具有很強的概念性,而傳統教學模式下的物理教學,教師只是單一地對這些規(guī)律進行講解,學生很難通過聽講來熟悉和了解這些抽象的物理概念。通過微課不僅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也大大提高課堂知識呈現的豐富多樣性,從新鮮感、好奇心、體驗性等各個方面對學生學習動力都是一個正面刺激,增強了初中生學習物理的原動力。
3.微課教學對于學生預習和復習幫助很大
教師在物理實驗課開始之前需要將提前準備好的微課上傳到網絡讓學生進行學習,或者是將微課通過智能手機或者是其他一些可以接收微課的設備傳遞給學生。在實驗課時,教師可以設置課堂測驗環(huán)節(jié),檢驗學生的微課學習效果。在實驗課結束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實際的實驗操作過程以及微課中的實驗過程進行對比分析,使學生了解自己操作的失誤,鞏固學生對相關儀器使用的知識,提高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物理學習能力。
三、微課在物理學科教學中的發(fā)展趨勢
1.強強結合,打開新局面
現在大部分的學校電子化、信息化教學設備逐漸全面、系統。如:電子白板、實物展臺、云班教學等。很多視頻編輯工具可以對拍攝視頻進行文字編輯、圖像處理、聲音處理等,從而完善教師關于微課的各種設想。讓一個小小的微課折射出大大的信息,濃縮的精華必將蓬勃發(fā)展。
2.結合實物讓教學更加生動
如果在學生實驗時讓微課和實物相結合運用,課堂效率和學生的收獲將起到1+1>2的效果。例如在講解歐姆定律I=■實驗時,學生都有實驗器材,但是在電路連線、電表讀數、數據收集、規(guī)律結論等環(huán)節(jié)都有一些問題。如果利用微課把問題呈現出來,則學生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既讓課堂生動起來,又充分利用了課堂時間,提高了課堂實效性。
3.物理老師相互幫扶,實現一個學生多個物理老師
初中生都是通過體驗來學習的,不同的體驗、不同的老師帶來的視覺刺激會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抓住他們的好奇心,從而愛上物理實驗課、愛上物理。所以在錄制微課視頻時,可以是多個老師共同完成,或者年級物理老師交叉展示,讓學生感受不同老師的講解模式和教學風格,讓他們在體驗中學習、在體驗中成長。
4.課后作業(yè)的別樣展示
作業(yè)是最科學檢測學生學習效果的主要方式。如果把復雜題目的講解錄制成微課,微課中把解題要領、讀題習慣、給分依據、書寫格式和題目反思等一并呈現出來,對學生學科的規(guī)范和學科思維的鍛煉都將有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宋金.物理實驗教學與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研究[J].實驗室科學,2010(2):33-34.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