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銀俊
摘 要:“關于中國油畫本土化、民族化問題,向來是學者、畫家討論研究的焦點。本文側重于探討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對油畫在中國發(fā)展的幾個階段的影響,并通過對各階段社會文化背景、代表人物的藝術教育背景及其對該階段油畫民族化、本土化的影響加以闡述,來進一步梳理油畫中國之路,探討民族化、本土化的問題。對于當下中國油畫以及其連帶的中國油畫教育存在的問題,作進一步的思考。
關鍵詞:中國油畫 本土化 民族化
油畫是西方文明的產物,有他形成與存在的獨特背景。油畫來到中國,在中國的發(fā)展變遷,要與中國的社會文化相融合,自然也離不開社會經濟格局的變化。明朝后期的中國沿海一帶經濟發(fā)展很快,尤其江南經濟發(fā)達,中國與海外國家的貿易頻繁。對外貿易帶動了經濟的發(fā)展,也促進了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交流。在與西方的對外交往中,西方的文化、藝術慢慢進入中國人的視野。油畫便是在這一時期開始傳入中國。有記載較早傳入的油畫基本上都是宗教題材,由西方傳教士羅明堅、利瑪竇等帶入中國,油畫開啟了在中國的傳播之旅。但是,油畫傳入中國的初期,西洋畫法對中國畫家的影響微弱。
一、根基中國 自主汲取 改造融合
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油畫傳入中國后的重要時期,中國人開始自覺的吸收、引進西方油畫,學習其技法。土山灣的美術教育培養(yǎng)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畫家,如周湘、任伯年等。這些畫家學成后為油畫技法的學習傳播做出很大貢獻,新興美術教育開始出現(xiàn),推動中國油畫的發(fā)展,也為中國油畫教育教學的發(fā)展奠定了一塊基石。
真正意義上的中國油畫民族化之路,真正使中國油畫具有“民族性”也是這一時期開始的。李鐵夫、李叔同、陳抱一、徐悲鴻、林風眠、劉海粟、顏文梁、常書鴻、呂斯百、潘玉良等藝術先驅者們,將西方油畫藝術引入本土,并致力于尋求油畫的民族化之路。許多畫家開始陸續(xù)到國外學習西洋油畫技法。他們站在中國本土的文化立場上,去吸收西方。他們回國后,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在“中西結合”方面作了大膽的嘗試,時常思索著“藝術如何反映民族審美意識”“如何使作品具有東方特色”等問題。
一方面,這些早期藝術家大都研習過中國傳統(tǒng)藝術,中國藝術所特有的文化精髓和審美意識已經深深地融入血脈。另一方面,他們在留學期間,研習西方藝術精髓越深,越體悟到中國傳統(tǒng)藝術之獨特可貴??傮w來說,這一時期的中國油畫家憑借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修養(yǎng),在中西藝術的巔峰間漫游求索。藝術家對民族文化藝術的傳承需要依靠文化藝術的體認與自覺,而這種體認與自覺會在一個外來文化藝術與本土文化藝術劇烈碰撞的時代充分萌發(fā)。這種碰撞,使得藝術家們對傳統(tǒng)藝術認識的視角也會更加清晰準確。
這些藝術家都有一個顯著的共同點,即都是傳承了洋務運動以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根本思想,如林風眠“介紹西洋美術,整理中國藝術,調和中西藝術,創(chuàng)造時代藝術”的主張等,就是這一思想在美術界的闡發(fā)。他們站在自我的文化立場上去吸收,不是純粹的、簡單的拿來主義。他們從學院學成歸來,沒有畫的和西方一樣,跟著西方走。他們學的更多的只是西方的造型方式、材料和技法,回來后和我們本民族的東西融合的非常好,他們的作品不是西方油畫的延續(xù),不是西方油畫的簡單翻版,更不是西方油畫的變種,是具有中國民族特點的繪畫。
這一代人的努力,從努力吸收到大力傳播,他們的根是中國的,文化背景是中華傳統(tǒng)的文化,他們的生活環(huán)境和從小的教育注定了他們的文化命運。他們始終是作為完完整整的中國人在引進并改造、吸納、消化了西方油畫。這一時期的油畫民族化、本土化是大多數(shù)人的集體的文化自覺。
二、政治為綱 服務社會 全盤蘇化
20世紀50年代,中國美術界派出大量的留學生留學蘇聯(lián),大力引入蘇聯(lián)的“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風格,這是一個不由畫家自發(fā)的,而是政府派遣的、帶有國際政治色彩的留學潮。這一時期的油畫創(chuàng)作以學俄羅斯風格為主導,藝術風格總體上偏向單一化,體現(xiàn)出一種社會使命感,一種要被廣大受眾所理解、服務的精神,一種擔當?shù)膽B(tài)度,民族主義思潮受政治時局影響而涌動。
中國油畫此時進入了“全盤蘇化”的狀態(tài),并且在全國范圍內以巴維爾·彼得羅維奇·契斯恰科夫(1832-1919)教學體系為核心——源自西方的油畫教學作為唯一的美術教學體系。這一體系的建立,培養(yǎng)了后來的幾代中國油畫人,奠定了當代中國美術教育的基礎。
三、斑斕世界 各取所需 西方重演
20世紀70年代末到90年代,經歷了80年代初期對“文革”美術的清算和反思,封閉已久的國門打開,西方各種思潮流派洶涌而入,全盤西化思潮曾在美術界形成廣泛影響,文化理想主義、虛無主義和激進主義的種種焦灼和躁動糾纏成一團亂麻。隨著國家經濟、文化領域的開放,西方文化藝術不再是被封堵、受批判的異類。越來越多的中國油畫家得以接觸和了解西方藝術,特別是西方現(xiàn)代繪畫創(chuàng)作思想為中國油畫家更新藝術觀念、改變藝術風格提供了重要借鑒。
改革開放以后,藝術家們對于西方藝術的狂熱達到白熱化。特別是“85”新潮之后,在畫家們看到當時西方世界各種各樣新奇的思潮、流派,盡情吸納西方當代藝術。西方的藝術,被學習、引進,并在中國“重新演繹”了一遍。
西方當代藝術的集體涌入,中國的油畫家看到大大落后于西方的中國油畫現(xiàn)狀以及強烈與世界接軌的愿望,將西方藝術的演繹,導致了中國油畫仿佛成為西方油畫的變種,使得這一時期的油畫民族化的探索趨于低谷。
四、傳統(tǒng)缺失 反思自省 渴望回歸
20世紀末至今,中國油畫在受到西方多元藝術思潮的沖擊,經歷了劇烈的變革后,又進入了一個冷靜時期。中國的油畫實踐者們開始陷入深沉的反思、迷惘。經歷了改革開放20多年的巨變,文化和各種文學藝術門類開始逐漸回歸自身本來的社會位置,新的秩序逐漸建立起來。藝術的表現(xiàn)形式變得更加多元化,以現(xiàn)實主義為主的單一的寫實主義美術教育框架體系被打破,不同風格流派的藝術和藝術教育獲得了相對平等和自由發(fā)展的機會,寫實的美術教育出現(xiàn)新的更加開闊的面貌;同時,在信息時代的今天,藝術教育的價值取向、教育目的、教育的方法、形式、手段、課程內容都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面臨著危機與挑戰(zhàn),急需新的改革。此時畫家們逐漸回到追逐個性表現(xiàn)的傳統(tǒng)慣性思維中。藝術家們開始思考生活與藝術、理想與藝術、體制與藝術等關系,真正開始思考我們自己的當代藝術問題和當代社會問題,以及中西方藝術之間在不同的材料表現(xiàn)上和不同的理念傳達上的差別。endprint
當代油畫家對如何自覺構建油畫的中國學派更為理性與成熟。對西方油畫準確而全面的把握是將其民族化的前提,他們在對西方油畫各種流派廣泛學習借鑒、吸收融合的同時,不斷地向本土文化資源的內在精神深度和外在邊緣廣度拓展,表達出藝術家對現(xiàn)實的關注和對人與世界關系的思考,注重作品精神內涵的中國意味。
回歸傳統(tǒng),在現(xiàn)今的文藝界尤其油畫方面顯得十分迫切。但是,傳統(tǒng)基石在近幾十年的社會發(fā)展中受到嚴重摧殘,要重新夯實基礎,需要相當長的周期。這一現(xiàn)狀的改變,僅僅從簡單的教育模式改革入手肯定是不夠的,其方式、方法都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五、教育困境 時代要求 傳統(tǒng)滲透
縱觀中國當代的油畫,面對的殘酷現(xiàn)實是——基本上是一個西方油畫的延續(xù)狀態(tài)。我國現(xiàn)行的油畫教育模式脫胎于西方的學院式藝術教育,經過對蘇聯(lián)油畫教育體系的引入,以及改革開放后油畫教學的轉變,我們在教育上己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油畫教育教學體系。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這樣的教育模式始終還是西方化的,當年的蘇聯(lián)模式還在延續(xù),多年來的教學改革,改動的只是教學的外表,而內在本質的變革始終沒有觸及。這樣的教育模式,要想改變中國油畫的發(fā)展軌跡,還需要很大的努力。
這就和我們的油畫先輩們產生了鮮明的對比——他們既有傳統(tǒng)的修養(yǎng)和自覺,又有對西方文化和技法的消化吸收,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同時,沒有被西方同化。他們站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根基上的自覺,自覺吸收、自覺表現(xiàn),但現(xiàn)在的畫家是在接受了非本民族的教育體系教育的情況下,再進行本民族油畫的探索。
隨著中國經濟的迅猛發(fā)展,中國的主體意識不在僅僅局限于經濟,慢慢開始向文化藝術的“富強”滲透,“中國夢”與“中國特色”的闡發(fā),是當前中國文化藝術發(fā)展的時代要求。
現(xiàn)在我們提倡國學,開始倡導要將書法、國畫等等國粹重新重視起來,加入到授課內容中??墒?,現(xiàn)在的年輕人根基是西方模式的,站在西方人的角度吸收中國文化,這樣的背景來談論中國油畫本土化、民族化,就失去了他應有的語境了。這樣的環(huán)境之下,中國油畫家去自覺追求、探索油畫民族化、本土化發(fā)展,就與前輩畫家有很大差異,本質已經改變。因此,擺在面前的任務非常艱巨。
或許,拓寬藝術的學習之路,教育模式、教學方法的改變,才能促成整體的美術教育的改變。只要教育中融入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一段時間以后,藝術家的培養(yǎng)與其后來的創(chuàng)作,自然就具備了“本土”性,藝術創(chuàng)作就不需要提什么“本土化”、“民族化”了,因為此時的創(chuàng)作主體已然具備了中國特征。這才能讓中國藝術的回歸本源。
參考文獻:
[1]聞立鵬:《溫故知新——新中國油畫三十年斷想》[J],《美術》,1984(09)
[2]靳尚誼:《油畫》[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0
[3]席田鹿:《關注中國當代油畫——對中國油畫學會代表的訪談》[J],《美苑》,2001(04)
[4]劉淳:《中國油畫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5
(浙江美術館 浙江杭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