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蘭
(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廣東 廣州 510110)
民國時期文獻是指1912年至1949年期間出版或形成的各種知識和信息的載體,文獻類型包括圖書、期刊、報紙、手稿、書札、輿圖、拓片、海報、照片、標語、廣告、傳單、票據(jù)、檔案和電影膠片、唱片等。這些文獻全方位地記錄了民國時期的歷史軌跡,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文獻價值、學術價值和藝術價值,為民國史的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史料支撐和文獻保障。然而,由于民國時期正是機器造紙發(fā)展的初期,多采用酸性制漿造紙工藝,尤其是明礬和松香的大量使用加劇了紙張的酸化。另外,由于許多圖書館對民國時期文獻的重視程度遠不如古籍善本,庫房環(huán)境和文獻的保存條件不佳,造成民國時期文獻大面積的殘損。如何科學、有效地保護民國時期文獻,是許多圖書館面臨的共同難題。本文結合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的實例,就開展民國時期文獻的原生性和再生性保護工作,進行初步探析。
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以下簡稱我館)成立于1912年,經(jīng)過一個世紀的收集、積累,民國時期文獻藏量在華南地區(qū)名列前茅。館藏民國文獻總藏量近10萬種、20萬冊(件)。其中,圖書約56 300種,122 000冊;期刊約13 000余種,約50 000冊(以合訂本計);報紙1 700種,約7 000冊(以合訂本計)。此外,還收藏有民國地圖、圖片、書畫、拓片、信札、紙幣、證券、郵票等特種文獻約2萬冊(件)。我館所藏民國時期文獻較具特色的有廣東地方文獻、孫中山文獻、海南及南海諸島資料和期刊等。其中,民國時期廣東地方文獻(圖書)約12 300種、30 000冊;孫中山文獻約1 200種、5 000冊(件);海南及南海諸島資料約1 100種,2 000冊;期刊13 000余種,50 000冊,品種、藏量居全國圖書館第三位[1]。
然而,由于民國時期機器紙含酸較多、耐久性較差,加上廣東地處北緯20~26度之間,大部分區(qū)域屬亞熱帶氣候,炎熱、潮濕的氣候環(huán)境,直接加劇了民國時期文獻的酸化、老化。據(jù)我館抽樣測檢,所藏近現(xiàn)代報紙的平均PH值為3.72,期刊的平均PH值為3.41,其中PH值最低的僅有2.96。按《古籍特藏破損定級標準》,PH值小于4,則為一級破損,屬特別嚴重破損。即我館所藏民國時期報刊幾乎全屬特別嚴重破損,民國時期文獻面臨著巨大的保護任務[2]。
原生性保護是通過改善文獻的存藏環(huán)境、科學的修復手段,達到延續(xù)文獻原件壽命的方法,它是民國時期文獻保護的重要基礎。
文獻保管環(huán)境的優(yōu)劣,與文獻壽命的長短關系極大。民國時期文獻的大面積殘破,固然有其自身原材料先天不足的原因,但毫無疑問,許多圖書館長期對民國時期文獻的重視不夠、保管環(huán)境簡陋,也是重要的因素。安全、規(guī)范的庫房條件,應該是文獻原生性保護的重要基礎。為此,我館從完善文獻保管條件入手,利用2006年新館改擴建工程之機,在C區(qū)地下二、三、四層新建古籍特藏書庫,合計建筑面積6 800m2,其中民國特藏書庫2 310m2。書庫參照文化部行業(yè)標準《圖書館古籍特藏書庫基本要求》(WH/T24-2006)建設,單獨設置,自成一區(qū),實行專層封閉管理。
庫房安裝有12臺深圳麥克維爾MDW120HR(C19)型空調風柜機組,用以調控溫濕度,確保每天溫度20℃±2℃、相對濕度50%±5%。各空調機房裝有防水線報警器。另裝有空氣品質控制系統(tǒng),分別實時監(jiān)測庫房甲醛、二氧化氮、二氧化碳、氨氣、VOC、二氧化硫、臭氧和實時新風量。目標是24小時恒溫恒濕及空氣品質達標。
安保方面,電梯及負二、負三各庫房通道、防火門均安裝有IC卡門禁系統(tǒng)、攝像監(jiān)控系統(tǒng)、紅外線防盜監(jiān)控系統(tǒng)、水密性金庫門。庫房安裝七氟丙烷氣體滅火系統(tǒng),并配置干粉滅火器。
此外,還更新民國時期文獻的裝具,采用封閉式鋼制密集書架。鋼質表面噴涂環(huán)氧聚酯混合型粉末,兼具優(yōu)良的裝飾性和機械性能、耐腐蝕性能,不含有毒物質。
文獻保護是圖書館的基礎業(yè)務之一,也是文獻學的一個分支。但長期以來,學界在文獻保護研究方面,普遍偏重傳統(tǒng)古籍的保護修復;在圖書館的實際工作中,提起文獻保護,也總是僅限于古籍線裝書的保存與修復。因此導致民國時期文獻修復人才的缺乏。為推動民國時期文獻保護工作科學、規(guī)范地開展,提升從業(yè)人員的修復技藝,我館除積極派員參加國家古籍中心舉辦的各種文獻修復培訓班外,還于2009年起,先后舉辦了6期民國時期文獻修復技術培訓班,有效地提高了本館修復人員的民國文獻修復技能,同時也為全省基層圖書館、檔案館和博物館培養(yǎng)了一批文獻修復人才。
2012年我館新館改擴建工程竣工后,按照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的標準,在原有的基礎上,建立了標準的古籍特藏文獻修復室。文獻修復室占地450平方米,采用中央空調系統(tǒng)控制溫濕度,配備了先進的修復設備及豐富的修復材料,分為干濕修復區(qū)、實驗區(qū)、數(shù)據(jù)區(qū)、材料區(qū)、書畫區(qū)和培訓區(qū),配備專職修復人員9名,為科學、規(guī)范地開展民國時期文獻的保護修復,打下良好的基礎。
由于民國時期文獻的特殊性,普遍存在紙張酸化、脆化嚴重的現(xiàn)象,加上印刷和裝訂技術特殊,使得其修復方法和技術有別于傳統(tǒng)的古籍線裝書。該館修復人員針對館藏文獻的具體情況,做出了相應的保護措施。
2.3.1 紙張酸化的處理
針對紙張酸化,一般對書籍進行脫酸處理。目前國外的主要脫酸方法有水溶液脫酸法、有機溶液脫酸法和氣相脫酸法,通過外界的堿性物質中和書籍表面的酸性物質,從而達到整本或單頁的脫酸效果,目前已經(jīng)取得了可觀的修復成效。
但由于民國文獻本身的紙張結構脆弱,造紙配方與西方文獻用紙有所區(qū)別,照搬西方文獻脫酸方法,使用化學材料的安全性、穩(wěn)定性,還需要時間的進一步檢驗[3]。目前我館主要采用傳統(tǒng)脫酸與電解離子水脫酸的方式對書籍進行脫酸處理。
傳統(tǒng)脫酸:使用80℃熱水浸泡書頁,稀釋表面酸性物質。這種做法比較安全,對紙張的負擔小,但只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酸性問題。
電解離子水脫酸:將凈化后的自來水裝入離子水生成器中,通過正負電極,在電場的作用下將水分子打散、變小、重新排列,使其中一部分水的氧化還原電位呈正值,另一部分水的氧化還原電位呈負值,陰極室生成的離子水含有0H-(氫氧鍵),為堿性離子水,能夠與酸性物質發(fā)生重組達到酸堿中和的效果。堿性離子水的PH值一般在7.5~9.5左右,符合人體健康直飲水標準,用于清洗書頁,不增加額外的化學成分,安全有效,但穩(wěn)定性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經(jīng)多組實驗數(shù)據(jù)證實,經(jīng)過浸泡的書頁PH值能夠得到明顯上升。其中,以民國時期早中晚期四個書籍樣本的PH值觀測為例,在普通水質和電解水脫酸實驗中檢測得到相對穩(wěn)定的平均值,如表1所示。
表1 民國時期書籍樣本PH值測試表
通過表1,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1)用水浸泡可以緩解紙張酸度;
(2)加熱至80℃的水比常溫水有更加明顯的脫酸效果;
(3)電解水的常溫水與80℃的普通水有基本相同的脫酸效果;
(4)使用電解水浸泡的紙張比普通水在同等溫度下都有更加優(yōu)越的脫酸效果。
2.3.2 紙張脆化的處理
由于紙張失去強度,民國時期文獻紙張存在脆化問題。表1中的紙張樣品在6.9N的力量下測量耐折度均為1~2次。目前國內(nèi)針對脆化書頁的加固方法有:托裱法、樹脂溶液法、加膜法。秉承最小干預原則,我館主要采用脫酸與托裱結合的方式對書頁進行加固處理。使用透明度較高的薄皮紙(3~4g三椏皮紙、5~6g楮皮紙等)對書頁脆化處進行黏合加固。對于酸脆情況非常嚴重的紙張采取皮紙整托的方式加固紙張,使之恢復一定強度。但是由于使用糨糊、增加了附著材料,對紙張的性質、厚度會產(chǎn)生一定影響,需謹慎使用此方法。
2.3.3 配紙的選擇
民國時期書籍主要使用機制紙印刷,在修復中很難配到厚度、強度、紙性相仿的紙張,容易造成修復后整本書厚薄不一、收縮發(fā)皺、紙張連接處拉力不均易斷裂等問題。我館在修復中非常重視配紙的紙張分析,從厚薄、PH值、拉力、紙張纖維分析等多方面測量紙張,從而選取最佳補紙。常用紙張主要有竹類紙(玉扣紙)、皮類紙(三椏皮、楮皮)、機制紙(白報紙)及報刊舊紙等。在難以配到厚度、顏色合適的紙張時,雙層修補、打薄紙張、染紙等技法,也時常會運用到修復工作中。針對一些特殊破損情況,我館也使用國家圖書館的機械紙漿補書技術以及南京大學圖書館邱曉剛研制的手工紙漿補書技術,根據(jù)紙張條件配比出成分、顏色相似的修補紙漿,作為配紙的補充手段,能夠達到一定的修復效果。但是這類方法對紙張質量要求相對較高且需經(jīng)水浸泡,要選擇性使用。此外,封面用紙也需特別注意,以前許多圖書館均使用普通的牛皮紙,這類紙張的PH值普遍低于4.5,用其作為封面紙,反而會加劇文獻的酸化老化。鑒于此,我館訂做了PH值達到7以上的中性紙作為修復民國時期文獻的封面紙,起到良好的保護效果。
2.3.4 雙面有字的處理
隨著近現(xiàn)代印刷技術的發(fā)展,民國時期文獻的印刷逐步從古代線裝書的單面印刷演變成近現(xiàn)代精、平裝書籍的雙面印刷,在節(jié)約紙張的同時,也對后世的修復工作增加了難度。雙面印刷的書頁在修復中盡量不要遮蓋字跡,使得修復接口必須控制在較小的范圍。但是由于紙張質量差,接口過小反而會加劇紙張的損壞。針對這一情況采取薄皮紙與匹配的補紙組合修復方法,把接口控制在最小,只留少量毛茬。利用皮紙的拉力連接書頁和補紙,這種修復方法,能夠基本實現(xiàn)不遮蓋字體,不影響閱讀辨認。這對皮紙透明性和拉力要求較高,對皮紙的選擇是修復的關鍵,需要進行多方面測試方能投入使用。目前常用薄皮紙有三椏皮、桑皮紙、構皮紙、日本皮紙等。
2.3.5 裝幀形式的處理
由于民國時期文獻紙張的酸脆和特殊的裝訂方式(騎馬釘、三眼釘、機器縫釘?shù)?,書籍在保存和使用過程中,容易形成書籍結構的損壞。在修復、裝訂民國時期文獻時,如何處理其原有的裝訂形式,一般根據(jù)書籍的具體情況做具體處理。針對紙張情況比較好,強度比較大的書,一般采取修舊如舊最小干預,還原原本的裝幀形式,保留原始信息。但是一旦紙張出現(xiàn)強度差、酸脆、書背過窄壓字等情況,一般采取配疊法,改變其原有的裝訂形式,從書脊穿線,加配環(huán)襯連接封面,確保每一頁能夠完全平整打開,并且能夠化解封面與第一頁書頁粘貼的拉力負擔,使書籍使用的壽命更長。目前對于民國文獻紙張強度較差的情況,在沒有更好的裝幀保護方式的情況下,改變其原有裝訂形式,使用重新配疊方法是目前保護民國時期文獻紙張的有效方式之一,但這種做法并不適用于所有書籍,需要根據(jù)具體問題具體處理。
再生性保護是通過影印出版、縮微拍攝和數(shù)碼掃描等手段,改變文獻的載體,以減少文獻原件的使用頻率,達到既保護文獻原件又方便讀者使用的方法,它是民國時期文獻保護的重要途徑。
為保護民國時期文獻,我館將影印出版作為重要手段,依托我館豐富的文獻資源和專業(yè)的人才隊伍,依靠有關政府部門支持,積極與各地圖書館合作,策劃整理編輯多項大型民國文獻影印出版項目,為脆弱的民國時期文獻提供了替代品,在保護文獻原件的同時,也方便廣大讀者的查閱。影印出版的文獻在載體和形式上,最接近原始文獻,也最適合人們的閱讀習慣。我館主編和合編的民國時期文獻影印出版情況如表2所示[4-5]。
表2 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主編和合編民國時期文獻影印出版一覽表
續(xù)表
說明 名稱收錄文獻匯編數(shù)量出版情況列入項目及獲獎情況《廣東近代僑刊大系———廣東卷》(第1輯)149期25冊2015年12月由廣東經(jīng)濟出版社出版2014年度民國時期文獻整理出版項目、2015年度國家出版基金項目《廣東省政府公報》收錄2784期,160冊2016年由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出版2014年度民國時期文獻整理出版項目《民國稿鈔本》(第1輯)217種50冊2016年由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國家“十三五”出版重點選題《中山文獻》453種56冊第一輯,2017年3月由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廣東民國年鑒叢編》6種15冊第一輯,計劃于2017年由嶺南美術出版社出版《時事畫報》139期10冊2014年11月由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2013年度國家古籍整理出版專項經(jīng)費資助項目;2015年7月獲2014年度全國優(yōu)秀古籍圖書二等獎《民國葡萄牙駐廣州總領事館檔案》4932件29冊2016年5月由廣東教育出版社出版
縮微技術是利用照相攝影技術,將一些記載文字、圖表和影像信息的媒介在高度微化后制成膠卷、膠片和縮微印刷品的技術。1838年,縮微技術起源于英國。1948年,我國圖書館界引入縮微技術。1985年國家圖書館成立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組織全國多家圖書館開展包括民國圖書和報刊在內(nèi)的文獻縮微拍攝工作。我館作為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華南分中心,積極開展民國文獻縮微拍攝工作,目前已完成包括民國時期圖書、報紙和期刊共177萬幅的拍攝任務??s微拍攝文獻具有高密度信息存儲、保真度高、壽命長、體積小、收藏方便等特點,是民國時期文獻再生性保護的重要方法[2,6]。
民國時期文獻的縮微復制,雖然具有高密度、高保真存儲等優(yōu)點,但存在著閱覽、檢索不方便的局限。為解決這一問題,1998年,我館與廣東省科學委員會共同簽訂“縮微文獻數(shù)字化存貯與檢索系統(tǒng)”科研項目合同書。1999年,我館開始建立縮微文獻數(shù)字化轉換子系統(tǒng),并開始將館藏縮微文獻進行掃描處理,截至2010年6月,共完成掃描館藏縮微文獻199萬拍,包括民國時期報紙500余種、期刊900多種。在此基礎上,我館于2013年建立了館藏縮微文獻數(shù)據(jù)庫(第一期),除古籍善本外,收錄《廣州民國日報》《廣州民生日報》《中山日報》《廣東日報》《粵江日報》等民國報紙509種,《外交公報》《商業(yè)月報》《籌賑月刊》《賞奇畫報》等民國期刊554種,合共110余萬頁。該數(shù)據(jù)庫的建立,在方便讀者查詢閱覽的同時,也大大減少了館藏民國報刊文獻原件的流通使用,為民國文獻的靜養(yǎng)創(chuàng)造了條件,達到了有效保護民國時期文獻的目的。
[1]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志[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98-129.
[2]倪俊明.近現(xiàn)代報刊的史料價值及其保護和整理[J].圖書館論壇,2010(6):230-236.
[3]林明,邱蔚晴.民國時期文獻保護實踐談——中山大學圖書館的做法[J].圖書館論壇,2014(4):65-70.
[4]邱曉剛.對民國時期圖書資料的保護與修復之我見[C]//中山大學圖書館2006文獻保護與修復研討會論文集.廣州:中山大學圖書館,2006:6-12.
[5]肖玲.地方歷史文獻影印出版:價值、原則、難點與對策[J].圖書館論壇,2017(8):110-118.
[6]宋晶晶.利用縮微技術進行古籍再生性保護情況綜述[J].數(shù)字與縮微影像,2014(4):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