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由芳
【摘要】本文試著從學情分析的視角入手,重點探討學情分析在課前教學目標確定、課中師生互動促進、課后學生成果評估上的指導作用。對學生學情的關注和研究,是實現(xiàn)高效語文課堂的重要手段之一。
【關鍵詞】學情分析;初中語文;高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一、摸清學情,設置教學目標
摸清學情,既指參照文本所特有的價值,確定學習需求;也指根據(jù)學生狀態(tài),確定學習起點。教師需要深厚的文本解讀能力,以及準確地把握不同文本獨有的特性。例如散文文本背后細膩的情感,小說文本背后深厚的主旨,古文背后的知人論世,等等。
并且對于同一文體來說,不同學段學生的學習需求,需要達到的層次、掌握的能力不同。課前的學情分析要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和能力基礎入手。但是學生的閱讀能力、感知能力、分析能力等處在一個什么樣的水平,光靠教師的經(jīng)驗判斷,有時會有失偏頗。因此在學生狀態(tài)分析上,可以利用校本作業(yè)、問卷調查、訪談等方法進行閱讀前測,多方面地了解學生的認知起點。
在教授《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時,我采用了校本作業(yè)中的前置作業(yè)的方式來調查學情。問題設置如下:
1.文中“我”對于勒的稱呼是什么?而“我”的家人對于勒的稱呼有哪些?2.結合于勒豐富多彩的稱呼,請設計兩條曲線分別來展示于勒的人生軌跡和“我”的家人對于勒的態(tài)度。3.結合你的預習,談談你的初讀感受。4.讀完這篇文章,你還有什么疑難問題?
批改完學生的前置作業(yè)后,我發(fā)現(xiàn)在情節(jié)梳理上,有約97%的學生能通讀文章,在立足于人物稱呼的基礎上,對文章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有較好的把握。在人物形象探究上,約93%的學生對人物形象也有一定的認識,但忽略情節(jié)中人物微妙的心理變化,很少有能結合文章的描寫多方位地看待人物。而在主旨上,較多學生從自己的固有價值觀出發(fā),能對作品中反映的人與人之間的金錢關系有所認識。
而在疑難問題上,約42%的學生認為如何理解小若瑟夫這個人物有難度,提出例如“為什么小若瑟夫給了于勒小費,卻不認他”等類似問題。因此,通過《我的叔叔于勒》校本作業(yè)中的學生感知、體悟文章方面的調查,了解學生的學情,確定學生的知識能力水平和情感價值觀起點,進而確定了該課的教學目標:
1.深入品讀文章,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體悟社會底層小人物的心酸、無奈。
2.結合文章的寫作手法,理解莫泊桑作品中對社會現(xiàn)實的關注和對未來的期待。
教學目標根據(jù)學情聚集在學生的重難點上,以在學生已有的學情基礎上提高學生欠缺的知識、能力,完善其情感價值觀。
二、關注學情,促進師生互動
“教”與“學”是互動生成的過程。學情的關注不僅僅限于教學設計前,也體現(xiàn)在課堂實施的過程中。在課堂教學中,學情并不是靜止的,而是動態(tài)生成的。學情會隨著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推進不斷變化、發(fā)展。教師應關注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小組互動等多種互動形式中所呈現(xiàn)出來的實時動態(tài)學情,判斷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與預估的學情是否契合,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學習的難點,推進教學環(huán)節(jié)。并且要適時根據(jù)學生的需要搭建“教學支架”,讓學生在“試圖解決超過他們當前知識水平和能力的問題”時得到“教師給予的支持和指導”。
如在教授《春酒》這一課時,在引導學生品味這“地道”的家鄉(xiāng)味時,總感覺學生觸而不發(fā)。因此,我根據(jù)學情,給予補充資料:
資料1:琦君1917年生于浙江溫州,1949年遷至臺灣,1983年定居美國。她在書中曾深情地說:“來到臺灣,此心如無根的浮萍,沒有了著落,對家鄉(xiāng)的苦念,也就與日俱增了?!?/p>
資料2:像樹木花草一樣,誰能沒有一個根呢?我若能忘掉故鄉(xiāng),忘掉親人師友,忘掉童年,我寧愿擱下筆,此生永不再寫。
結合拓展資料,引導學生品味這篇文章:作家客居他鄉(xiāng),溫柔善良的母親遠離了琦君,無拘無束的童年已一去不復返,淳樸、善良、熱情的鄉(xiāng)鄰們更是隔山隔水,因此作者發(fā)出了無限的感慨——“可是叫我到哪兒去找真正的家醅呢?”(朗讀)
并在最后適時播放《舌尖上的中國2》中的《腳步》一集視頻節(jié)選,選取了學生能共情的閩南華僑程世坤的故事,升華主題“無論腳步走多遠,在人的腦海中,只有故鄉(xiāng)的味道,熟悉而頑固”“認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來處”。
三、反饋學情,評估學習成果
教師對學情的分析,并不止步于對學生課前狀態(tài)的分析、課上學習狀態(tài)的觀察,還需要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成果反饋的學情分析是否到位。
為了明確教學目標是否達成,學生的學習困難是否得到解決,我們可以通過課后作業(yè)、小測、訪談等方式了解。并且,根據(jù)所反映出來的普遍性問題進行持續(xù)性跟進,在后續(xù)教學中將呈現(xiàn)出來的學習成果糅進去,作為新的學情予以考慮。而對于未達到學習評估標準的個別學生,則進行差異性輔導,采用面對面交流的方式有針對性地個別輔導,及時地反饋信息,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 彭興強.新課標背景下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11).
[2]周磊.淺談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J].語數(shù)外學習(初中版上旬),2014(5).
(編輯: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