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峨眉山市第三小學校 童山平
現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研究的熱詞很多:“群文閱讀”“整本書閱讀”“跨越式閱讀”“隨課微寫”“詩意語文閱讀”……真是日新月異,百花齊放,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但作為一線教師,似乎看到的多半是眼花繚亂的景象,令人興奮,更令人振奮,但是回到實際的工作中,一切又忘乎所以,仿佛又回到了原點。古人說“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不擺花架子,不秀花瓶子,我個人認為小學語文教學要“不忘初心”,更要“護根”。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初步掌握語文學習的基本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他們適應實際需要的獅子,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正確的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那么最關鍵的詞語就是“基本方法,學習習慣,理解運用”。因此,在喧鬧的教學探索背景下,我們應該牢記“不為浮塵遮忘眼”的精神,扎扎實實搞好語文教學,不要過多流于形式,抓好“標準”,探索適合個人特點的特色教學,以“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的思想,在繼承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創(chuàng)新,在創(chuàng)新中突破。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首先明確學生為教學的主體,課堂為教學的主體,素質教育為課文教學中的主要目標。貫徹“標準”,我們教學者就必須研究學生學什么?學生最感興趣的是什么?學生最急迫解決的問題是什么?實際上課堂教學中,學生主要以新“新、奇”最為感興趣,以“成功”最感興趣,以老師的“理解”最為感動。所以我們在承認主體性教學的對象是學生的基礎上,必須尊重每一位學生,照顧到每一位學生,感動每一個學生。
現在聽小學高段語文閱讀課公開課教學總有一種感覺,教師的教學流程按部就班,學生發(fā)言口若懸河,仿佛一切都在預料之中,只有成功,沒有“失敗”。好像學生根本不用教就知道下一步要干什么,這樣的課不在少數。作為教師都知道,一個班幾十個學生,他們的成績肯定是是有區(qū)別的,優(yōu)秀的學生對拼音、字詞沒有大的問題,可是,還有大部分學生對基礎知識是沒有完全過關的,我們不能為追求華麗的課堂而忽略了基礎知識的日積月累。小學語文教學是一個人系統(tǒng)工程,知識結構呈螺旋式上升,難度系數隨著年級的上升而迅速增大,拼音、字詞的學習要在反復訓練中得到糾偏,強化、鞏固和提高,一味追求高、大、全的華麗的表演固然令人賞心悅目,但表演之后離校的后遺癥是很多上課者共同的感受。與其這種嘩眾取寵,得不償失的做法,不如腳踏實地地返璞歸真。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還指出:“語文課程還需要優(yōu)秀的文化熏陶和感染,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諸方面全面發(fā)展”。語文教學除了抓好訓練學生的基本知識和基本能力以外,重點是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這也是 現在學生存在的大問題。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就應該了解剖析當今國際國內形勢的熱點,焦點,教學中的重點、難點,以及文化發(fā)展的主流方向,充分利用好互聯(lián)網讓學生養(yǎng)成關心國家大事,關心社會新的變遷,激發(fā)起學習動機,這樣才談得上提高學習的效率,“減負,不減質”。
據我所知,我們許多老師或家長會讓學生購買很多《作文大全》,在網上搜索,粘貼,以應付老師打的作業(yè)檢查,應試時依葫蘆畫瓢,學生成績高分低能的情況十分突出。(這與我們評價作文的局限有關)但多數進入初中后,學習驟然下降者居多。究竟原因是迫于無奈。那么作文教學又該如何做“實”呢?
1.加強學生的語言文字訓練
小學語文的篇目大多都是名家之經典之作,文字精美,瑯瑯上口。我們必須賦予新的認識,這些作品都是小學作文的范本,教育學生要像老舍、巴金爺爺一樣養(yǎng)成細致觀察,認真分析,靈活運用的好習慣。
2.培養(yǎng)學生思維及想象能力,激發(fā)孩子對生活的熱愛
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及想象力就是我們云教學的“初心”,也最能反映個人的創(chuàng)造力。主體性教學中熱點和難點也在于此。如果一個人對美的東西缺乏興趣,對丑的東西缺發(fā)憎恨,是不會對生活產生熱愛之情的。語文教學除了擔當知識傳播的任務外,更重要的還承擔了育人的重擔。所以,我們注重對培養(yǎng)學生思維及想象力,激發(fā)孩子對生活的熱愛,對語文教學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習近平主席指出:“古詩文經典已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成了我們的基因。我們現在一說話就蹦出來的那些東西,卻是小時候記下的。應該學古詩文經典,把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不斷傳承下去”。那么,學好古詩文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那就是多背誦。不管互聯(lián)網如何發(fā)達,百度搜索如何方便,都取代不了人的大腦的背誦和記憶。國學大師季羨林曾經說過:學習有時候用最笨的辦法其實就是最好的方法。我最欣賞這句話,因為它一針見血指出了語文教學的“根”,不管教學風云如何變幻,我們都要守護好我們教學的“根”。
3.教學中必須夯實基礎,有的放矢并做到靈活運用
學生在面臨考試時,最關心的就是考什么作文題目,但是我們的老師頭腦要清醒,切不可猜題,押題,而是要靠我們的教學經驗,豐富的知識儲備,敏銳的觀察力,縝密的分析力做出相應的科學的判斷,不要為考試而考試,要做學生的引路人:生活中學會做人,學習中要樹立終生學習的思想。作為主體教學的核心,就是要保證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全面提高,養(yǎng)成關心社會的發(fā)展,關注社會熱點,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
“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也”。語文教學也要緊跟時代的步伐,在繼承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創(chuàng)新。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自己的頭腦,牢牢抓住“主體性教學”這個牛鼻子,在教學中不忘初心,立足根本,才能為小學語文教學改革和發(fā)展做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