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立英
(余姚市蘭江中學)
初中科學教程中力學一直都是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也是學生從小學到初中科學學科的瓶頸和分水嶺?,F(xiàn)代教學手段的廣泛應用,制作課件的普遍普及,使原來課本上抽象難懂的知識點轉化為圖片、動畫、視頻模擬表述,使教師易教,學生易懂,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和質(zhì)量。
然而卻出現(xiàn)了學生對新課知識點的接受表現(xiàn)出一聽就懂,但一做練習就錯,甚至無從下手,無法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的情況。對于一位科學教師而言,應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是科學教學的重要任務,但問題的解決過程往往要先將圖像信息、符號信息、文字信息進行有機的聯(lián)系和解讀,并在這個過程中運用一定的解題技巧。筆者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實際解題中恰當?shù)剡\用多種轉換法,不僅能使一些難點迎刃而解,而且能大大提高解題效率。以下是筆者在實踐中的一點心得,與大家共勉。
物理量轉換數(shù)字法,化繁為簡,化難為易,高效高質(zhì)解題
案例:甲、乙兩人同時從同一地點A出發(fā)沿直線同向到達地點B,甲在前一半時間和后一半時間內(nèi)的運動速度分別是v1和v2(v1≠v2),乙在前一半路程和后一半路程內(nèi)的運動速度分別是v1和v2,則_______先到達。
此題為較復雜的行程問題,常規(guī)的解題過程很復雜,分成兩大塊,第一塊讀題分析題干,解決行程問題不外乎,速度、路程、時間三者之間的關系。
分析題干,找出此題的關鍵點:甲乙通過的s相同,由于速度變化的時間點不同,導致一共用的時間也產(chǎn)生差異。依題意得:
由于v1,v2不相等,到此,能繼續(xù)下去的學生所剩無幾,這里需要學生有很強的數(shù)學功底,幾乎沒有學生能繼續(xù)下去,到這就不了了之,浪費了大量時間做了無用功,最后還是回到起點,碰運氣寫上甲或乙。
這種公式的大量轉化變形的比較過程,我們何不用簡單的數(shù)字去直接替代各個物理量呢,且看假設s=1,v1=1,v2=2,于是乎原來的復雜的轉換過程,一下簡單具體明了:
能做到這一步已經(jīng)是基礎比較扎實并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的學生了,似乎看到了成功的喜悅,于是很多學生繼續(xù)用①式除以②式去比較
好了,這樣一來,相信沒有一個學生不會比較誰先到了吧,立馬得出t甲先到。學生都感嘆不已,呀!這么復雜的題目竟變得如此簡單,可見巧妙靈活地運用恰當?shù)姆椒ㄔ趯W習中是多么的重要啊!
那么什么樣的題目可以用簡單的具體數(shù)值代人的方法呢?筆者總結如下:當題目的結果無需得出具體的數(shù)值,只需得出一個比值,而題目本身每個物理量用符號在表示的同時也隱含著任何合理的具體數(shù)值都是普遍適用的,此時,我們用簡單具體的數(shù)字去代替各個抽象的物理量符號,瞬間繁瑣的轉換過程消失了,答案豁然而出。
通過以上案例的真實體現(xiàn),可見在科學力學的解題過程中,恰如其分地運用各種合適的轉化法可以迅速地做到化繁為簡,化難為易,達到高效高質(zhì)的學習。
[1]賈立峰.物理教學中數(shù)學方法的應用研究[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17(5).
[2]許楠.物理教學中教學方法的應用[J].中學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