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紹乾
摘要:對于高中物理教學來說,學生自主的實踐學習比教師的理論傳授效果更好一些,以學生為主體,營造課堂的氣氛以及情感引入等教學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學的效率。對高中物理教學提出了一些見解,希望能夠為同行們起到一些教學上的幫助作用。
關鍵詞:高中物理 學習環(huán)境 學習熱情
物理學科的大部分知識都是一些抽象的概念以及定律,物理是一門能夠反應生活科學的學科,作為應試教育中比較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對于很多學生來說卻是一門比較頭痛的學科。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教師所運用的教學方式主要是以口頭式的教學為主,學生都是出于被動式的接收知識,沒有過多的進行思維鍛煉導致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和運用都是事倍功半,教師的教學效率與學生的學習效率都不太樂觀。學生學習物理大都是將物理一些定律進行反復的背誦,實際的運用以及理解不夠深刻,學習的效果很差。而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方式能有效的改變這種教學的情況。
一、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對物理的學習熱情
科學研究表明,人一旦得到了低層次的需求才會去追尋更高層次的需求,這對于學生的學習來說也是一樣的道理。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進行有效的運用,根據(jù)學生的心理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從情感上著手,將枯燥的物理課堂變得生動、有趣。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模式需要教師放棄自身的高姿態(tài)來融入學生,高中時期的學生容易出現(xiàn)叛逆的心理,過于嚴厲的教學態(tài)度往往會使學生產(chǎn)生逆反的心理。教師需要能夠放下自己的身段與學生進行平等的交流,學生在受到教師的關懷與鼓勵之后往往會由內而外的進行改變,教師給予的尊重是學生學習和進步的動力。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鼓勵學生提出對問題的看法,這時還需要教師能夠站在學生的角度去看待問題,給與學生肯定,然后為學生做出解答,這樣學生可以體會到教師對自己的尊重,從而心懷感激,從而增強學生對物理課程學習的信心,這種教學的方式也是一種對學生情感上的激勵,這對于學生學習物理來說是非常好的開端。
二、通過物理實驗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以此來優(yōu)化教學的效果
對于物理學科來說,實驗是物理非常重要的教學內容,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所得到知識積累比單純的從課本上了解的理論概念要容易接受。對于高中學生來說,他們在初中時由于辦學條件的原因并不能做很多物理實驗,進入高中后,教師應該多給學生提供實驗的機會,以此來鍛煉學生的操作能力。學生只有通過自身的實際操作才能加深對物理知識的理解,教師也要參與到實驗中去,與學生一起,及時的引導學生;學生在設計實驗、準備實驗、進行實驗以及分析結果的過程中,教師都要進行及時的而引導,在過程中鼓勵學生能夠提出問題,發(fā)散學生的思維想象,從而激發(fā)學生對物理的學習興趣,提高物理學習的效果。
三、教師要做好高中物理與初中物理知識的銜接與過渡
初中物理課程基本上都是以一些原理定律為主,學生在掌握這些基礎之后,才能在高中物理的學習中得到思維的拓展,根據(jù)所接觸過的理論知識來進行分析和理解。學生在高中階段是屬于思維進一步發(fā)展的階段,對于物理的分析也會從定性過渡為定量,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做好知識的銜接與過渡。一些學生在初中時物理的學習成績比較好,可在進入高中之后,物理學習成績卻是屢屢下降,這是因為高中物理的教學重點與初中的不同,學生需要在初中的定性分析基礎上轉變?yōu)槎糠治?,用理論知識來進行定量分析,這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做好引導的工作,幫助學生做好初中物理知識與高中物理知識的銜接,從定理的表面現(xiàn)象進行分析,提高學生的物理分析能力。
四、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提高學生的整體學習水平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還需要注意學生的個體差異,針對學生的不同學習情況進行分層推進。學生在進行課堂練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進行分類指導,采用分層推進的教學方式為學生進行疑惑解答,針對學生的學習能力用學生能夠接受的方式進行指導。對待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教師要有耐心有愛心的進行指導,不能用歧視的態(tài)度來對待學生,一視同仁,用一樣的熱情來對待學生,使學生感受到教師的尊重,增強學習的信心。對于學習成績一般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出現(xiàn)的錯誤要進行及時的糾正,進行嚴格的監(jiān)督,習慣讓學生寫學習總結。對于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需要鼓勵其進行研究性的學習,組織相同水平的學習小組,激發(fā)學習的熱情。
五、結語對于高中物理教學來說,最重要的還是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在順應學生的思維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礎上來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高中物理課堂教學的效率。
參考文獻:
[1]王瑩.新課改下高中物理教學初探[J].科教文匯,2014,(11):34-39.
[2]古鑫.淺析高中物理教學[J].課程.教材.教法,2013,(06):23-2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