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紅 王朋
摘要:目前,英語課程已經普遍出現(xiàn)在小學階段,由于教學知識的普及程度,難度也隨著增加,如此,就會出現(xiàn)一些學生跟不上進度,如何用有效的方法提升這些學生的難題成為英語教學中的重點。針對造成這一部分學生學習英語的困難原因進行剖析,并提出了嘗試解決的方法。
關鍵詞:小學英語教學 學困生 轉化策略
一、學困生普遍存在的原因分析1.學生本身的因素(1)學生學習英語學習沒有目標,沒有主動進取之精神。因為英語對孩子來講是一門外語,剛開始學,有些學生覺得不如母語容易學,感覺英語單詞是一些特別無聊的詞,無法靠死記硬背學會,令人頭昏腦脹,綜上所述,他們無法對學習英語產生頭緒,上課就無法配合教師練習朗讀和正確發(fā)音,作業(yè)只能以抄襲應付了事,教師辛勤的付出,無法在學生達到預期成效。(2)學生的心理處于自卑狀態(tài)。一般來說,學困生在英語方面成績差,在其他學科也會吃感覺力,時常遭到同學們的嘲諷,素質差的老師也會用有色眼鏡看待他們。如此,使得他們成為班級的“最底層”,他們的自卑情緒很難消散,覺得無法學會英語,將來前途渺茫,沒有好的出路,久之,會因厭倦英語,而疏遠英語教師。如此,形成惡性循環(huán),導致各種考試不及格,然后產生失望情緒,學習的情緒受到打擊,最終就導致學生沒有信心學習英語。2.英語課本方面的因素因為教育要求學生要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小學生的教材配發(fā)的較多,毋庸置疑,學習英語的難度也會逐漸增加,導致學生在學習任務負擔過重,他們只能每天埋頭寫作業(yè),無法拿出較多的時間有效復習以往學過的知識,這就非常嚴重地影響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二、學困生轉化的幾點策略對學困生的轉化,必須通過采取恰當而有效的措施,對學生加以正確的引導,就有望帶領學生漸漸走出喪失學習英語興趣的低谷,他們的進步就指日可待了。1.摒棄膽小的心態(tài),培養(yǎng)出自信心一些學困生的自我調控能力和承受能力不高,每次遭遇挫折和失敗就會自暴自棄,心理脆弱,這樣下去,就會越來越不愿意于主動與老師和同學去交流、溝通,自然也無法接受家長和老師善意的批評和指正。要有效轉化學困生,首要的任務是要充分掌握學生的心理,如此,才能真正幫助他們早日釋放負面情緒。所以說,作為孩子的教師,應在平日的生活和學習中,盡量多走入學生的世界,理解學生真實的內心想法,對學生產生的困惑和不解解決在課堂上,同時,優(yōu)秀的老師也不應總是讓成績優(yōu)良的學生回答課堂問題,應更多兼顧到學困生,要使他們真實感受到教師沒有對他們偏向,長期以往,學生也就會在多次的失敗過程中認真總結經驗,重拾信心。2.教師關注要教育方法,以精心準備的內容提氣學生的興趣有人說,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因為那些學困生沒有很高的求知欲望,學習英語上的興趣也必然忽冷忽熱,有興趣就隨便學學,沒興趣就置之不理,所以,教師們應充分了解學生的心理活動,以人性化的方式處理好孩子跟書本的關系,盡量在課堂上多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例如,充分利用多媒體的聲畫和視覺效果教學,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能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以此方法來提高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教師在課堂內更應注重趣味性的參入,來吸引起學生隨著老師的思維走,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小組討論和對話的練習中,開始實施教學時,應兼顧到這些學困生,循序漸進,由淺入深,更多地注重鞏固性的復習那些學過的知識。針對一些難點和重點,應放緩授課的進度,直到孩子領悟為準。還應抽些時間對這些學困生的疑惑進行解答,根據(jù)學生掌握的實際知識的狀況來實施輔導,正確引導學生提前去復習和預習。3.與家長協(xié)商溝通,共同引導學困生英語屬于語言類的一種學科,要想把英語學好,則必須把課堂內外的聽、說、讀、寫等,各個基本環(huán)節(jié)重視起來,僅僅依靠教師一個人在課堂上努力,是較難提升他們的英語水平的,所以,學生家長的幫助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可以運用學校平時組織的家長會,利用節(jié)假日時間去走訪孩子的家庭,與學生的家長探討怎樣提升學生的成績,同時囑咐家長要對孩子的在家庭作業(yè)隨時提醒,并嚴格要求,提醒孩子自我管理意識,引導孩子自動自覺地、認真嚴謹?shù)赝瓿梢?guī)定的作業(yè),提醒孩子用科學的方法,及時復習鞏固所學知識,對將要學習的課程內容進行認真的預習和準備。在此基礎上,老師和家長還應有分寸地處理好對孩子的期望值,不要偏高也不要偏低,平時應多注意給學困生表現(xiàn)和鍛煉自己的機會,真誠地給予他們信任和愛,這樣,就會把更多的鼓勵給給予學困生們,當他們憑借自己的計劃和力量完成了某項學習任務之后,自然而然,就會增加對自己的信心。
參考文獻:
[1]李佳楠.談小學英語學困生的成因及轉化策略——以興安盟巴彥高勒中心校小學部為例[J].語文學刊,2015,(06):172-174.
[2]鄭奇維.淺談小學英語學困生的成因及轉化策略[J].教育教學論壇,2010,(13):188-189.endprint